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2024年1月9日 星期二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学
字号:    [打印]

一代文宗陈耆卿的求学磨砺之路

作者:林大岳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4年05月17日

  嘉定十一年(1218),69岁的南宋名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文章翘楚叶适,正在永嘉奉祠居家,著述讲学。

  叶适是永嘉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更是当时的文化巨擘。他生平提倡事功经济之学,反对脱离实际的烦琐议论。五年前,他痛失可以继承衣钵的高徒周南,自此弟子行中已无瑚琏之器,文字之传未有所属。

  这一年的十月五日,叶适家里来了位名叫陈耆卿的青田县主簿。他递上书信以示膜拜,并很想亲自聆听他讲授《习学记言》(叶适的代表作)的大旨,还拿出了自己的作品《筼窗初集》和《论孟纪蒙》向他求教。

  让叶适没想到的是,这位比他小30岁的小吏,近在邻县却从未耳闻,而其作品竟然具有几十年未见的文学功力,令他不禁“惊诧起立”,忍不住拍案叫绝,还欣然不吝笔墨,为这位后学连写了两篇序文。

  叶适在《筼窗集》序中赞陈耆卿文章创新而不诡异,广博而细密,有东汉建安和北宋元祐名家之风。在《论孟纪蒙》序中,叶适称陈耆卿对孔孟之学有深入研究,学术造诣高,应用能力强。离别时,叶适赠诗表达对陈耆卿的厚望,认为其文才堪比历史名家,值得流传。

  这位备受当时文坛大咖推崇的陈耆卿(1180~1236),字寿老,号筼窗,临海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方志学家和事功学派重要传人。他家学渊源深厚,先祖中,有领受大学者陈襄、胡瑗亲炙的陈贻范,有深受苏轼、曾巩赏识的陈贻序,还有抗金赴死的著名爱国词人陈克。其叔祖陈著(字孟明),是乾道八年(1172)特科进士,终官从事郎,以文章道德享誉一乡,其文章更是轰动一时。其父陈昺是勤勉好学、学养深厚的儒者,家有藏书万卷,其母也出身书香门第。

  在家族的激励和父母的熏陶下,陈耆卿八九岁就开始学写文章,12岁入乡校,经过良好的基础教育。

  但是,一开始,陈耆卿也饱受“应试教育”折磨,埋头科举,尤其是辞章之学,而且还急于求成,盲目“刷题”,忽视了其他知识的学习,以至于“蹉跎书剑,蹭蹬功名”,最终没能在最美好的年龄实现应许的科第,取得读书人期待的功名。

  直到陈耆卿18岁那年,一直“种学澡行”的父亲因未能实现官场抱负,满怀遗憾地离开了人世。临终前,他紧紧握住儿子的手,殷切地叮嘱他一定要替自己洗雪未能进入官场的耻辱,否则他死不瞑目。父亲的离世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家中只剩下几间破败的老屋,根本无法遮挡风雨。母亲含泪操持着家务,为了让陈耆卿能够全心投入学业,她独自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这一切深深刺激了陈耆卿,他下定决心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努力求学仕进。他“屏居杜门”,含悲衔恤,不敢有一日懈怠。在破旧的屋子里,他闭门独守残经,即使案几上的漆都被磨损掉了,他仍然坚守着对圣贤的追求。

  在这几年的“闭关修炼”中,他不仅自己刻苦研读,还开办了私塾,带领车若水、吴子良、萧秀颖、萧秀发等学生一起教学相长。他凭借多闻强记的才华和出色的文笔,写成了《论语纪蒙》18卷、《孟子纪蒙》14卷及《筼窗集》等书。他的文章开始在台州地区小有名气,虽然当时他还没有博取功名,但他的文才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连续四五任知州都请他代笔作文,无论是书信、序文,还是州志,都放心地交付给他。

  尽管陈耆卿才学满腹,但科场却一直不顺。据其后来总结,他年少时可是个纯粹的“学霸”,整天埋头于“时文之学”,对浮华的辞藻和细枝末节超级着迷,简直就像个文字游戏中的魔法师,不把句子弄得弯弯绕绕就不罢休。可惜啊,这种玩法只让他学了个形式,内容却空洞无物,就像是捡了别人嚼过的口香糖,味道当然不咋地。

