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历史风情
字号:    [打印]

两宋临海群芳谱

作者:郑瑛中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2年04月29日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在强大的军事、政治压力下,曾任台州刺史的吴越国王钱弘俶遵照乃祖、吴越开国国君钱鏐“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的遗训,审时度势,“纳土归宋”,不仅保全了钱氏家族的绵延长盛,更避免了全境的生灵涂炭。熙宁四年(1071),钱弘俶之孙钱暄出任台州知州。钱暄推行新法,增治城堞,垒石为台,内迁东城墙,开凿东湖,作堤捍土,既能蓄水防洪,又能演练水师。此后,以知州赵汝愚、尤袤和浙东提举叶棠为代表的历任父母官坚持不懈地维护修葺、增高补阙、加宽加固台州城墙,为台州的经济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北宋后期,临海所属的两浙路是北宋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浙江几乎占王朝岁输漕粮的三分之一。

  “靖康之变”后,由于金军南侵,康王赵构(宋高宗)一路南逃,南宋建炎四年(1130)正月晚泊临海章安,驻跸17天。赵构在章安期间,曾游白枫山清修寺,书“清修风景千年在,沧海烟岚一笑开”楹联,暂住的金鳌山小寺,赐额“善济院”。追随宋高宗赵构逃难来的还有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女作家李清照,她在临海留下的名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一改婉约之风,豪气冲天,百代激赏!

  南宋,台州政治经济地位进一步抬高。由于北方沦陷,包括皇族在内的大量望族大姓南迁台州,临海作为州治首县,从历史上的朝廷贬谪之地,蜕变成为商贸和人才的集聚地,不仅提升了台州的政治地位,也改变了台州的文化品位:“改肆里,易衣服,声华文物相摩荡而俗益美。”原吴越王族钱氏的著名人物钱忱、钱愐、钱端礼、钱象祖等皆居于临海城关。绍兴初年(1131),钱暄之孙钱忱奉母亲、秦鲁国大长公主避难台州,宋高宗赠第城内美德坊(今台州初级中学至东湖之间山麓);唐昭宗赐予钱镠的“金书铁券”亦随钱氏携之台州,成为台州的镇世之宝,今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大诗人陆游少年时,曾随母亲来临海访秦鲁国大长公主,晚年时,还为铁券作了《跋唐昭宗赐钱武肃王铁券文》。其后,钱端礼、钱象祖二人仕至宰辅。钱端礼为钱忱儿子,于绍兴三年(1133)添差通判台州,隆兴二年(1164)除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后进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钱象祖为钱端礼之孙,以祖恩泽补官,于开禧年间二任参知政事,嘉定元年(1208)十月,特进左丞相兼枢密使。

  南宋临海与钱氏并盛的还有地方望族谢氏,著者如三宰辅谢廓然、谢深甫和谢堂,以及太后谢道清等。谢廓然,字开之,淳熙四年(1177)赐进士出身,七年(1180)五月由刑部尚书除签书枢密院事,八年(1181)自权参知政事除同知枢密院事,九年(1182)因病致仕,居州城璎珞巷。谢深甫,字子肃,号东江,孝宗乾道二年(1166)进士。庆元二年(1196)除参知政事,六年(1200)除右丞相。深甫为政宽猛相宜,稳健执中,威信素著。深甫孙女谢道清,十九岁册立为理宗皇后,度宗立尊为太后,恭宗立,又尊为太皇太后。恭宗继位时只有五岁,谢道清乃经“大臣屡请”,垂帘听政,实际上掌握了宋廷的最高统治权。谢堂,为谢深甫的曾孙,谢道清内侄,恭宗德祐元年(1275)十二月赐进士出身,除同知枢密院事,次年正月除知枢密院,衔命与元军议和,与谢道清太后被胁迫北迁,后死于北方。谢深甫一门四代鼎盛,临海城内“洗菜桥”巷,传为谢道清入宫前经常洗菜的地方,大洋街道勾山一带原是谢深甫丞相府上台坊的范围,谢里(鲁)王村名沿用至今。

  除钱、谢两族之外,临海人官至宰辅的还有陈骙。陈骙(1128-1203年),字叔进,绍兴二十四年(1154)参加礼部试,获第一。绍熙三年(1192)六月,权礼部尚书除同知枢密院事,四年除参知政事,五年除知枢密院事,因忤权相韩侘胄,被提举洞霄宫,不久致仕。陈骙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语言学家,其所著《文则》是中国第一部修辞学著作。

