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文学,也必将产生优秀的作品。4月10日,首届“朱自清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我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大咖、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沿着朱自清先生的足迹,重走“紫藤花路”。
朱自清文学奖,为何花落小城临海?事实上,朱自清和临海有着不解的缘分,是一场双向奔赴。
朱自清对于临海
永远不能忘记
1922年春,年仅24岁的朱自清,应浙江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校长郑鹤春的聘请,只身来临海任教。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就在那一年,他在临海写下散文名篇《匆匆》,于1922年4月11日发表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
初到临海,他讶异于这座城市的冷静与幽寂,但当他徐徐向前,看见青绿的北固山,一下子身心都沉醉在美景中,心境也变得开朗起来:“那时我真脱却人间烟火气而飘飘欲仙了。”
临海的春日、清秀的山水、校园内的紫藤花,都给朱自清留下诸多美好的回忆,后来他也曾多次在《一封信》中提到“我对于台州,永远不能忘记!……我不忘记台州的山水,台州的紫藤花,台州的春日。”
“永远不能忘记”是朱自清对临海最真切的感念、最真诚的肯定和最真挚的报答。
临海是朱自清文学道路上的一处重要“驿站”。在这里,他完成了生命中的一次破茧化蝶,走向新生,也在此找到了人生的“一条路”,一条属于他的艺术之路、哲学思想之路,亦或者是他一生作为民主战士的奋斗之路。
朱自清的嫡孙、朱闰生之子朱小涛提到:“在临海这一年,是朱自清人生中的重要时期,他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了名作,也在这里沉淀内心、积蓄潜能,他的‘刹那主义’就是在临海提出的。”
临海对于朱自清
永远没有忘记
不只朱自清感念临海,临海人民同样无比怀念他。在临海,朱自清已经成了一个城市符号、文化印记,深深镌刻在临海的文化基因图谱中。
对于朱自清先生“刹那”的驻足,临海将其铸就成了穿越时光的标志:前身为浙江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的台州中学(西校区)校园内,设立了佩弦楼、“匆匆”墙、朱自清先生半身铜像和紫藤花廊作为纪念;台州中学师生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将学校的文学社团命名为“紫藤花文学社”。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一代文宗,匆匆而去,背影长留。紫阳古街上,朱自清背影墙绘与古街一起,见证府城的繁荣与沧桑;“佩弦”湖畔,新的朱自清纪念馆开工建设,将成为这座小城的文化符号……
在2022年,朱自清来临海任教100周年和散文《匆匆》首次刊发100周年之际,临海市开展了朱自清走进临海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并设立了“朱自清文学奖”,面向全球华文作家征稿,继承朱自清文学的精神。
“朱自清文学奖”每两年举办一届,评审委员会由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杂志社、鲁迅文学院、浙江省作家协会牵头,并邀请中国知名作家、评论家、文学编辑、高校教授等担任成员,负责具体评选事项。
值得一提的是,为鼓励广大青少年走进文学,提升素质,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主办方还面向18周岁以内的少年文学爱好者,设立了“朱自清紫藤新苗奖”。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
时代需要文学的力量
4月,紫藤花依旧盛放,那一抹浪漫紫梦幻了临海的春天,见证着新时代传承的厚重人文底蕴,也让临海与朱自清再次相遇。
以文化之光,造时代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设立“朱自清文学奖”,是临海这座城市,一直以来求贤若渴、兼容并蓄的姿态与胸襟,是对朱自清民族气节、文学精神的致敬和赓续,是对当代文学、华文作家的鼓励和支持,更是对伟大时代、优秀作品的期待和褒奖。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朱自清文学奖”的设立是临海,也是浙江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市文广旅体局局长王荣杰表示,这个新设立的文学奖,彰显了临海市对于文学创作的支持力度、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决心,临海将以小城之力,为中国文学繁荣和新人作家的培养,作出一点贡献。
在临海,“左手书卷气,右手烟火味”早已浸润临海人民的心田,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融入在古文宗卷的字里行间、在老旧古刹的斑驳光影、在诗词歌赋的平仄格律之中。朱自清先生在临海任教的这一年,是人生中“永远不能忘记”的美好时光,他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找到了属于他的“人生一条路”。临海也将在其人文精神的滋润下,向世界充分展示作为台州千年府城的文化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