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清羊尾——
蛋清羊尾是最早进入《中国菜谱》的临海名小吃,历史悠久,香甜软韧的独特滋味,让南北方食客都挑不出拒绝的理由。
蛋清羊尾历史悠久,原是临海人在明末清初时创造的菜品,当时只在高档饭店里出现。后来因为制作技艺的广泛流传,民间也有了蛋清羊尾,寻常百姓家也能吃得起。旧时临海街头常见有小商贩推着小车,上面放着油锅及鸡蛋等相关食材和制作工具,穿街走巷。
蛋清羊尾虽然有“羊尾”二字,材料中却无羊尾,是因冷却后形似羊尾而得名。植物油(或菜油)、鸡蛋清、猪油、豆沙、少许麦粉、白糖是制作蛋清羊尾的主要原料,先取蛋清加入麦粉,用筷子不停地搅拌,打成雪花状,直至“立筷不倒”。而后再将预先制好的以猪网油包裹的豆沙丸子放在一小勺蛋清中浸一浸,立即放进热油里炸。蛋清一入油锅,立刻像一座绽开的白莲花,瞬间将豆沙整个包住。
注意的是,在“炸”这个步骤里,要一直不停地翻滚,让蛋清羊尾充分“发”起,一个个丸子像乒乓球一样,浮在油锅中,胖乎乎,黄澄澄。
炸透了的蛋清羊尾,用笊篱捞出,表面撒上一层浅浅的白糖,和内馅里的豆沙相互交融,从里甜到外。
吃蛋清羊尾,没有烫到舌头可不算地道哦。别看蛋清羊尾表面已经微温了,但在油锅里炸得足够透,内馅可还是热的,一口咬下去,豆沙流心般充盈着整个口腔,热乎滚烫。蛋白经过热油烹炸,绵软中带点Q弹,虽是油炸小吃,却真正油而不腻。
豆面碎——
豆面碎出现在临海人早餐桌上的频率最高,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不过在寒意萧瑟的季节里吃一碗,更有一种热闹暖和的滋味。
豆面、面结、小肉圆是豆面碎的主要原料,吃的时候直接将豆面浸水,或者放在油锅里煎一会儿再煮开。一碗汤底浓厚的豆面碎,常常跟肉骨头、菜株头、竹笋等一起熬煮,锅开之后趁热盛到碗里,倒上醋、撒上葱花,葱绿油亮,令人食欲大增。
擂圆——
临海人的冬至,按照习俗要吃擂圆。擂圆的做法非常简单,糯米粉、豆黄粉、红糖是必不可少的三种食材。糯米粉中倒入适量温水,揉成光滑的面团,再摘出一小团面团揉成圆形,放入沸水中煮熟,一个个糯米圆子漂在水中,圆滚滚胖乎乎,捞出后放到早已准备好的豆黄粉中滚拌,让糯米圆子均匀地沾满豆黄粉,因为这个过程在临海的方言中叫“擂”,所以取名为“擂圆”。
除了甜味的擂圆,临海人还喜欢吃咸香的尖嘴汤圆。这种汤圆也是糯米粉做成的,捏成尖嘴的形状,个头不小,一般吃一碗就很饱了。汤圆里面包着的是炒好的馅料,有瘦肉青菜等等,荤素搭配。“原汤化原食”,咸汤圆不裹豆黄粉,而是盛一碗煮汤圆的热汤,冬至寒冷天喝上大半碗,浑身热乎乎。
姜汁调蛋——
在过去,姜汁调蛋是临海人家里一道营养丰富的滋补品,一般是坐月子的妇女或身体虚弱的人才吃,用以补充营养。不过现在走在临海街头,几乎随处都可以见到姜汁调蛋的招牌。瘦肉、姜汁、核桃、红糖入锅后煮开,最后倒入蛋液形成漂亮的蛋花,辛、甜等多种口味交织,热乎乎地一碗喝干净,心里胃里超暖和。
除了姜汁调蛋之外,还有另外的吃法:姜汁炖蛋、姜汁烤蛋。炖蛋是把鸡蛋花改成了蒸蛋,姜汁、红糖、核桃碎、鸡蛋调到一个碗里,上锅隔水蒸,足足蒸上十七八分钟,一直到蛋香和姜香变得浓郁,才算大功告成
姜汁烤蛋和姜汁炖蛋的步骤几乎完全一样,只是最后把水蒸这一个动作换成了电烤。临海人烤姜汁蛋可不是放在烤箱里,而是一个小小的铁锅下面垫着几块石头,核桃蛋碗就放在石头上,盖上锅盖,底部用高温给它一点点烤出香味。
番薯庆糕——
由番薯粉、糯米粉和红糖掺杂蒸制而成的番薯庆糕,是临海尤溪镇的风味美食。地里种的番薯擦成丝,晒干后再碾成粉,细腻甜糯,天然无添加,还有一股清新的番薯香。庆糕表层一般都会撒上芝麻、葡萄干、红枣片,即好看又增添滋味。
