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视觉 >> 摄影
字号:    [打印]

临海市特色博物馆之——禾木天香筷子博物馆

作者:李萍娟文并摄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2年04月18日
作品:《欢》 此作品取材黄杨木木瘤,根据形态雕刻出三口之家的弹涂鱼,其中小弹涂鱼也是筷枕,筷子材料也为黄杨木。
清代12件刀箸食器套装。
藏品展柜一角。
作品:《醉酒当歌》 两个小酒坛为宋代窑口残品,形态优美有醉态、又似对歌吟诗,据此设计出带酒坛酒杯形态的竹节筷。
作品:《福寿绵绵》
作品:《伊甸之果》

  

 馆中由200多个筷笼组成的“筷笼墙”。

  筷子作为独特的用餐工具,迄今至少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轻巧灵活,在世界各国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一度誉为“东方的文明”。遗憾的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很多国人在每天重复使用中,却鲜有了解认识筷子简单、平凡之下的传统文化意义。不过,在我市有这么一家博物馆,将一双双筷子以特别的展示让每个观展者了解那漫长岁月里中国人饮食方式的变迁,感受筷子所包含的丰厚文化内涵。

  进入博物馆展厅,呈现记者眼前的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筷子世界。“筷子不是由某个人发明的,而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产物。”临海禾木天香筷子博物馆馆长李东升告诉记者,筷子原被称为箸,从先秦以来的2300多年,“箸”字字形书体经历了演变,从大篆到小篆,由篆、隶到楷、行、草等,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字形结构依然是“上竹下者”或“从竹,者声”,具有书体上的类同格式。“箸”的别称有“筴”“筯”等。到了明代得名“筷”。主要因为明代江浙一带的人很多都是做水上生意,尤其是当时水道运输多凭借木船,因箸与“蛀”“住”同音,船家行船爱听吉利话,就把这个“箸”改成“快”,快快地走,发音变了,字也变了,后又在“快”字上头添了个“竹”字头。

  说话间,李东升带着记者从一层交流区沿着楼梯走向二层展示区,只见楼梯间的一面筷笼墙甚为特别。墙面的设计借鉴筷笼的创意,让200多个精致的筷笼,在楼间灯光的照射下蔚为壮观。

  “馆内展览的筷子主要分为我的个人藏品和设计师原创作品两部分。”记者在现场看到,那些安放在柜中的筷子随着年代有序铺排开来,藏品囊括了春秋战国到清代的筷子,共有800余件。

  以小见大,也许是筷子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载体独特的功能。每双筷子不同的造型设计,给我们展现的是不同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审美取向。“中国唐宋期间是筷子的鼎盛时期,宋代讲究简约美,筷子上无过多纹饰,而唐朝的筷子上就刻了许多文字或者图案,皆是吉祥喜乐的寓意。”

  说起筷子背后的故事,李东升如数家珍。跟筷子打了18年交道,吸引他的不只是一双双筷子中展现的精湛的制作技艺,更是筷子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在一展柜前,一副特别的刀箸让记者忍不住驻足欣赏起来。“这套刀箸运用了螺钿、大漆和骨嵌工艺,较之常规刀箸,它多了一套笔纸和开启用具,据此我们推测物件主人级别较高,可能是一位将军。”李东升告诉记者,古时筷子不同于我们现在这般单一,材质有金银、青铜、象牙、美玉、玳瑁、骆驼骨等,多是古时贵族阶层使用的珍品。刀箸则主要为游牧民族特色的筷子,而一些古代斥候(即侦察兵)也会有自己独特的刀箸,刀柄中藏有宣纸、笔、筷子(骆驼骨制)、开启封印用的小刀和钥匙,方便收取、传递、启封情报。

  在这里,除了各类藏品,李东升自己设计的筷子也尤为亮眼。作为多年设计师的他,还借古城临海深厚的历史文化,设计融入“府城元素”的特色筷子。如根据紫阳街上的永利秤店,将秤花融入筷子,设计出“称心如意”筷子;还有借江南城墙的“瓮城”入筷,设计出了“城双”系列筷子等。

  “筷子是东方文明的象征,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更需要我们不断传承创新。”在李东升看来,一双筷子,调和着中国人的餐桌,也调和着我们的文化与情感,浓缩的更是一份渊源流传的情怀……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