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临海历史上一共有进士369人,除了宋代226人的巅峰,其次就是明朝125人的辉煌了。明朝中期,临海科举又一次火爆,其中嘉靖二十九年光一科就出了包应麟、金立敬、何宽、金立爱、孙锐、邓栋6个进士,而钟鼎之家科举联翩的盛况更是频频出现。
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两个家族的辉煌成就。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之弟王世懋在其笔记《窥天外乘》中,对此有一段专门的记录:
有一邑而前后盛事若合符节者,台州临海县金学宪贲亨,初姓高,后复金姓,三子长立爱,次立敬,又次立相,俱中式。计偕,立爱、立敬俱第。立相下第归,次科立相亦中。俱宦南都,迎父养欢如陆贾。立相寻卒,立敬官至工部侍郎。
后又有王宗沐官刑部侍郎,三子长士琦,次士崧,又次士昌,亦同计偕,士琦、士崧俱第。士昌归,次科亦中。宗沐见存,此事天下罕遇,而萃于海滨一邑。然王位尊,身与三子俱以春秋魁,愈出愈奇矣。
当时台州府城临海,竟在一段时期接连涌现父子先后登科的大喜事,而且中举的情节也出奇一致,比小说、电视剧都更富戏剧性。
当年,临海的学政金贲亨家就出了父子三进士的佳话。金贲亨有三个儿子,长子名叫立爱,次子名叫立敬,三子名叫立相,都考中了进士。在一同进京赶考的路上,立爱和立敬都成功在科举考试中及第,而立相则落榜归乡,但在下一科考试中,立相也成功中举。后来,三兄弟都在南京做官,他们像汉代陆贾那样,将父亲接到身边奉养,共享天伦之乐。
不久,临海又有一位名叫王宗沐的人,官至刑部侍郎。他也有三个儿子,长子名叫士琦,次子士崧,三子士昌。这三个儿子也一同进京赶考,士琦、士崧同时及第,而士昌则落榜归乡,但在下一科考试中,士昌也成功中举。
这种情形,在天下实属罕见,却都集中在临海这个海滨小城。而且,王家的地位尊贵,王宗沐和他的三个儿子都曾在科举中的春秋两试中夺得魁首,在一县之内、一朝之间发生经历如此吻合的事情,真是一件极为奇特的事情。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有“荀氏一龙夸首占,薛家三凤羡偕鸣”的诗句赞赏王氏一门三子,“薛家三凤”是指隋末唐初河东薛稷村薛氏家族的三位名人——薛收、薛德音、薛元敬叔侄三人,他们都才学冠世。胡应麟将此比作王氏三兄弟,凸显了王氏文化世家的特出表现。
更令人欣喜的是,两家最终都在士人风骨的塑造、文化教育的推进、道学正脉的传扬上作出了突出贡献,都堪称事功主义的典型。
金贲亨(1483-1568),字汝白,号一所,明代理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他早年姓高,因其高祖幼年丧父,随其母改嫁高姓,致仕后上疏恢复金姓。
金贲亨少时曾与秦武、赵渊、徐商等人师从官至刑部尚书的乡贤蔡潮。正德九年(1514)中进士,历任扬州教授,南京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江西按察佥事,贵州提学佥事,福建提学副使等职。致仕回临海后,杜门著述,沉潜于心性之学、易学等儒学研究,著述颇丰,尤以《台学源流》为大众熟知,该书是“台学”研究的开山之作。
金贲亨作为阳明后学,不仅是位“行谊学术名一时”的学者,也是富有台州气节的名士,还是个教学有方的名师,更是儒学坚定的传播者和实践者,被时人视为“海内贤士大夫”,秦鸣雷、王宗沐等地方后学曾向他请益。他立志于学,自砺自警的故事堪为典范;他重视教育,为江西白鹿洞书院、福建道南书院的发展立下不朽之功,更创造了“一门四进士”的家教成就;他为官一方,以“刚介端毅”之气力挫豪强,赢得声誉;他弘扬理学,在为官之所和桑梓之地,都为塑造当地文化风尚和精神气节作出了突出贡献。
金立爱,字符夫,号惺庵,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历任刑部郎中、衡州知府等职。在知府任上,他像其父一样重视教育工作。在衡州,重修府学、创建白石讲院、建立广孟堂,在石鼓书院讲学,参与了湖南大修书院的活动,厘清了福建理学发展的脉络,对弘扬宋明理学、发展地方教育作出了积极贡献。
