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临海专题 >> 灵江评论 >> 调研文章
字号:    [打印]

推进临海民营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践和思考

作者:应良国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1年01月12日

  我国工人阶级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部署、指导的重大改革任务,是建设“重要窗口”的题中之义,也是振兴实体经济的扎实举措。临海作为民营经济先发地、股份合作经济发源地,民营经济是临海最大特色、最大优势、最大资源。如何更好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新动能,为我市争当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排头兵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是加快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我市民营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创新做法和成效。

  在临海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总工会对标对表“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围绕产业强市主导战略,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与产业工人培养深度融合模式,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民营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切实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

  (一)“三个引领”凝聚人心,让产业工人政治素质有保证。一是坚持思想引领。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宣讲党的方针政策,推动产业工人树立主人翁意识,引导广大工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二是坚持文化引领。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举办“爱祖国爱家乡爱岗位”职工诗歌大赛,开展“做新时代垦荒者”职工文艺基层巡演15场次。建立“职工说了算”机制,打造“工惠乐学”公益培训活动,进一步丰富产业工人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坚持示范引领。“红五月”期间,广泛开展向模范学习活动,举办劳模事迹宣讲、劳模读书分享会,制作“真人演真事”劳模事迹微电影《老尤的凤凰路》,用身边典型教育引导产业工人,在全市掀起了学习劳模、歌颂劳动、争当先进的热潮。

  (二)“三类模式”精准育才,让产业工人成长成才有渠道。一是“订单式”定向培养。成立台州学院头门港产业学院,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合一、教学安排与技能实训合一、能力培养与岗位对接合一,为企业对口培养产业人才。探索“双元制”办学模式,推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职、企校双师联合培养”机制,通过企校合作、工学交替方式,帮助企业培养“定制工匠”。二是“捆绑式”师徒结对。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广泛开展“名师带徒”活动,选聘党员骨干、劳模工匠等高技能人才担任“导师”,与企业新入职“学徒”签约结对,从职业道德、岗位技能等全方位“传帮带”。建立学徒培养激励机制,对入选台州市、临海市“学徒制”培养试点的企业,3年内每年分别给予每家5万元、3万元资助。三是“基地式”精准孵化。加快产业工人培养基地建设,对引进省级以上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共建基地的,给予专项补助。依托全市21家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14家技能大师工作室,聚焦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培训—竞技—晋级”的“三位一体”模式,帮助产业工人实现技能提升。

  (三)“三大平台”畅通渠道,让产业工人晋升发展有机会。一是健全技能竞赛机制。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训”,完善以市级技能大赛为主体、镇街竞赛项目相衔接、企业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为基础的技能竞赛体系,推进技能培训、技能练兵、技能比武、技能晋级、技能带头人“五位一体”素质提升,构建工种齐全、梯次合理的技能型人才格局。二是完善多元评价方式。深化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机制,引导和支持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组织自主开展技能评价,加大对技能人才创新能力、现场解决问题能力和业绩贡献的评价比重,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三是健全创业创新机制。推动具备条件的行业企业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组织引导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持续开展先进操作法总结、命名和推广。

  (四)“三种环境”暖心激励,让产业工人权益待遇有保障。一是强化身份认同提升“荣誉感”。积极开展“产业工人推优入党”行动,优先推荐政治素质好、影响力大的产业工人担任各级“两代表一委员”、工会挂兼职干部。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增加产业工人在各级各类先进评选中的名额比例。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各种新媒体,大力宣传产业工人的地位作用、重要贡献、感人事迹,营造崇尚技能的浓厚氛围。二是强化权益保障提升“获得感”。推动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推广“星级职代会”建设工作,提升产业工人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水平。深化提升“十件实事项目”,有效缓解产业工人因病致困或返困现象。完善产业工人薪酬激励机制,把产业工人技术技能、发明创造等要素参与工资分配作为工资集体协商质效评估内容,引导企业建立与技能水平相挂钩的薪酬分配体系,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注重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开通24小时法律援助热线、心理咨询热线和一线解忧热线,进一步畅通产业工人诉求通道。三是强化普惠服务提升“幸福感”。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探索推行“互联网+”普惠服务新模式,形成网上网下深度融合、互相联动的格局。聚焦产业工人子女托管难题,市镇企三级联动,开展“爱在临海假期宝贝”系列活动,为产业工人子女提供暑期托管服务,切实解决后顾之忧,我市“爱在临海假期宝贝”暑托班被评为全国工会爱心托管班。

  二、民营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制约。

  (一)从社会层面看,还需转变观念、营造氛围。受各种因素影响,崇尚产业工人、尊重技能创造的社会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形成,就业市场还普遍存在着“宁坐办公室、不去当工人”“宁做白领、不当蓝领”的观念。适龄学生家庭主动让子女进职业、技工院校求学的意愿较低,未就业人员进工厂当工人的意愿度也较低,长远看对产业工人后备军的培养有着不利影响。