  就这样,他年年尝试,年年碰壁,可谓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好在最后他总算是醒悟了,抛弃了那些华而不实的辞章,开始钻研古文,深入六经、诸子的智慧海洋。他开始追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双重美,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整个人都焕然一新。

  他如饥似渴地汲取孔孟儒学和程朱理学的思想精华,终于突破了之前那些束缚他的条条框框,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从此,他就像是脱胎换骨一般,迎来了人生的新篇章。而他的成功秘诀就是“穷经汲古”,这四个字简直就是他文章的金字招牌。

  他在《论孟纪蒙》自序中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那就是要深入钻研,慢慢品味,从懵懵懂懂到豁然开朗,再到得心应手,最后融入日常生活,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学问的奥妙。古文对他来说就像是一股清泉,给他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让他过上了理想的学术生活。

  嘉定七年(1214),“已疲文织,颇悟道耕”的陈耆卿终于在35岁高中进士。用他自己的话说,先前是徒劳无功,现在反而有种喜出望外的错觉。

  陈耆卿志向高大,并不以取得进士、进入官场为荣。为官后,他对文章学术的热爱依旧不减当年,他“冷官三载,日与学者磨砻乎理道,鞭策于教化”,始终没有停止深究义理之学。他的政治圈非常健康,如处州知州应元衮,“煦我以道德,鞭我以文辞”,在道德和文章上跟他交流颇多。

  而被传为佳话的是30多岁还向文章魁首叶适请教的故事。叶适一见陈耆卿的文章和学术水平,便止不住叹赏道:“陈耆卿能以文人之笔藻,立儒者之典型,综合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的文采和学养,自成一家,他年成就不可估量。”于是将陈耆卿作为传承衣钵的得意门生,甚至还将他比作“二程”弟子游酢、谢良佐和“苏门四学士”中的晁补之、张耒,称赏他能够融会理学和文学。当时还有很多人不服气,觉得叶适对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吏延誉太过,但慧眼识珠的叶适坚持自己的看法,用苏轼接受新门生张耒、秦观时高调称赏的典故来告诉人们,他的眼光没错,大家拭目以待。自此,叶适罄其所有,授陈以文法,着力加以培养。

  叶适仙逝之后,陈耆卿便如彗星般崛起,成为学界的新领袖,被无数学者所敬仰。他的文章,更是如巨石般稳稳立足于文坛之巅,被誉为一代宗师。陈耆卿的得意门生吴子良对其文章赞不绝口,他评价说,陈耆卿的文字传承了儒家的正统思想,脉络清晰、气势磅礴,正是这份厚重的文化底蕴,使得他的文章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

  自从一举成为进士,陈耆卿的胸中便激荡着无限的豪情壮志。他迅速提笔,写下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向那些曾经支持过他的考试官们表达深深的谢意。在这封信中,他不仅向前辈大师们表示了敬意,更宣誓要坚守晚节,不断磨砺自己的品行,同时还要发扬古人的奋斗精神,他立志要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追求真理与学问的伟大事业,展现了他坚定不移、奋斗终身的决心。

  因此,尽管他一举成为进士,却并未因此沾沾自喜,反而更加谦逊低调。他深知,“科第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德成行尊”才是真正立身之本。他甚至觉得为了一点微薄的薪水而屈就,简直是种羞耻。于是,他心中常怀“无求于俗”“永栖幽谷”之念,渴望居清静之地,远离世俗纷扰。

  然而,他也深知自己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因此并未停下脚步。他感叹时光匆匆,自己已然未老先衰,白发已生。为了更进一步,他积极向当时的学者官员们求教,几乎到了“遍干诸侯”的地步。他向文坛前辈楼钥表达敬仰,希望能成为其私淑弟子;又向永嘉学派的大师陈傅良的弟子、兵部尚书蔡幼学请教,渴望在学术上能有所突破;他还向永嘉学者、工部尚书戴溪,以及理学家、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真德秀等人致以贺信,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关注和提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已然成为“奔趋之数”,在追求前程的道路上,不得不舍弃一些文人所珍视的清高与孤傲,但他的内心,依然保持着对学术与德行的热爱与坚守。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