炊圆—— 炊圆是临海市杜桥镇的一大特色,像没封口的肉馅包子一样,整整齐齐地摆在蒸笼里,白嫩喷香。炊圆往往作为临海人的早餐,糯米粉做的外皮软糯不粘牙,猪肉肥瘦相间,饱满爆汁。
麦虾——
麦虾是临海最具特色的美食,也是江南地区榜上有名的面食小吃,但要分清的是,麦虾不是虾。
面粉是麦虾主要的原料,面粉加水放在碗内搅拌成粉浆(现在也有人会在面粉中加入鸡蛋),锅内烧热炒菜加水熬煮。水沸之后,就是最关键的一步了,左手端着粉浆碗,稍稍倾斜,右手持菜刀,沿着碗口一刀一刀,将粉浆“割”下锅,落水后的粉浆就变成了厚实的麦条在沸水里上下翻滚,四处游走像极了一尾尾虾,故而取名为“麦虾”。
在旧社会,麦虾是穷苦人填饱肚子的食物。穷苦人将面粉调成粉浆后,买不起菜刀的,只能用筷子削浆下锅,配菜也都是最简单的萝卜或者瓜藤。如果能吃到几粒猪油渣,那就算很奢侈了。
至于现在的麦虾,一条条“面疙瘩”被包裹在黑亮的木耳、鲜红的肉丝、清鲜的蛤蜊之中。最重要的是,真的有虾了。虾肉的鲜美全部灌到麦虾汤里,莹润鲜嫩,色香味俱全。
麦虾以“鲜美”位列临海小吃榜单,在台州也早已遍地开花,随便哪条小吃街,或者路边的饭店,都能看到“麦虾”的招牌,甚至宁波、杭州等地,也都有了临海的麦虾店。
梅花糕——
新鲜出炉的梅花糕,顶部蓬松如花瓣,底部状似花托,几粒黑芝麻,则是花蕊,清晰可辨,非常形象。
热乎软糯的梅花糕味道最好,所以一般都是现点现做,等待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到制作的过程。
一个重达几十斤的生铁模具,一次可以做出十几个梅花糕。模具加热,刷上一层素油,再把大茶缸里早已准备好的粉浆均匀倒入模具内,撒上红糖后再一次倒入粉浆。
封上模具盖子,静候几分钟,等待成型熟透后开盖撒上一层黑芝麻,最后再用铁勾子快速挑出糕点。虽然做法简单,但想要色香味俱全,还是要有丰富的经验手艺。
梅花糕的香气里带着浓郁的甜,那是红糖溶化后散发的芬芳,人对甜味有着本能的喜爱,几乎是在一瞬间胃口就打开了。趁热咬一小口,外皮酥脆,内馅绵软,甜度刚刚好,滑入喉咙口的刹那,幸福感爆棚。
无论是淳朴的做法还是香甜的口味,梅花糕几十年来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材料也是那几种,模具还是那个模具,始终保持着一方土地最熟悉的本真味道,是临海“古早味”最浓的一道食物。
麦油脂——
麦油脂,又叫“食饼筒”,食如其名,就是用一张面饼将各色食材卷成筒状,有点春卷的意味,却比春卷更加丰富大气。
要做麦油脂,最重要的一步大概是摊麦油脂皮。一张薄薄的面皮,身负重任,要牢牢包裹住各种美味的菜肴。麦油脂的馅料丰富多彩,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吃不到。莴苣、笋丝、豆芽、蛋丝、豆腐干、豆面…一切你想吃的都可以裹入麦油脂的面皮里。正因麦油脂馅料选择的多样性,所以它可以充分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麦油脂的吃法也有不同,你可以卷了馅儿直接冷着吃,也可以放在锅里煎得两面焦黄了吃,风味各有不同。
吃麦油脂的乐趣在于全家一起动手,摊面皮炒馅料的技术活交给贤惠能干的妈妈,其余技能不到家的成员洗洗切切打打下手,实在不行最后包个麦油脂也算是参与其中。
麦油脂可以高大上,也可以接地气,无论是高级酒店的菜单上,还是寻常人家的饭桌上: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平常日子,它的出现总是毫无违和感。
(本版文字由市文广旅体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