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视觉 >> 摄影
字号:    [打印]

临海味道——府城传统特色小吃(上)

作者:李萍娟文并摄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2年04月14日

  编者按:临海,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独得山海之利,物产丰富。在岁月流淌之中,这里滋生了很多颇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名点小吃,有田间地头取材、原汁原味的家常菜,也有流传百年的风味美食,还有在传统的做菜工艺上再创后自成一派的新菜……纵使别处的美食滋味多么好,老临海人也多只是浅尝辄止,他们固守的是自己味蕾的本源。

  麦饼、扁食、垂面、馍糍……时代一直在进步,记忆中的味道也依旧在传承。那些熟悉的“临海味道”,不仅仅是停留在舌尖上的美味,也是不少临海人的温暖记忆,更是了解临城本土文化的美味载体。近期本刊特别为读者盘点临城部分特色美食,让我们一起感受舌尖上的“临海味道”。

  

  糟羹——

  “豆芽小菜满庭除,万户刀声入耳徐。五味调烹金鼎沸,只须虾蛤不须鱼。”这是清代临海诗人陈延烈的《十四夜调糟羹》中描写的制作糟羹的场景。对于府城临海,糟羹不只是一道特色小吃,更是一种文化积淀,是元宵节热腾腾的团圆之宴。

  在临海,元宵节为正月十四。关于十四夜过元宵吃糟羹的来历,流传着许多故事传说。有说是源于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恭修筑台州城,也有说与元朝末年的黄岩人方国珍农民起义有关,还有一种说法,是跟明朝的戚继光抗击倭寇有关。但坊间的百姓已再无心去“寻根溯源”,至于糟羹已是本地老百姓固化的饮食习俗。

  临海人对于吃,总有着无比浓厚的兴趣,吃糟羹,更是不在话下。

  糟羹顾名思义虽说就是“粗暴”地将一堆乱七八糟的食材搅在一起烹制,但是“嘴刁”的临海人在食材上却是丝毫不马虎。旧时,条件不好,制作糟羹的主要和料是一些豆腐干、豆面、芋头、年糕粒等应付,不过随着老百姓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元宵糟羹的配菜越来越丰富。

  据一些老临海人回忆,早时,谁家搅了一锅糟羹,都会邀请大家一起品尝。大家或围坐桌前,或站灶边一同帮忙,在氤氲升腾的热气中“咕咚”咽下那碗特别的鲜美。如今,日子越来越红火,吃腻了大鱼大肉,吃厌了珍馐佳肴,但是在正月十四这天,一碗再普通平凡不过的糟羹,却能让很多临海人,找回过去的记忆……

  做法:

  芋头、虾皮、油泡、猪肉、香菇、川豆板、豆面、牡蛎、冬笋等切成丁状或末状,炒熟后将适量配料留于锅中,其他盛起备用。后加入一定量的水,待水烧开倒入调好的米粉浆,不停搅动,直至粉浆成糊状,同时不断冒泡,那便烹制完毕。

  麦饼——

  真正的美食,追溯的都是一种熟悉的味道,那是来自家,饱含着情感寄托的味道。

  印象中麦饼是一种物美价廉的大众食物,但是临海人之于麦饼,就有那么一种特别的厚爱。寻常人家的饭桌上有,高级酒店的招牌菜上也有。麦饼的美味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征服了无数临海人的胃口。不同于其他县市的麦饼制作讲究薄、脆、香,临海的麦饼特点是软、糯。麦饼的主要魅力还在于它选择的多样性,有猪肉麦饼、土豆麦饼、咸菜冷饭麦饼、蛋肉麦饼等多种类麦饼,可以满足不同人对不同食材的喜好。

  作为新临海人的小编,在临海的一众特色美食小点中也唯有麦饼能始终占据我刁钻的味蕾。对于这个心中的最美的临海美食,我一直寻找它的光环。临海麦饼起源版本不少,投己所好,我倾向了“纪念戚继光抗倭说”。已有几百年历史的麦饼,据传是戚继光在临海抗倭的时候,临海百姓家家户户做麦饼给戚家军作军粮。但麦饼薄,不耐饿,又容易坏,于是诞生了麦饼的改进型,加厚,中间穿孔用麻绳串起来,一串就顶几天的干粮。战士们吃着这种麦饼打跑了倭寇,从此后麦饼也被称为“光饼”。后来我们在传统只有肉馅的麦饼中又加入鸡蛋,使其营养更加丰富,口感松软,味道鲜嫩可口。