  南宋一朝,宰辅客籍临海的共有七位,他们分别是吕颐浩、范宗尹、翟汝文、陈与义、贺允中、王之望、陈栋。吕颐浩,祖籍山东乐陵。高宗时官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职五年。吕颐浩先后两次罢相,第一次罢相时“徙家临海”,复职后力倾秦桧“专主和议、植党专权”,使秦桧罢相长达七年;第二次罢相后,选择州城东廓筑“退老堂”隐居。范宗尹,祖籍湖北襄樊,高宗时官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职两年。翟汝文,祖籍江苏丹阳;高宗时任翰林院学士兼侍读,升参知政事,因与秦桧不合,在职仅两个月,绍兴二年(1132)携子定居临海。陈与义,祖籍河南洛阳,高宗时参知政事,在职一年半。贺允中,祖籍河南汝阳;高宗、孝宗时参知政事,在职两年,其为官“清介刚直,凡所谏议,皆中机宜”。贺允中早在绍兴中(1131—1162)就徙家临海,退休后定居东湖后湖的北侧,命名后湖为“小鉴湖”。吕颐浩、翟汝文、贺允中、王之望四位宰辅埋骨临海大地,子孙遂为台州人。

  在唐代大学者郑虔(郑广文)以台州司户参军身份首开官办性质的学馆270多年后,北宋景祐四年(1037),临海县令范师道于临海县文庙建立县学,其后各县相继开设县学;康定二年(1041),台州知州李防又于州文庙即庙建学,儒学开始在台州兴盛繁荣。南宋乾道七年(1171),台州郡守朱江迁徙贡院于巾山兜率院,后又新建贡院于巾山北麓。特别是淳熙二年(1175),郡守、“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的尤袤整修了户曹祠,将台州文教启蒙者郑广文先生从私祀升为官方的秩祀,弘扬了尊师重教的正气。南宋景定三年(1262),知州王华甫又于东湖创建上蔡书院,特邀参知政事(副相)杨栋为书院山主,又请来理学名家王柏前来讲学,并编有著名的《上蔡书院讲义》,“流风所被,历元及明”。此后,临海先后建立的规模较大的书院还有“溪山第一书院”和“观澜书院”等。台州教育经费也较为充裕,据《嘉定赤城志》记载:嘉定(1208~1224)年间,州学、县学共有学田2814亩、地1888亩、山3514亩,有效地促进了求学士子和师资队伍的稳定发展。

  随着官学和书院的兴盛,乡间的义学也随之兴起。南、北宋之际,临海出现了两位闻名遐迩的教育家,就是被朱熹尊称“有宋高士二徐先生”的徐中行、徐庭筠父子,他们志行高洁,教授乡里,大阐儒学,桃李遍及浙东。

  教育兴旺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人才辈出,学者蔚起。以科举而言,两宋浙江考取进士的有6000多名,据笔者统计,临海有225名进士。其中出自“高士二徐先生”门下的陈公辅荣获北宋政和三年(1113)太学上舍考试第一(类同于状元),历平江府教授、右司谏、礼部侍郎;他以高第而列身台谏,谕事剀切,嫉恶如仇,颇受宋高宗褒奖,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王会龙登南宋宝庆二年(1226)状元,历著作郎、泉州知州,终太府卿。

  从《宋史》统计,浙江籍凡136人入传,临海籍的占有10人,即陈公辅、徐中行、徐庭筠、陈良翰、陈骙、谢深甫、商飞卿、谢道清和江仲明等。以诗文被苏轼称道的陈贻范、陈贻序兄弟,以家学著称的林师蒧、林表民父子等,也著名一时。其他如商许、商正卿、商逸卿、商炳卿兄弟四人,方琮、方洵武、方洵直、方昌武父子四人,都是一门四进士,享誉乡里。

  史学自南宋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其间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为陈耆卿和赵汝适。陈耆卿(1180—1236),字寿老,临海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进士,端平元年(1234)兼国史馆编修,迁将作少监,终国子司业。陈耆卿受学于永嘉人、著名学者叶适,对文、史、哲,无不赅通。《嘉定赤城志》是他的史学代表著作,是志为台州总志,以所属临海、黄岩、天台、仙居、宁海五县,条分件系,分十五门,世称宋四大名志之一。清代史家、邑人宋世荦认为其志“积十数年参考之功,纫千百载缺遗之迹,词旨博赡,笔法精严,称杰构焉”。

