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市民正在由“核酸小屋”改造的流动阅读站外借阅图书。 叶静 摄
随着我市不再提供社会面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服务,曾经分布在大街小巷的核酸小屋也进入了“待岗”状态。如何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让核酸小屋物尽其用?来看看我市各地核酸小屋的“变身记”。
户外多了“暖心驿站”
“我看到上面写着服务驿站,进来一问真的可以免费充电。”下午两点半,回家途中,市民曹先生发现自家的电动车电量耗尽。他沿着路边无奈地推行了十几分钟后,走进了位于大洋街道商业街路口的“志愿服务驿站”。志愿者了解情况后,立刻给曹先生的车充上了电,并给他递了一杯水解渴。
商业街多了一间可以歇脚的小屋,最近不少市民都发现了。“原先是用来做核酸检测的小屋,疫情期间我经常来做核酸,后来闲置了。”让大家惊喜的是,现在小屋摇身一变:白色外墙刷成了醒目的金黄色,加盖了蓝色的顶棚,安上了“志愿服务驿站”的Logo,里面虽不大,但有空调、医疗箱、共享雨伞、充电器、微波炉等,也算“五脏俱全”。
“要是找不到充电的地方,我推回去至少还需要20多分钟。”解了燃眉之急的曹先生对小屋的改造赞不绝口。
驿站的志愿者介绍道,这里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志愿者。他们轮流在岗,给路过的市民提供便利。到了夏季,小屋会打开空调,路过的骑手和环卫工人都可以到这里歇歇脚,喝口水。
广场上有了阅读科普站
和大洋街道的小屋不同,市政广场的小屋则被改造成了流动阅读站,为广场上休闲娱乐的市民们提供免费的图书借阅。
记者观察了一阵,流动阅读站并不大,空间却相当灵活,屋内设置了吧台和座位,折叠窗向外推开,放上两把椅子就成了户外书吧。没一会儿,这个流动阅读站就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
团市委工作人员褚肖凯表示,小屋所处的位置在广场的中间,平时人流量大,作为服务点位很合适。“下阶段,我们将准备小礼品,在这里开展‘健康临海行动’知识科普、垃圾分类宣传等各种活动。”褚肖凯说。
这个漂亮又实用的小屋一亮相便受到了市民的广泛欢迎,大家纷纷表示确实是好事一件。30岁的郭女士之前在核酸小屋当过志愿者,在她看来,核酸小屋从闲置的社会资源成为街头巷尾的多功能服务站,值得点赞。“之前看到其他地方已经开始改造,没想到临海也悄悄动起来了。”
“目前,我们对大洋街道和古城街道的两个核酸小屋进行了试点改造。试行一段时间后,将由市文明办、团市委、市卫健局等多部门联合,征求群众的意见,对其他小屋也进行合适的改造。”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副主任王思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