  一碗白粥,一个麦饼,热气氤氲中触碰的饼面就是家乡的温暖。虽然临海的美食排行榜中,麦饼或许不是最为出彩的那一个,但作为一种平实的存在,它是烙在每个临海人心中关于家乡记忆的味道。

  做法(鸡蛋麦饼):

  先把面粉揉成团,静置一小时(抹上油),再把肉剁成末,放上调味品一起搅拌;麦粉团在包进肉馅(加葱花)后,用擀面杖擀成20厘米左右大的薄饼,再放入平底锅烙,反复翻动。待麦饼八分熟时,用筷子戳个小洞,将预先打散的鸡蛋缓缓倒入其中,再两面涂上油烙熟即成。

  青团——

  “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每年清明前后,临海本地人家几乎都会自制青团。青团不是临海所独有的,但是却有着它的独到之处。临海的青团在上色时只选一种叫“青”的野菜,而苏州杭州等地,往往用青菜汁、嫩丝瓜叶汁上色。

  临海的“青”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方言叫“绵青”学名鼠鼬草,另一种土语叫“花青”,是青蒿的幼苗或嫩芽。正因为这些特别的“青”,临海的青团有了一种不同于其他地方青团的特殊香味,并且还让青团有了消食作用。在临海,青团还分甜咸两种,甜味的称作“青饼”,内馅是豆沙,圆饼状。咸味的就是传统的青团,有瘦肉、豆干、春笋等配料。

  眼下正是吃青团的时令,纵然春色再好,出外忙着踏青的临海人还是不忘到田野,或河边或山下采青,回家焯水、拧干、捣汁、和面,待青汁和面团融合就是好一阵揉、摁,工序略微麻烦了些,却让这节令小食有了更为丰富的仪式感,尤其是忙乎完打开那香气四溢的第一笼青团,不管从色彩还是到口感感受到的都是春天气息以及这些藏匿在美味中的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做法:

  ①将采摘的青洗净煮熟捣汁;

  ②加温水与糯米粉、晚米粉拌匀(糯米粉与晚米粉比例6:4);

  ③把馅包进团子里,还可用青团印压花做成带花纹的青团;

  ④蒸时在青团下面放上粽箬或栗子树叶,以免粘住蒸笼或炊巾。

  扁食——

  扁食是古代对饺子的一种称呼,而临城一直沿用扁食的称谓。

  在有的人眼里,扁食就是临海的饺子,还有人觉得临海扁食更像大馄饨。在小编看来,扁食比饺子精致,比馄饨饱满,馅的多样性更非饺子、馄饨可比。饺子、馄饨的馅多是生的,而包扁食的馅料都得先炒熟。而比起圆圆的饺子皮、方方的馄饨皮来,扁食皮呈梯形,因为扁食皮较大,所以馅料的分量也比饺子、馄饨足。

  在临海,扁食可以说是家家户户都会做的特色美食。聪明的临海人在包扁食过程中,也区别于包饺子的那种层层压花手法,主要根据扁食特色将放好馅的皮面小边向上卷一圈,两边压紧后合到中间即可。成品的扁食就像一个个小元宝,被馅料撑得胖乎乎的,煞是可爱。

  如果说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传统,那春节吃扁食也是临海人的过节“标配”。以前就算生活艰苦,每逢大年初一,扁食都是临海人饭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如今,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大家随时都制作扁食,那一锅连着一锅,一盘子连着一盘子,升腾的热气中,弥漫的是富足的幸福感!

  做法:

  配料选择上多以素馅为主,将猪肉、茭白、豆腐干、炊皮、香菇、白萝卜等馅料炒熟,要待冷却后再放入扁食皮,因为馅还没冷却就放入,扁食皮容易被烫破。包扁食方法有二,可以在馅料中间卷起来,捏住粉皮两头重叠即成。也可将馅料置于中间,反卷起来,粘住两头粉皮即成。

  海苔饼——

  都说临海糕点有“三宝”,除却羊脚蹄和马蹄酥,集甜咸香酥于一身的海苔饼就是临海糕点中的翘楚。飘香的油酥、咸香的海苔,仅是这般简单的组合,就把许多人的口水和迷恋给赚取了。

