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孟郊有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敢说如小草般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春天阳光那广博无私的恩泽?母爱之伟大,向来被比作春晖,温暖而永恒。但今天,我想说,屈吕富先生的孝心,真正报得了三春晖。不信吗?他的著作《侍母记》,便是最动人的证词。
初次拿到这本书,鲜红的封面格外引人注目,犹如一颗赤子之心;“侍母记”三个白色手写大字庄重地落于左上方。红底白字,仿佛一颗被掏空的心,无声诉说着深切的悲痛;一条黑色蛇形小径蜿蜒曲折,一端连着远方的家,一端牵着作者与他的母亲。屈吕富先生静静携母立于右下角,仿佛在说:“娘,我们回家。”
作者屈吕富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其身份与所作所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打破了我们对于“企业家”标签的刻板印象。商海搏击数十载,果敢、刚毅本是常态,但他选择在母亲最需要的时候回归乡土,回归人子最基本的责任。2016年,他放下事业,回到母亲身边,晨昏侍奉,亲力亲为,8年如一日。这些细节之所以动人,并非因为行为本身多么非凡,而是因其在浮躁逐利的时代中显得如此稀缺和珍贵。他将“孝”从道德高台请回人间烟火,以8年侍母日记为蓝本,写下了与母亲相处的点滴——她的饮食、她的衣物、她的快乐、她的病痛、她的难受。这本书不仅是对一段亲情岁月的记录,更是以孝心回报春晖的真实写照,重新诠释了“孝”的当代意义。
没有一本书如《侍母记》这般让我动容。是作者那份沉甸甸的孝心深深打动了我。他背着母亲去看病,也背着母亲去散步。在《第一次陪娘住院》一文中,他写道:“我急忙起来,顾不得洗脸刷牙,心急火燎地背娘下楼,开车送娘去医院。娘今年86岁了,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背娘……”从那一刻起,他开启了“背娘”的模式。在《游灵湖》中,他描述道:“我弯下身来小心翼翼地背着娘。娘趴在我的背上,像个听话的孩子。大姐从后面扶着我俩。旁边的游人,都用敬重的眼光看着我们。”这一背,不仅背起了母亲的重量,更背起了社会的道德与良知,为世人树立了孝道的榜样。还有一段尤其令我泪目:“背着皮包骨头的娘上车,一路飞驰到医院……办好手续,我回车上接娘。停车场到住院大楼有几百米路程,娘趴在我的背上呻吟着。我双手揽重一点,娘‘哎呦、哎呦’叫着痛;揽轻一点,娘往下滑,轻轻往上托,娘又说难受。而我右腿损伤的半月板偏偏又不争气,又酸又疼,我几乎迈不动腿。”读到此处,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如断线的珍珠般不断滴落在书页上,模糊了字迹,却让屈先生背着母亲的身影在我泪眼中愈发清晰。
没有一本书如《侍母记》这般让我感怀。是作者将“色难”化为日常的耐心与陪伴深深触动了我。随着年龄增长,母亲的身体日渐衰弱,一日三餐也成为煎熬。作者在《娘越来越吃不下了》中写道:“娘一边说一边看着香喷喷的蛏子。我知道娘想吃,又怕吃坏了肚子。我对娘说:‘先少吃一点试试看,如果肚子感觉不舒服,就不要吃,确定没事再吃,好吗?’娘点了点头。”俗话说“老小老小”,在他眼中,母亲正如孩子般需要哄着、疼着。“放下葡萄,习惯性地,我第一时间就想着剥给娘吃。刚开始,娘有点不好意思。我贴到娘的耳边,笑着对她说:‘妈,小时候你剥给我吃,现在你老了,我来剥给你吃,给我个机会嘛。’于是,娘笑了,再不推辞。”暖阳之下,檐阶之上,母子谈笑风生。儿子细心剥葡萄,母亲欣然张口,如雏燕待哺,温馨的画面让人不禁神往。这让我想起家中小弟哄父母吃饭的场景,也想起大伯家的三哥,年复一年为颤抖不能自理的大伯耐心喂饭。孝与爱,正是在这样的日常中代代传承。
《哄娘吃苹果》一文中更是真情流露:“娘年纪越来越大了,越来越挑食,越来越吃不下东西了!……药吃多了,大便干结拉不出……女儿赶忙削了一个苹果,切成薄片放在碗中,我们仨一起送去。娘见孙女送来苹果,说奶奶老了,咬不动,她无论如何都不肯吃。两个女儿一边一个贴在娘的耳边,说这个苹果好吃,跟以往不一样,又脆又甜,奶奶无论如何都要尝一尝。说着大女儿拿起一小片苹果往娘嘴里塞,娘拗不过宝贝孙女,吃了起来。尝过一小片后,娘不由自主地笑了……又自己拿起来吃,吃得津津有味,边吃边笑,把我们都逗笑了。”孝顺,是一种可以传递的温暖。古有老莱子彩衣娱亲,今有屈吕富以孝侍母。他变着花样为母亲备餐添衣,为母亲梳头洗澡,静坐守候直至母亲安然入睡。
也没有一本书如《侍母记》这般让我爱不释手。是那质朴无华的文字深深吸引了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读来倍感亲切。它没有晦涩的辞藻,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抒情,只有自然流淌的真情与朴素语言中蕴藏的深刻温暖。随手翻开,诸如“近段时间我日日担心着娘的身体,内心很是慌张茫然,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一颗心无处安放,夜晚常被幽梦惊醒。醒后,泪湿枕巾,惆怅到天明”这样的句子俯拾皆是,一次次让我热泪盈眶。
作者没有豪言壮语,他只是坚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顺”二字,把对母亲的爱融入点点滴滴的细节之中。真实、具体、可触可感,为我们这些为人子女者树立了榜样。而这,正是这本书最珍贵的社会价值。
一片孝心报春晖。屈吕富先生以他八年的坚守和一字一句的记录告诉我们:孝,不是口号,而是行动;春晖或许浩荡,但寸草之心,亦足以照亮人伦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