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洋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功调解了一起劳务引发的损害赔偿纠纷案。
今年3月,大洋街道某小区房东戴某从朋友处获悉史某提供装修凿墙业务,便主动联系并将凿墙项目发包给史某作业。史某安排了劳务工人屈某到戴某家凿墙作业。作业过程中,史某联系不上屈某,赶到现场,发现屈某已无生命体征,遂将其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事发后,其家属因赔偿问题纠纷,向大洋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驻大洋派出所调解工作室申请调解。该调解工作室受理后,凝聚多方力量,多次调解,着力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调解员郭亦伟、黄佳佳等接案后,对案件情况进行全面梳理,捋顺思路。经了解,屈某是外来务工人员,常年跟随小包工头史某在临海从事装修凿墙业务,并以每日计酬的方式同史某结算劳务工资。承揽人史某从事装修业务一直没有办理从业资质证书,也从未与屈某等劳务人员签订相应的书面劳务合同。房东戴某将凿墙项目发包给史某,也未签订承揽合同。
郭亦伟指出,此案的承揽关系中存在诸多问题,定作人为了方便,法律意识淡薄,选择了无资质的包工头;而包工头又贪图便宜,没有为项目施工购买保险,临时雇用没有上岗证的小工干活,一旦发生意外,很难适用《民法典》第1192条规定的“个人之间形成的劳动关系,提供一方因劳务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一条款来调和双方当事人的权责。再加上类似的发包方缺少合同,还存在层层转包,法律关系错综复杂。处置这起纠纷案,既是矛盾双方利益的拉锯,同时也是人情和法理的磨合。
对此,调解员在梳理各方意见和诉求的基础上,边查找法律依据,边跑相关部门商讨,在多次调解过程中,熟练运用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与死者家属沟通协调,既解“法结”,更解“心结”;另一方面,从情理、人文的角度出发,对房主、包工头明理释法,引导他们换位思考,互谅互让,最终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助力下,促成各方当事人就赔偿问题达成共识,为本次纠纷圆满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