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通言》是明代通俗小说大师冯梦龙撰写的作品,主要反映古代民俗风情,取古今市民生活琐事,用文学的手法表达出来。在当时亦有破陋习、树正风之功效。
作者的创作手法属典型的“话本”写法,颇具时代特色,以韵文诗词起首,接着以一个小故事为开篇,称作“楔子”,或者直接进入“正话”。正文中经常插入短小精辟的诗词、对联等韵文。篇末用四句或八句诗作结。在内容上,极少涉及士大夫,均以描写市民、商人及手工业者的生活为题材,属于“市民文学”。
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春秋战国时,有一名公,叫俞伯牙,楚国郢都人氏,在晋国为官,官至上大夫,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伯牙接了这个差使,一来,自己满腹才华,不辱君命;二来,就便省视乡里,也有风光返乡、满足虚荣心之意。取道陆路至郢都,朝见楚王,致了晋主之命。楚王少不了设宴款待,办完绪事,楚王安排船只乘水路送伯牙返回。
作者一开篇,就把主人翁的性格、爱好及故事发生的起因,恰到好处地描写出来,一个文人雅士的形象跃然纸上。
伯牙乘水路,沿途有看不尽的遥山叠翠,水榭风情。张一风帆,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时值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偶然狂风暴雨,大雨如注。船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不多时风平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其光倍常。伯牙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准备弹琴一曲,以谴情怀。
由此可见2200年前古代文人的生活习惯,多么悠闲、高雅。
伯牙抚琴一曲,曲犹末终,指下“刮喇”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大惊,按往常弹琴经验,弦断,定有人偷听。但荒山野岭,偷听琴声的定是盗贼或刺客。
从文艺创作上来讲,冯梦龙的构思是很精妙的,稍感美中不足的是,这段描写还有待商榷。偷听琴声怎么能和琴弦断有潜在的关联呢?文学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若是玄学类的小说,离奇的故事情节是提倡的,可它并非玄学作品。偷听与断弦有些牵强,我不敢苟同,当然,这也仅仅是本人的愚见。
由此引出樵夫,这樵夫亦是满腹经纶之人,由于种种的人生际遇,埋没在芸芸众生之中。
伯牙怀疑偷听琴声的人,非奸即盗或刺客,没想是个打柴人。文章折射出另一层意思,弹琴奏曲乃是高雅之事,庶民百姓不配听琴。
作者对樵夫的辩解描写极为乏力。一个打柴人,遇晚饥困交迫,哪有闲心听琴?于是,伯牙疑云顿起,却也不说穿,笑道:“打柴之人,也来‘听琴’?把他赶走吧。”
樵夫听伯牙要赶他走,自然不服,有点不知天高地厚,据理力争,殊不知,是自己出身卑微造成。社会阶级不同,地位有别,古今同理,受人鄙视也在情理之中。
伯牙见樵夫不知死活,清了清嗓子敲打道:“你既然听琴,可知道我刚才所弹何曲?”
樵夫道:“刚才大人所弹,乃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可惜颜回命早亡,叫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到这一句,就断了弦。”
伯牙见樵夫不是一般人,于是请他来船上详谈。樵夫上船,摘掉箬笠,脱掉蓑衣……
作者在这一章节,对伯牙的人物性格刻划得淋漓尽致,也为日后伯牙摔琴作铺垫而埋下伏笔。
伯牙对樵夫继续了解。伯牙说:“你既来听琴,必然知道琴的出处,此琴是何人所造?弹它有什么好处?”
樵夫说:“此琴乃取伏羲梧桐所作,选良时吉日,请高手匠人刘子奇斫成乐器。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
伏羲乃是新石器时代人,与伯牙时代相隔几千年,一把琴玩了几千年?值得商榷。当然,作者运用艺术手法,烘托出该琴的名贵,为日后重义轻财的伯牙摔琴留下隐线,还是可取的。
再说伯牙见樵夫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足见樵夫学识的渊博。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古今亦然。伯牙倒底是一位官员,交友自然慎之又慎。一个上层人物,与生活在底层的平头百姓交友,有失身份。若对方没有真才实学,传到江湖上,定会贻笑大方。于是,对樵夫种种测试,层层考验。
在这里,作者对伯牙和樵夫的心里活动描写相当精妙。
伯牙见樵夫对答如流,犹恐他是侥幸猜中,于是问道:“你既知琴曲,当年孔子在家弹琴,颜回自外入,闻出因猫捕鼠琴乐有贪杀之意,琴声中流露出杀气。现在,假如我弹琴,心中有所思念,你从琴声中能听出来吗?”
樵夫让伯牙试弹一曲,猜一下,若猜不准,不要见怪。
伯牙将断弦重整,弹了两曲。樵夫全猜中了:弹出巍峨高山,弹出潺潺流水。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樵夫施宾主之礼。樵夫和伯牙拱手作揖,互通姓名。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才埋没在滚滚红尘之中,默默无闻,终老山林。而子期有幸,遇见伯牙,伯牙慧眼识英才,让他成了座上宾。伯牙鼓励他考取功名,两人相见恨晚,还结义为兄弟。
临别时,伯牙相约来年中秋,去马安山集贤村钟子期家拜访,钟子期承诺就在此地恭候,两人泪洒而别。
光阴荏苒,转眼间,到了中秋相约的日子。伯牙乘船来到约定的地方,等待了一天,不见钟子期来聚。
第二天,伯牙欲到马安山集贤村钟子期家,路上遇到钟子期父亲,
钟公说,子期感激临别赠金二笏,买书攻读,日里劳作,夜读达旦,积劳成疾,病逝数月了。
书读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古往今来,生活在底层的庶民意欲鲤鱼跃龙门,何其艰难,何等相似。
钟公领伯牙到子期坟前祭奠。伯牙在坟前弹了一曲,凭吊子期,然后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钟公大惊:“先生为何摔破此琴?”
伯牙说:“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祭罢,回朝辞官,在上集贤村建舍,接钟公两老至家,为其养老送终。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冯梦龙对古代文人雅士的缅怀和追忆以及民情风俗的再次展现。在对俞伯牙侠义心肠欣赏的同时,也正面弘扬人生本来该有的本质。作者用文学的手法,描写了俞伯牙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上层贵族与底层庶民的隔阂与鸿沟,最终因一曲《高山流水》而消弭无形。
读罢此文,对照当下,莫名隐忧,追名逐利的社会,物欲横流的世界,诚信时有蒙羞,承诺时有背弃,茫茫人海,知音难觅。唯有多读书,才能提升素养和境界,正己正人,方能不被现实裹挟,方可能找到志趣相投、心心相印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