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历史风情
字号:    [打印]

临海酒话

作者:何达兴/文 褚学军 何柳/供图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2年03月28日

唐代温酒器。

锡匠老艺人在制作酒壶。

民国27年朱肖侠凿“勺泉”酿酒。

  绍兴黄酒,饮誉中外。其实,台州历史上也出过名黄酒,这就是穿越时空近千年、鲜为人知的“灵江风月酒”和“蒙泉酒”。

  在历史的长河中,酒,伴随着百姓,酒,编织着沧桑。如今,在古台州府地——临海,仍有一些古老的街道、酒店、村落、水井,蕴藏着浓厚悠长的酒文化……

  临海黄酒源远流长

  临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三国置临海郡起,一直是台州府、州治所。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从酿酒和饮酒的历史看,亦要追溯到汉代。解放以后,曾在章安(原属临海)古县遗址上出土了汉代耳杯等饮酒器具,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宋代,是浙江酒业繁荣时期,酒税是国家的大宗收入。据元人马瑞临《文献通考》载,当时,杭州年酒税在30万贯以上,仅次于汴京与成都府,居全国第三。随之,台州酒业亦迅速发展,据《嘉定赤城志》记载,当时,州属官中有“监酒房廊务一员(武臣)”。后来,出现制酒用的红曲,从而产生了红酒。红酒又名黄酒,宋时,红酒已有名气。当时列入浙江各州名酒的有30多种,其中台州就有“蒙泉酒”“灵江风月酒”。

  长江后浪推前浪。临海黄酒在沉默了近千年以后,又在全省、全国崭露头角。杜桥酒厂生产的黄酒,于1998年2月注册了“大誉”牌商标。同年,“大誉”牌黄酒获全国黄酒质量评比优质奖。

  “泉香而酒洌”。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一句酒话。

  说实在的,宋代酿制的名酒——“灵江风月”,现在已难以品尝了。那么,当时酿名酒的水源——陈婆岙,现在何处呢?为此事,有人先后到过龙潭岙等地查找。后来,在永丰镇的一个山坳里找到了陈婆岙。这里山清水秀,水资源十分丰富。该村南北方各有一泓清澈的山坑水,似仙女散下的两条素白的舞绸,将村庄包围在里边,缓缓地绕过村庄向东流去。村民们称它为“两水夹金”。昔日,这里有两家王氏酒坊,酿酒史都在140年以上。其酿酒的水,就源于该村北隅山边的一口古井。此井已废数年,但每天仍有大量泉水涌出,清洌碧透,终年不涸。此水经台州酒厂化验,水质同牛头山水库的水一样,属一级水。

  那么,制作“蒙泉酒”的“蒙泉”现在何处?《嘉定赤城志》记载:“蒙泉在崇寿寺后,取山下出泉蒙之义。郡尝汲此水酿酒,且以为名。”“崇寿院在州东北二里,旧名弥陀。建隆元年钱忠懿王建。”据此推断,蒙泉即为现东湖后湖边上的龙眼井。

  说到酿酒的水,丁伋先生曾撰写了《<六必酒经>:台州现存第一部酿酒科技专著》一文,从而使人们加深了酿酒要好水的认识。

  酿酒要好水,业主们各有千秋。

  紫阳街何义兴酒坊,位于米筛巷口北边一带,建于民国22年(1933)前,酒坊兼酒店。为使酿酒的水达到优质,竟不惜工本从泉井洋挑来优质水。宋代称泉井洋为忠孝泉。据传盛有泉井洋水的酒盅里,放进一枚铜钿,这时铜钿会浮在水面上。因此,好水酿出了好酒,好酒赢得了好名声。

  20世纪50年代,台州酒厂刚组建时,为方便利用优质水,曾设想将厂址迁到山清水秀的小溪或流光溢彩的马料坑,后来,此事未成。但是,该厂一直重视酿酒用水质量。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台州酒厂对黄酒的酿造方法,进行科学的总结,将原料、菌种、水列为三要素。称原料(大米)为“酒之肉”,糖化麦曲为“酒之骨”,酿造用水为“酒之血”。同时,把整个酿造的操作运行,称为“酒之经络”。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为“酒之血”——水,就是要清、纯……

