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历史风情
字号:    [打印]

吏畏民爱陈良翰

作者:李忠芳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2年08月19日

  南宋乾道元年(1165),盛夏里的一天,京城临安骄阳似火,暑气逼人。碧波万顷的西湖里,粉红嫩白的荷花开得正艳,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色。临安城里则是数不尽的歌台舞榭,看不尽的酒市花楼,好一个富贵世界,繁华天地。南宋君臣们过着醉生梦死、歌舞升平的生活,却忘了大军压境、虎视眈眈的金兵,并把收复北方大片沦陷的国土的大事置之脑后。南宋诗人林升对这种现象就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有一首诗,就是对南宋统治阶级对金妥协投降、生活荒淫糜烂的极好揭露和讽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一日,南城凤凰山东面的万松岭下,平日里庄严肃穆、警卫森严的皇宫外,突然来了数百位太学生,他们齐刷刷跪倒在宫门前,为首叫张观的太学生手里还捧着请愿书。过往的民众一下子围观上来,当得知此事的缘由后,不少人纷纷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来,他们中有卖小吃的,有做手艺的,有走江湖的,以及市井各行各业的小市民。时间渐渐临近中午,天气越来越热,汗水湿透了太学生们的衣衫,并不时有体弱的学生昏厥过去。见此情景,有些民众送来了凉开水,有些民众为太学生们撑伞,还有些民众为太学生们打扇。慢慢的,队伍越来越庞大,黑压压一片,已接近上万人。群情越来越激昂,并有人愤怒地挥动着拳头,高喊着“严惩汤思退!”“严惩王之望!”的口号。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自隆兴元年(1163)五月宋孝宗北伐失利后,尽管主战派张浚、虞允文、胡铨、阎安中等都上疏极力反对议和,但宋孝宗还是采纳了汤思退丧权辱国的议和主张,答应接受金朝索要海、泗、唐、邓四州和称臣纳贡的要求。这汤思退此时贵为宰相,权倾朝野,炙手可热,在对金问题上主张妥协投降、割地求和。汤思退的辱国行为,遭到了左司谏陈良翰的强烈反对,多次上疏予以抨击,指责汤思退的行为是“秦桧复见”。直陈“彼(金)要罢四郡兵,以地归之,是彼不折一兵而坐收四千里要害之地也,臣愚以为决不可许。”力陈汤思退奸邪误国,宜早罢黜,而张浚精忠老谋,不宜以小人之言摇之。但孝宗听信奸佞小人之言,良翰反而遭贬。此事激起极大的民愤,于是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在京太学生数百人伏阙请愿,要求朝廷召用陈良翰及胡铨、王十朋等主战派,而斩汤思退、王之望、尹穑、洪适等人的首级以谢天下。

  你道这胆敢与宰相汤思退作对的陈良翰又是何人也?原来,这陈良翰乃浙江临海人氏,字邦彦,出生于大观二年(1108)。父守忠,官至和州通判,英年早逝。良翰事母至孝,自幼聪明好学,为文恢博有度。南宋绍兴五年(1135)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纵观陈良翰的为官历程,虽说也有波折,但总体来说还算平稳。初授左迪功郎,调会稽县主簿,任满,知慈溪县事,改瑞安县事,转衢州府学教授。因其爱民如子,政绩显著,经御史吴芾推荐为检法官,擢监察御史。孝宗即位,陈良翰因反对主和派的“舍淮防江”的主张,被授右正言,改左司谏。后因再三上疏论劾汤思退、王之望而罢言职,以直敷文阁知建宁府。未几,除福建转运副史,转朝散郎、除江东路提点刑狱,移浙西,以宗正少卿召还。乾道五年(1169),权太常少卿,除兵部侍郎。后因拒赴宦官张说宴请一事,大受孝宗赏识,除右谏议大夫。六年,除给事中。七年,孝宗因太子年少,欲选择端人正士,为之辅导,乃授良翰太子詹事。后因良翰上疏八条言事,深得孝宗嘉许,诏兼侍讲。当然,这许多都是后话了。

  先说说陈良翰到了他的第一个岗位——慈溪知县任上的事。这位新知县刚刚安顿下来没多久,地处杭州湾南岸滨海冲积平原的慈溪县,就遇上多年未遇的大旱灾。尽管慈溪全境河网密布,但此时皆已干涸断流,土地龟裂,庄稼眼看就要颗粒无收。乡民挖草根、剥树皮充饥,还有一些乡民扶老携幼,准备外出逃荒,甚至出现了卖儿鬻女的现象,全县百姓人心惶惶。陈良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周密细致的考察和调查,陈良翰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发动民众兴修水利,重点是修挖德门三乡之渠以溉农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清清的泉水终于引入了一片片焦渴的农田,将要枯死的稻禾终于重现生机。二是动员县里几家准备囤积居奇的富户开仓平粜,为防止饥民哄抢,陈良翰规定按人口计粮授券,每家凭券入籴。整个放粮过程井然有序,没有发生饥民踩踏和哄抢现象。使“上安下济,邑人赖之”。为此,这位到任不久的新知县,受到了慈溪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四明续志》称赞陈良翰“以经术饰吏事,天资高明,操尚介特,恢崇风化,作成人材,吏畏民爱。”