  只要漫步临海紫阳古街,鼻尖总会闻到阵阵幽幽飘来的苔香味。这里的海苔饼店遍地开花,其中尤以王天顺海苔饼、九九海苔饼两家人气最旺。海苔饼的制作工艺不算复杂,海苔饼店家几乎都是当天现做现卖,隔着一个橱窗,排着长队也依稀能看到后厨师傅们忙碌的身影。这时不管是临海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都会被那些饼香勾留,趁着出炉,买个烫儿的,感受这份特有的浓郁。

  一年又一年,在新兴事物层出不穷的年代,糕饼的花样翻新不少,但海苔饼依然是临城的美食名片。对于念旧的临海人而言这是回忆中戒不掉的老味道,而对于街角一隅的糕点老手艺人来说,这小小的酥饼承载的是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情怀……

  做法:

  海苔饼大致经历烫粉和面、揉面、加酥、包海苔、烤制这几个步骤。将加有油酥的甜面粉包进海苔馅,做成饼状,再用印模在饼面印上一个个小洞,最后放进烤箱烤熟即可。

  乌饭馍糍——

  临海有谚曰:“四月八,馍糍乌塌塌。”意思是,四月初八,馍糍黑乎乎。馍糍,亦作“馍粢”。老临海人习惯写成“麻糍”,只是借音。据说在农历的四月初八为“牛生日”,农家会采摘“乌饭树叶”,和糯米捣制“乌饭馍糍”,在那天让耕牛辍耕,并以馍糍、酒、蛋喂牛。而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在这一天吃了乌饭馍糍,可以清凉解毒,在夏天可以防止蚊虫叮咬。

  对于很多临海人来说,乌饭馍糍不只是一种食物,更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作为春夏之交的节令食物,乌饭馍糍可谓大自然的馈赠。每年四五月份,待山上的乌饭树冒出红嫩枝叶,片片松花黄得耀眼之时,就会勾起那些蛰伏舌底的馋虫。于是乎采叶、捣汁、浸米、蒸饭、捶捣……一份小食虽要费不少力气活,但丝毫不减乌饭馍糍的魅力。

  刚做好的乌饭馍糍表皮黑中透青,辅以松花粉的加持,让乌饭馍糍乌紫间黄,仅在颜值一项,就足以令人垂涎。而灰黑色的内里更是不时散发着一种淡淡的、独特的植物微香,一口咬去,甜糯软韧,唇齿留香。

  如今,不管饮食文化如何变化,作为传统时令小吃的乌饭馍糍以一种特别的魅力担当,在临城小吃界、老饕餮的心中永存着“一席之地”。

  做法:

  采集鲜乌饭叶捣成汁,加入糯米浸泡,然后上蒸笼炊熟成紫黑色的乌饭。再在捣臼里反复捶捣,捣成馍糍,擀成约半厘米厚。里嵌豆沙卷成筒,外敷鹅黄色的松花即成。

  糯米金团——

  糯米金团是临海城乡妇孺皆知的传统美食,尤以杜桥一带的更为偏爱。至今杜桥当地还保留着家有喜事送金团的习俗,家里孩子满月、订婚、房子上栋梁,都会订做金团挨家挨户送给亲戚邻居分享喜悦。

  糯米金团形圆似月,色黄似金,馅料以甜为主。金团最大的特点就是外面沾着的是松花粉,临海人最是偏爱松花粉。清明、立夏的应时传统糕点,如“麻糍”等都离不开松花粉。原本黏黏的糯米金团滚过松花粉便不会黏手,吃起来有一股淡淡的松花香味,而这层附上的黄也让糕点有了富贵吉祥的寓意。

  岁月在美食的期待中悄然流逝。现在,年轻人喜欢吃糯米金团的人并不多,年纪大的人怕甜,也不敢多吃了。但是糯米金团依然是不少临海人心中必不可少的风味小吃,谁家里有喜事,大家还是会买一些金团送给朋友、亲戚吃,小小的金团带去的不单单是舌尖的甜味,还有心间对亲戚朋友的美好祝福。

  做法:

  将糯米和粳米相混合磨成粉,注入清水,慢慢揉搓成团,然后将面团分成小团子,包上豆沙馅后放入蒸笼蒸,蒸熟后放置稍晾粘松花粉,软糯的糯米金团即成。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