  “酒地名”妙趣横生

  在临海的历史上对酒的文字记载较少。但是,最近发现有些村庄和地名,竟含有浓浓的酒味,不觉趣味横生。

  永丰镇的三江村,此村位于灵江、永安溪、始丰溪的汇合处,故名三江。但村里的老百姓却说,我们村称三江,缘于村里的三口古井,其中一口井还是酿酒的酒缸哩!相传春秋战国时,三江村出了一个顽皮而聪明的少年,俗名高绍梨,其父早亡。有一次,他舅舅来家作客,为招待舅舅,母亲特意叫他去买几斤黄酒。这时,年仅八九岁的绍梨,灵机一动,向母亲要来三粒糯米,急急忙忙地向村边的后塘井跑去。接着,他将三粒糯米嵌在井壁的石缝中,顿时,井水混浊,香气扑鼻。谁料娘舅喝了此酒后,竟赞口不绝:“这酒好香!好香!”从此,三江酒越传越远,越传越神奇。如今,三口古井的遗址已荡然无存,但后塘井的那个古井圈,已移作一口新井的井圈。同时,儿酿酒,母卖酒的故事,仍在村中传诵……

  从村名看,有的村对酒情有独钟。杜桥镇松浦旁,有一个闻名四方的古村落——酒店村。在清嘉庆年间,村旁不仅有清凌凌的小河,而且有芳香四溢的酒坊,还开有酒店。后来,村民们就以酒店定名,将自己这个村取名为酒店村。

  市区耀达商场西边有一条普普通通的小巷。别看那街坊小巷,它的“摆酒营”名字,却十分引人注目。笔者认为,此地宋代时可能设立过管理酒业的机关——都酒务或存放酒的酒库。后来,摆酒营的名字就一代代传下来。

  临海酒令

  “福禄福,大家福,兄弟好,好兄弟……”

  在筵席上,酒令声,此起彼落;碰杯声,清脆悦耳,此境此情,真有点让人乐而忘返。

  俗话说:军令如山倒。其实酒令亦如此。无论是一人对一人,还是一人打“通关”(指对全桌人),凡是输拳者,不管是谁,都得老老实实将酒喝下去。

  那么,酒令源于何时?根据《唐代酒令艺术》一书记载,唐代时就产生了多部酒令专著。如王绩《酒经》《酒谱》,崔端已《庭萱谱》,刘炫《酒孝经》《贞元饮略》等,透视这些作品的书名,可以窥见当时酒业的繁荣景象,尤其对酒令的研究,真有点空前绝后的味道。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酒令书籍,除《醉乡日月》外,其他已基本上消失了。

  从有关史料看,在历史的长河中,民俗在变,酒令亦随之变,这种变来自宫廷、文人墨客或民间,时至今日,唐代的酒令已基本上失传了,在台州,只有“手势令”仍在继续着……

  在《醉乡日月》书中,有“手势”一门。据手势门的描写,行手势令时,须“端其劲如一枝孤柏”“扬其膺如猛虎蹲踞”“差其指如鸾欲翔舞”等。这些行手势令的描写,文字精彩,动作逼真,与当今临海以手势行酒令的做法是相似的。

  这里便是清末民初时的临海酒令。

  那时,临海城里的酒店、菜馆颇多。同时,喝酒中会伴些酒令。一位常涉足叙丰园菜馆的长者说,当时的酒令城乡基本相同,由10句话组成:一定中,两相好,三元及第,四喜红,五握金魁,六六顺,七巧渡,八仙寿,九快得利,或九子灯,十大全。

  当时行酒令时,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一般在逢喜事喝酒时行酒令,如亲戚婚宴、氏族聚会等;二是提议行拳者,大多是年轻人,不仅熟悉酒令,而且有一定酒量;三是拳令结合,行拳时,出右手或左手,以五个手指示数字,边喊令边出手指,越喊越快,让眼花缭乱;四是行拳前,须在两人中间的桌子上放上一杯或几杯酒,通过行拳来决定胜负,负者则喝酒;五是有的人,则借此机会,既凑热闹,增加气氛,同时又比酒量,以酒量多者为荣。行拳者双方如发生争议,则由围观者监督。