  赵汝适(1170—1231),字伯可,宋太宗八世孙,于绍兴初随祖辈定居临海。庆元三年(1197),赵汝适赐进士及第,授修职郎。后知南剑州、转朝散大夫、提举福建路市舶司。宝庆元年(1225)七月兼权泉州市舶使,十一月又兼知南外宗正事。赵汝适在史学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在福建路市舶司兼权泉州市舶使任上撰的《诸蕃志》。《诸蕃志》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记述当时中国与海外各国贸易、交通等方面的著述,它翔实记载了东至日本、西至东非索马里、北非摩洛哥及地中海东岸诸国的风土物产及中国沿海至海外各国的航线里程及所达航期,是宋人了解海外情况与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参考,《诸蕃志》为后来《宋史外国列传》所本,更是今人研究古代中外关系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献。其书记载的海外情况与海外交通贸易,比欧洲《马可波罗游记》早70多年,比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早120多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诸蕃志》“叙述详核,为史家所据”。

  两宋时期,临海诗文的的创作开始在国内有了影响,著名的诗人为杨蟠和吴子良。杨蟠(约1017~1106),临海章安人,北宋庆历六年(1046)进士。元祐四年(1089),杨蟠应苏轼力邀,任杭州通判,与苏轼同领州事。两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公余唱和甚多,杨蟠的诗很受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名流推崇。苏轼的《东坡集》中仅和杨蟠“梅花诗”就有20首。苏轼和杨蟠他们用常平米招募饥民疏浚西湖,筑成著名的苏堤。晚年杨蟠重返杭州,作有《钱塘西湖百咏》,平生为诗数千篇,有《章安集》,已佚。吴子良(1198—1257?),临海人,终湖南转运使、太府少卿;其自幼聪颖,16岁时从师陈耆卿,后又就学于大学者叶适。叶适极为赏识,称其文“意特新,语特工,韵趣特高远。”吴子良著有《林下偶谈》和《荆溪集》。对于《林下偶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此书皆其论诗评文之语,所见颇多精确”,“其识见高于时人远矣。”

  词始于唐,兴于五代而盛于两宋。南宋初期,临海出了小令词的殿军式人物陈克。陈克(1081—1137),字子高,号赤城居士。其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陈贻序和伯父陈贻范均进士及第,他们不但文学造诣很高,而且陈贻范还是著名的藏书家。陈克少时随父宦学四方,诗、词、文无不精通,早年的诗风格近温庭筠和李商隐。他的词写得更好,以描写婉约和闲适的生活见长。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其“词格高丽,晏(殊)周(邦彦)流亚”。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赞其词“在北宋诸家中,可与永叔(欧阳修)、子野(张先)抗衡一代,虽所传不多,吾浙称此事者,莫之先矣。”南宋初年侨居临海的参知政事王之望,也是一个词学大家,有《汉滨集》行于世,所作之词,“豪赡宏博,切于事理”(《宋王之望墓志》)。

  理学盛于南宋,临海是重要阵地,缘于朱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和两主台州崇道观时期。其间,朱熹讲学授徒,广交朋友,大行朱子学说,台州许多学者慕名追随,弟子之多及成就之大都超越其他州郡,自此理学盛传,临海被誉为“小邹鲁”。临海的理学代表人物主要有石(上敦下山)和董楷。石(上敦下山)(1128—1182),临海章安人,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乾道八年(1172)迁福建南剑州尤溪知县。尤溪是朱熹的家乡,石(上敦下山)与朱熹交往甚密。又于故乡章安创建观澜书院,讲学授徒,名震一时,明人谢铎称“台学之传,实自公始”,后人尊为“台州大儒”。董楷,字正叔,一字克斋,临海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初为绩溪主簿,后至吏部郎中。其学出于朱熹的弟子陈器,以洛闽为宗。董楷主要贡献就是将程子和朱子之书合二为一,有著作《周易传义附录》14卷。

