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学
字号:    [打印]

三优名士龚泽华(上)

作者:禾 睦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1年03月19日

  龚泽华是浙江义乌人,1943年生人。1967年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在台州中学教书。年轻时的龚泽华一表人才,堪称美男子,用著名诗人田地的话说,龚泽华文比字漂亮,人比文出众。后来,他顺理成章地成了我故乡的女婿,心甘情愿地安营扎寨,一晃半个多世纪,早已成了老临海。

  那时的名牌大学中文系,可不是华丽的商标,吓唬人的招牌。绝大多数毕业生拥有经过严格训练、实打实硬功夫的国学功底和科创能力。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羊头与狗肉,橡皮榔头跟金刚钻完全不是一回事。至今,这一大波的前浪偶尔掀起的水花,还是令后浪们仰望而赞叹的。因此,对于他们,我时时引以为榜样。更何况,龚泽华在小学三年级就已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铜墙铁壁》等几本大书,小学阶段还创下一周内看遍40多本书的战绩。初中时,又阅读了大量古文。

  当时的中学语文课基本上是学语录、社论,龚泽华“被迫发明”了“自己写文章当范文来指导学生的写作教学法”,从此也把自己逼上文学创作之路。20年的高中语文教学、20年的班主任,他最引为骄傲的是备受学生欢迎,帮助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激发了学生向上奋斗精神,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如陆绍阳(北大教授),徐杰(北大毕业),裴小丘(人大毕业留校),梁信军(复旦毕业),刘军(南师大毕业留校、教授)……现在一直都保持着联系;还有台州中心医院主任医师马群力,台州学院教授金妮娜等,至今还念叨着语文课对她们的教益。

  我也当过文学老师。我有一个小谬论,即一个语文老师最好是知行合一,既善于口头表达又善于书面表达;如果光说不练,仅语言而没文字,光批改而不会写作,那还只是个空头理论家,称不上真正的优秀。龚老师可以说是嘴皮子和笔杆子都过硬的教书育人优者。

  教而优。1988年,龚泽华经浙江省教委评审确定具有中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在向中学语文教学高地进军的路上,龚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创作文学作品。

  1974年,他发表了处女作《老代表》。不难发现,这部小说集子伏脉千里,有着“灵江系列”的草蛇灰线。1982年,龚泽华的《蒲公英》小说集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获浙江省1981至1982年优秀儿童文学奖。1983年,《小福子破案记》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两年后获浙江省第三次(1983至1984年)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1984年,短篇小说《闯漩涡》发表在《西湖》杂志当年第一期,入选《小说选刊》第五期,入围1984年全国短篇小说评奖候选名单,编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1984年短篇小说选》,获1983至1984年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最终《闯漩涡》成为龚老师“闯”文坛的成名作,一时洛阳纸贵。业余作者写出让专业作家赞叹的作品,这着实让人仰慕。

  接着,《小灶》获四家期刊“中学语文教师”征文奖,《意见箱》获浙江省第四次(1985至1986年)儿童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中学生》杂志社、《中国教育报》文艺部联合征文一等奖。《白色的绿岛》发表在《当代少年》杂志,获浙江省1987至1988年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

  写而优。几乎在获得当时中学教师最高职称的同时,龚泽华调往临海市文联,出任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主席。业余成了准专业,早已钻出的那口生活深井,更是不断往外喷涌文学创作的金子。当年,《红衣少男》发表在《西湖》。《海是我们自己的》发表在《少年文艺》,并由江西少年儿童出版社选入《八十年代乡村小说集》,2007年由日本女作家中野淳子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1989年,短篇小说《最后的晚餐》发表在《人民文学》,3年后获浙江省第六次(1989至1990)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1990年,龚泽华的第一部中篇小说《虎暴》发表在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小说家》。年底,中篇小说《孩子与麻雀》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梳理龚泽华的创作历程,阅读他的长长短短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是典型的、善于观察生活现象、思考生活本质,找到生活金子的有心人。

  他的创作题材取之于生活,特别了解家庭、学校、农村。他的家乡有一条大江,爷爷是位船夫,他自己熟悉水性,也到渔岛走访过,因此,写作这些内容是得天独厚、胸有成竹、信手拈来、水到渠成。他一直坚持写熟悉生活。作品中生活气息真切浓郁。这是龚泽华作品的硬核,也是深受读者欢迎的一个秘诀。在儿童文学题材中,写教师生涯里与学生、青少年打交道的经历,把孩子的天性、苦恼、快乐、追求,作了生动呈现;在历史题材、科幻题材中,作者的创作观是创造出新的典型人物和塑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他擅长讲故事,每个故事里面多藏有哲理;他也注重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语言简洁凝练,有趣、可读、耐看、有启发。正如著名作家沈虎根所评论的,龚泽华“他善于作深沉的思考,把平常的生活写得撕心裂肺般激动人心。”

  如《虎暴》,揭示了当今社会一些偏远山区的家长制“吃”人的本质。当然,我还认为这部小说也是夫子自白的文学解读。龚老师曾多次对我说过类似的意思:“我对封建家长制向来深恶痛绝”。又如《八旗子弟》的创作缘起也是对生活的呼应和挖掘。作者在杭州上大学,湖滨一带就有过不许汉人出入的旗营。好奇的他三番五次去考察旗营遗迹,搜肠刮肚寻访八旗子弟的故事,挑灯夜读研究有关历史资料,终于写成这部描写清末八旗子弟生活的书。尽管作者一再声明,他不是在写历史,但书中大量的虚构不仅诠释他所理解的八旗子弟的生态与心态,而且提出了人的命运由谁安排?出路在何方的人生大课题,因此,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