  不久,陈良翰从慈溪任上调至温州瑞安任知县。到瑞安任上后,陈良翰又碰到了一件颇为挠头的事。这瑞安向以民风强悍、难以治理而闻名。乡民之间,为了农田放水、山林地界,动辄拔拳相向,甚至鸣锣聚族械斗。有一次,两村为了引水灌田之事,双方各聚了数百人,手持锄头、扁担,甚至还有火铳,结果是双方各死伤了多人,历届的官府为此伤透了脑筋。而陈良翰认为:作为一县的父母官,理当爱民如子,对待民间殴斗之事,决不可以武力镇之而“奋其武怒”,其结果只能是火上加油,激化矛盾。如果施之以怀柔之策,以理服之,乡民自然为之感化。于是陈良翰走访和约谈了许多为首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果真,民皆感其恩、服其德,邑以大治。有人问良翰治理之术,良翰说:“其实哪有什么妙策,为官只要处于公心,使心如虚堂悬镜,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

  使陈良翰名声大噪的,是发生在他担任兵部侍郎期间的一件事。

  当时的宦官头头叫张说,这张说工于心计,惯于两面三刀、见风使舵,善于揣摩皇上心思,迎合皇上心意,故而深得孝宗宠爱。有一天,孝宗因边事顺利,龙颜大悦,一高兴就赏给了张说几瓶好酒。头脑活络的张说不甘自己一人默默享用,觉得这是极好的“炒作”机会,想借机大肆宣扬一番,以提高自己的威望。他当即向孝宗提出想用这些酒来宴请朝廷大臣,并说以此彰显皇恩。孝宗认为此事并无太大的不妥,未加深思,随口就说:“爱卿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张说闻此,心中暗自欣喜不已。

  因为有了皇上的亲口允诺,张说就无所顾忌、大张旗鼓地张罗起来。请柬一一送到京城王公大臣的手里。不少大臣一是碍于皇上的面子,二是希望必要时张说能在皇上面前帮忙通个“关节”,巴结还来不及呢,谁还有胆量不来。到了开宴这一天,张府里是冠盖云集,车马喧闹,那一番热闹,自不必言说。却说那张说扫视了一下酒宴现场,见在京的重要的王公大臣无不到席,独独少了兵部侍郎陈良翰。张说以为下人疏漏,使人再请,陈良翰还是不至。这让张说的火不打一处来,心里暗暗说道:“好啊,好你个兵部侍郎,如此坐大,看我怎么收拾你!”这张说一边想,一边速速跑去向皇上打“小报告”,说陈良翰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不把您皇上放在眼里,理当重重惩治。

  张说设宴的举动,陈良翰早早就看穿其“拉大旗做虎皮”的用意。历朝历代都立有约束宦官的“祖训”,决不可以越雷池一步。宦官如果一旦“出轨”,乃朝廷之大忌,历史上不乏这样血的教训,决不能让历史再重演。这张说如此张狂,实是胆大妄为,我岂有助长其气势之理。陈良翰主意已定,任凭张说一再派人邀请,就是坚持不去。这自然惹恼了这枢密都承旨张说,他见了孝宗后,无限“上纲上线”,说了陈良翰一大通坏话。谁知孝宗听了竟笑而不语,不置可否,这让张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得悻悻而归。当晚,平日里经常犯糊涂的孝宗皇帝,不知为什么在这件事上却异常清醒,竟然作出了一个让人大为意外的决定,不但不惩罚陈良翰,反而升任陈良翰为右谏议大夫。

  不一会,陈良翰不降反升的消息传到了张府宴会现场,这让在座的大臣们吃惊不小,有的深悔自己头脑糊涂不该来,有的埋怨缺乏政治眼光上了当。而张说,则觉得仿佛被人当头狠狠一棒,一时呆若木鸡,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

  自此,陈良翰刚直不阿的名气便被广泛传扬开来。

  乾道八年(1172),陈良翰病危,孝宗念其功绩,授良翰敷文阁直学士、提举太平宫。同年八月,良翰病逝,享年65岁。孝宗闻讣,痛惜不已,追赠大中大夫。绍熙元年(1190),光宗即位,特谥良翰为“献肃”。良翰逝后,被家乡人民供奉于乡贤祠。良翰一生著有文集16卷,名之为《劲正集》,从中可见其刚正不阿的气节和勤政为民的志向。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