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临海北固山望天台南麓,在恩泽医院旧址的庭院中,一株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樟映入眼帘,树冠苍翠浓密,如一片清凉的海罩住庭院,让人在炎炎烈日下也能享到一方清凉。
枝叶掩映间,院内主楼中央镌刻的“恩泽医局”四个字清晰如昨。
这里原是“陈家三大夫”的后花园,昔日“春则桃花满园,望之如锦”,世人便称它为“小桃源”。250多年前,陈氏后人亲手种下这株樟树。此后岁岁年年,樟树的枝叶愈发繁茂,也见证了恩泽医院筚路蓝缕的建院历史。
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兼医生白明登远渡重洋来到这里,买下这片土地,建起“恩泽医局”,成为整个台州地区最早的西医院。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白明登被召回英国。1933年,陈省几购下医局取得产权,改为“恩泽医院”让这份医者仁心继续在此扎根。战火纷飞的年代,院子里的老樟树依旧挺拔伫立,悄然见证了一段跨越国界的救援往事。
1942年4月,“杜立特行动”轰炸日本东京,2架美军B-25轰炸机在完成任务后飞到中国沿海时,因燃料不够,于18日傍晚紧急迫降三门湾附近海域,7号机组的4名飞行员身受重伤。
4月20日,接到求援信号后,恩泽医院的医生与护士连夜赶赴现场,将伤员送到临海恩泽医院进行救治。
“当时,7号机组的机长劳逊就住在树下的一间病房。他的伤势最严重,膝关节至踝关节的肌肉已坏死,5颗门牙全被撞掉,其中一颗嵌到了头骨里。那时候条件有限,没有止痛药可用。劳逊一边发着高热,一边还要忍受剧痛。”恩泽院史馆主任黄米武介绍。
窗外樟树的叶子被风吹得沙沙作响,浓郁的樟香飘散开来,混合着青草的气息,弥漫在整个庭院。劳逊时常望着窗外,听风吹动树叶的声音,听喜鹊在树枝上喳喳叫,以此分散注意力,缓解身上的疼痛。
劳逊在后来的回忆录《东京上空30秒》里,这样写道:“我因此便有了一间安静、独立的房间,落地玻璃门外面就对着医院的花园。”“外面的小花园十分美丽,未经修建,但美得很自然。中间是一口石圈井,经常可以看见喜鹊和鹰。”
同名影片《东京上空30秒》中有一段简短的对白令人印象深刻。劳逊对陈慎言说:“你救了我的命,医生。”陈慎言回答:“我希望有一天你还能回来。”
烽火已逝,旧址仍在。古树郁郁葱葱,比当初更为粗壮挺拔,仿佛在等故人归来。
樟树的花语是纯真的友谊,代表着友情永不变质。这段80多年前便开始的跨国情谊,正如恩泽医院旧址中的参天古树一样,在爱与希望的包围下,愈发茁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