  20世纪50年代后的几十年中,国家处于困难时期,群众生活亦十分艰难,行酒令者甚少。80年代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古城的主要街道都设有酒店、宾馆、饭店。这样,不仅城里的筵席上常有酒令声,而且,农村的家宴上,酒令声亦连绵不断。

  当今临海的酒令比起解放前略有变化,但基本上相同。其开场白为:兄弟好,好兄弟。接着,在10句话里做文章,这就是:一定中或顶功冒,二哥俩好,三元或三元吉利、三声招,四红东或四喜红,五拳或五握魁,六顺或六联,七巧或七姐妹,八马,九快,十全家福或福禄好。

  另外,如遇有的人不会行酒令,亦可请人代行或采用“剪刀布”方法,输者喝酒。

  这里说一下,请客时桌上如何摆酒问题。古时的酒壶,按一斤24两设定,一斤即一壶。后来,改为一斤16两,这样,一壶为一斤半。正式宴会每桌一壶酒。所谓酒过三巡,即每人三盅酒,平均每人三两。现在请客人喝酒,放上一种或数种瓶装酒,任客人择选。

  流醉民间

  自古以来,酒有“助欢乐,长精神,敦友谊,合社会”的作用。古代农村,春播、夏耘、秋收、冬藏,都要举行“社会”活动。借酬谢农神、土地之名,引人间同乐之实,每每尽醉方休。宋人有“家家扶得醉人归”的诗句,即写此情景。同时,不少文人墨客留下了赞美酒的诗歌、谚语、俗语、对联,为人生增添了几多乐趣。如:“人走茶不冷,客来酒有香”“酒闻十里春无价,醉买三杯梦亦香”“一醉千愁解,三杯万事和”“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如今,我们发现临海有的全村人崇尚黄酒,有的人视酒如水……

  涌泉有座兰田山,风景秀丽,山清水秀。笔者2004年到访时,山上有5个行政村,竟有21家小店,每个小店都有黄酒出售。解放前,村民们就有自己酿酒的习惯,这种自酿的米酒,比较纯正,既可自喝,也可招待客人。现在,家家户户都喜欢喝黄酒,平均每户每天要消费黄酒3斤左右。有的从山上、地里干活回来,先喝上几口黄酒再吃饭;有的在地里干活疲劳时,就歇息一下,到附近小店喝上半斤黄酒。他们认为黄酒是大米酿成的,有营养,可以补补身体,消除疲劳,因此,男女都爱喝酒。但是,白酒与他们无缘。

  城郊八叠谢友兴,他是南宋右丞相谢深甫的后裔,育有三子三女。说到酒,他有不少斗酒的趣事。20世纪50年代末时,友兴正值30出头,年轻力壮。有一年,他同村里一些年轻人一起到河头后岭做水库。有一天工间休息时,他同几个民工一起,到岭下村前花塘小店买点零食。当他看到小店里一斤装的百益酒只有16瓶时,就风趣地说:“你开小店,起码要备足一个人的酒量。”店主脱口而出应道:“如果你能喝完这些百益酒,就给你白吃。”友兴听后纠正道:“店主可不能这样许诺嗬!”这时,在场的几个民工一凑头就对友兴说:“你能吃完,钱由我们付,如吃不完,则罚16瓶酒钱!”友兴笑着点了点头。这样,他一瓶接一瓶一口气喝完了16瓶30多度的百益酒。当时做水库的人来自四面八方,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年近8旬时,友兴每天仍需吃两餐黄酒,少说也有3斤多!他说,酒量是从娘胎中带来的,我喝黄酒从未醉过。

  杜桥镇小田村有位104岁高寿的金兴妹,一生视酒为茶,2002年谢世。她生前曾创下20天不吃饭,只靠喝酒照样生存下来的纪录,为此,邻里乡亲称她为“把酒当水喝”的“酒妹”。

  黄酒,在临海大地上已飘香了千余年,是贺喜?是解愁?是嗜好?是斗趣?是养身?结论可能只有一个:在临海,黄酒,是临海人喝不腻的“临海水”。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