  有宋一代临海的书画家以王卿月、叶汉卿、谢奕修为代表。

  王卿月,字清叔,住临海城下桥,文武双全,先以武举进士,又中乾道五年(1169)进士。历官至太府卿,世称王经略。凡兵事、词章、释老百家之学,无所不知,琴羿卜筮射医,无所不能,擅长水墨写意山水,正书笔力劲健,今留有其所书《宋李询墓志铭》拓片。叶汉卿,善画墨竹,陈耆卿对其很是赞赏,有“奇态横发,修眼百尺。风披雨洒,如枕潇湘。故醉墨淋漓,纵横满屋”之句。谢奕修,为丞相谢深甫长孙,官至宝谟阁直学士,与弟奕恭俱善书,精鉴别。所居“养浩斋”,收藏历代法书名画,甲于一时。

  教育文化发展的同时,临海科学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中津浮桥的建造。中津浮桥创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为台州知州唐仲友所建。唐仲友“度高下,量广深,立程度,以寸拟丈(百分之一的比例模型),创木样置水池中。节水以筒,效潮进退,观者开喻,然后赋役。”(宋唐仲友《中津桥记》)

  随着城市商贸的日益繁荣,州治临海出现了大量的艺人,固定的游乐场所——瓦子、勾栏应运而生。现城内友兰巷,即古代勾栏巷。当时除了民间职业艺人外,还有官办的演剧组织,名为“散乐”。不但府一级有,县一级也有。演员中男女都有,他们同官伎一样,均归“伎乐司”管理。淳熙九年(1182),朱熹在按劾台州郡守唐仲友的状中,就指责唐多次“追拘”属县“弟子”(官伎)及散乐来府“祗应”,一次追拘的散乐艺人就达二三十人。其名字可考者有:宁海(今属宁波)的王丑奴、张百二,临海的刘丑等。此外,像当时著名的官伎严蕊等都居住在临海勾栏巷北面的璎珞巷,勾栏巷与璎珞巷相连,又都附于州城。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临海词调”,即“词调发端于南宋张镃所创的海盐腔。”

  两宋时期,同样是临海佛教的鼎盛时期,大批僧人住隐临海,知名者也不少。其中最著名者为遵式、本如、处咸、处谦、了然等。遵式,通内外学,能诗文诸艺,尤精忏仪,于天台宗贡献颇巨,世称“百本忏主”,又称“慈云忏主”。曾于宋咸平五年(1002),主临海东掖山。本如,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出主临海东掖山承天寺,并结白莲社,创白莲寺,自成天台宗白莲一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使临海名僧云集,学者归信,成为了宋代弘扬天台宗的一个基地,并影响着整个宋代临海佛教的发展。处咸,本如弟子,曾代师讲论,道俗闻之,心容俱服。后主临海白莲寺50年之久,著有《三慧论》《光明十愿王》等。了然,天台宗高僧,世称虎溪尊者,一生博通经史,精弘台学,曾主临海白莲寺24年,学者归之约五六百人,有《虎溪集》《止观圆宗记》等行世。

  临海与日本佛教文化交流亦可圈可点,其最著者为日本东大寺僧奝然。奝然为弘佛法,于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八月十八日抵临海,住台州开元寺(龙兴寺)求学天台宗。九月九日上天台山国清寺巡礼,继入东京谒宋太宗。太宗赐紫衣,馆于太平兴国寺。雍熙二年(985)六月,奝然回到临海开元寺,雍熙三年(986)六月,搭乘台州商人郑仁德之舶返回日本。另一位重要人物是祖元。祖元(1226—1286),俗姓许,临济宗高僧,南宋咸淳五年(1269),因道行高洁,宰相贾似道闻其名而请主临海真如寺(原址在小芝镇中学),长住七年,大弘禅风,成就了其“老婆禅”之学。祥兴二年(1279),祖元赴日传法,有弟子300余人,有《佛光国师语录》十卷遗世,其中最主要的是在真如寺的传禅语录。日本国尚存他初到日本所作墨宝,尺寸:26x64.8cm ,诗云“重陽九日菊花新,高揭青帘接远宾。又觉晚来风色好,不知落帽是何人”。

  临海道教续有发展,所居亦多著名道士。其中最出名的,当为张伯端和他所创立的金丹派南宗。张伯端,字平叔,后改名用成,号紫阳。他既是道教金丹派南宗的开创者,又是道教紫阳派的祖师。张伯端世居临海城内璎珞巷,年轻时聪明好学,热衷于道教和道法的研究,但对内丹之法,始终不得要领。熙宁二年(1069),张伯端终于“得金液还丹之妙道”,熙宁八年(1075)完成《悟真篇》,开创了道教金丹南宗一派。《悟真篇》吸收释、儒、道三教理论精华,从而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格局,代代相传。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