  (二)从发展层面看,还需强基固本、奋进突破。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众多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企业,其产业工人的技能素质还远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趋势,从根本上看需要在持续深入推进产业强市主导战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中予以突破。公共服务方面,还有一些产业工人集聚区,医疗、教育、文体娱乐、公共住房等公共服务覆盖不够全面,服务质量也有待提升。

  (三)从制度层面看,还需健全机制、形成配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顶层制度设计和政策配套有待完善,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还未有效衔接,产业工人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存在通道不畅等问题。《新时代临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虽然已出台,但完善的制度配套仍然有待形成。

  (四)从职工层面看,还需顺应形势、提速强技。在就业市场上,产业工人面临“一冷一热”境遇。一方面,产业工人受教育程度低、学用脱节、技能有待提高、高技能人才结构失衡等现象仍较为突出。另一方面,产业工人中的技能人才“招工难”现象还较为突出,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

  (五)从企业层面看,还需突出主体、发挥作用。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产业工人职业培训思想认识不到位,重使用轻培养现象比较突出,部分企业将技能人才培养作为“用工成本”而不是“人力资本”,更多看重眼前经济利益,对单位和职工发展缺少长远规划,企业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在产业工人教育培训上投资。

  三、推进民营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聚焦“政治上保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作为首要任务。思想政治建设是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首要任务。一是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党建工作。要坚持党建带群建,健全完善全市基层工会向基层党组织“推优入党”机制,把技术能手、青年专家、优秀工人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探索不同类型企业党建工作方式方法,推广“把支部建到项目上、党旗飘在工地上”“红色车间”等先进做法,进一步发挥好车间、班组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工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高质量的党建工作引领改革取得更大成效。二是强化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网聚职工正能量争做中国好网民”等主题活动,充分利用企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企业文化俱乐部和党群文化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等阵地,发挥劳模工匠宣讲团等作用,用产业工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融入日常、做到经常。三是强化产业工人队伍稳定工作。要着力宣传政府惠企解困政策,认真做好职工队伍稳定风险排查化解和劳动关系监测工作,密切关注因疫情引起的劳动关系矛盾,坚持精密排查、精准研判、精细化解,把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权益有机统一起来,共同提振企业和职工信心,携手共克时艰、共渡难关、共谋发展。

  (二)聚焦“素质上提高”,把强化技能素质提升作为改革重点。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是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关键和重点。一是拓展产业工人技能竞赛和技能培训体系。要大力开展“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劳动和技能竞赛,切实提升产业工人队伍技能素质;要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推进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群(专业),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高技能后备人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积极探索“互联网+”远程职业培训新模式,推进中小微企业“以训稳岗”政策落地,不断拓宽产业工人提高技术技能素质的渠道,努力推动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二是培育“杰出临海工匠”品牌。要大力实施“杰出临海工匠”培育工程,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注重工匠名师技艺传承,落实绝技绝活代际传承。加大对产业工人创新创效扶持力度,把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作为推动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打造工匠学院、大讲堂等平台,努力培养造就更多的高技能产业工人。三是畅通人才成长成才通道。要主动为民营企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和引导,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健全高技能人才政府补贴制度,完善民营企业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推动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努力拓宽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

  (三)聚焦“权益上维护”,把切实维护职工权益作为关键核心。保障产业工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产业工人全面发展、体面劳动的重要目标。一是注重抓地位提高。要围绕提高民营企业产业工人政治地位,适当增加产业工人在“两代表一委员”和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中的委员比例,进一步提高政治地位。围绕拓宽产业工人发展空间,贯彻落实《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消除阻碍产业工人发展的各项制度性障碍,进一步彰显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二是注重抓服务保障。要通过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和“三服务”活动,进一步增强面向民营企业产业工人的公共服务能力。顺应新生代产业工人思想活跃、诉求多样的实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多元化服务,把网上动员和网下行动结合起来,把工作做到年轻产业工人的心坎上。积极打造一批职工文化活动阵地、培育一批基层职工文化骨干队伍,努力为不同民营企业产业工人群体推出量身定制的特色服务,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注重抓权益维护。要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健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丰富民主参与形式,畅通民主参与渠道,通过集体协商依法合理商定职工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落实“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主题活动,推进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民工倾斜,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稳定就业。

  (四)聚焦“制度上保障”,把完善创新机制体制作为重要保障。一是形成整体合力。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委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格局。健全打基础、利长远的产业工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完善政策配套,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文化供给机制,聚合社会各方力量,支持服务职工阵地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对产业工人群体的覆盖面。为产业工人实现自我价值、服务临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主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起本企业分类分层的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体系,指导大企业立足自主培训,积极引导支持小企业开展委托培训,大力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规范操作标准,不断扩大自主评价覆盖面,鼓励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产业园区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培训。鼓励企业加大职工教育的投入,督促落实好职工教育经费用于一线岗位职工技能培训的政策。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宣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强化产业工人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产业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力宣传改革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落实“六保”“六稳”中涌现出来的感人故事,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尊重产业工人的社会氛围。做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工作,依托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全方位、多渠道、创造性地开展宣传阐释,把改革“点”上的有效探索上升为“面”上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形成全社会支持推进改革、共享改革成果的生动局面。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