金立敬,字中夫,号存庵,金贲亨二子。于嘉靖十六年中举,二十九年成进士,先后历任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吏部验封司郎中、刑部主事,福建布政司参议、提学副使,河南参政,山西按察使,江西按察使,湖广右(后改左)布政使、顺天府尹、工部右(后改左)侍郎等职。
金立敬在很多方面都继承了其父的志向。他为官坚持正道,鲠直刚介,不畏强权,甚至敢跟位居首辅的张居正叫板;他服膺理学,重视教育,在江西、福建等地继承其父未完成的教育事业,成为当时名士;他允文允武,起家兵部,曾率兵抗倭,还支持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在家乡台州的抗倭事业;他关心桑梓,为在台州任职的有为官员加油点赞;他书法精妙,成为台州风靡一时的书法家。
王宗沐家族更是当时神一般的存在,“一门三巡抚”的荣耀,没有多少家族可以超越。
王宗沐(1523-1592),字新甫,号敬所,又号撄宁子,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广东参议、江西提学副使、江西参政、山西右布政使、山东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抚凤阳、南京工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等职。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漕运总督,也是晚明唯一一个成功主持海运的专家能臣。他从国家长远发展出发,倡行海运计划,欲图活跃社会经济,改善百姓生活,满怀士大夫的家国之情和事功理想。他受到东南沿海经济贸易浪潮的影响,具有强烈的经世致用理想,在漕运、平乱、地理、赋役等军国大事上颇有建树。
王宗沐长子王士琦(1551-1618),字圭叔,号丰舆,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明代军事家。历任南京工部主事,兵部郎中、主事等职时,便有“边才”之名,任福州太守时更是取得了“治行为天下第一”的政绩。崭露头角后的王士琦从此走上“边才国器”的非凡从政生涯,播州平叛、朝鲜抗倭、顺义王封等军国大事中都有他的身影。他奔驰边关,援救朝鲜,一直为狼烟四起、危机四伏的明朝边关稳定而鞠躬尽瘁,参与了“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中的两大征,以文官身份,忠诚许国,建功边关,延续了其父的事功精神和报国之志,成为当时士林和文人敬慕的人物。尤其是在援朝抗倭中表现卓越,为奠定胜局建立了不世之功,受到朝鲜王朝及百姓的广泛称誉。
王士昌(1560-1624),字永叔,号斗溟,是王宗沐三子,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他继承乃父实学事功的思想,秉承“清慎勤”的家风,不仅是一个令世人尊敬的言官直臣,也是一位崇尚事功的封疆大吏,还是一名擅画山水、韵胜词林的文士,著有《三垣摘疏》《台隐草》《投荒草》《镜园藏草》等作品,是一个被称为“社稷臣”“风雅匠”的晚明名臣。在福建的抗倭除寇行动,掀起了闽中士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海防诗创作的热潮。
当时,科举之盛,还有秦鸣雷一家。王宗沐中进士那一榜,状元就是临海的秦鸣雷。秦鸣雷的父辈早已取得兄弟三进士的荣光,即秦文、秦礼、秦武三兄弟。秦文,弘治五年(1492)浙江乡试第一(解元),弘治六年(1493)进士,官至河南左参政,培养了状元秦鸣雷,也带出了金贲亨等台州后学;秦礼,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官至福建按察司佥事,去世时,儿子秦鸣夏和秦鸣雷年少,交由兄长秦文抚养,秦文将他们都培养成才。秦武,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刑部员外郎。这一家两代学霸,出了5个进士(包括一状元、一解元),也是辉煌之极了。
在府城紫阳街北段还有一条三大夫巷,这里有一家出了两个进士、一个举人,他们是明代进士陈员韬、陈选和举人陈英父子,故居前的巷子曾为此建有“三大夫坊”,故此巷称“三大夫”。父子三人都是有名的清官廉吏,陈选更是因反腐而被害,成为当时明朝反腐的典型,由此列传《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