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教育
字号:    [打印]

浅谈水源保护区内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对策——以小芝镇胜坑村为例

作者:屠娟娟 蒋雨希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0年08月18日

  传统村落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当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极为重要的资源和潜在力量。小芝镇地处临海市牛头山水库源头,全镇均被划入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水源保护区内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与水源地环境保护如何寻求一个平衡点至关重要。本文以小芝镇胜坑村为例,就水源保护区内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出一些思考和意见。

  一、胜坑村基本情况。

  胜坑村地处临海市牛头山水库上游的一个峡谷中,距离小芝镇镇区约16公里。村域面积18公顷,平均海拔100余米,属丘陵地貌,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7.1℃,山林资源丰富,林木种类众多。全村由胜坑、岙陈、外蔡三个自然村组成,在册户数220户,人口557人,主要由杜、叶、陈三姓村民组成。胜坑古村于2016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具有极高的保护开发价值。

  (一)从生态环境看。小芝镇地处临海市牛头山水库源头,空气清新,水质清澈,素有台州“后花园”和“绿谷氧吧”之美誉,森林覆盖率高达70.6%,其中尤以胜坑村自然景观最为秀丽。其毗邻的红杉林湿地公园于2019年12月31日获批建立为省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总面积258.29公顷,湿地率82.02%,预计2025年正式建成。

  (二)从文化底蕴看。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深厚。村落现存传统口头文学及作为其载体语言的语言2类,传统技艺6项,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15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其中以“杜氏文化”最为突出。此外,胜坑草编技艺自清末民初便在村内盛行,以当地普遍种植的席草为原料,经手工编织成草帽、蒲扇、草篮及草鞋等日常生活用品,做工精细,展现了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最具村落特色,至今仍有稳定人员从事该项手工艺。二是传统石屋建筑群特色鲜明。村内保存完整的古石屋建筑群,兼具历史村镇和山林文化两种特色,在同类文化遗产中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从地理区位看。小芝镇位于台州市区和临海市区一小时生活圈内,乡道四级公路——溪胜线可直达胜坑村口,道路状况良好,可吸引台州市区、临海及周边游客自驾游玩。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小芝镇可抓住该机遇,吸引周边省市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二、胜坑古村保护和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村落地理位置特殊,存在一定政策制约。胜坑村地理位置特殊,该村位于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毗邻红杉林湿地公园。按照《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规定,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禁止污染水体的行为发生。因此部分单位和个人担心胜坑古村进行旅游开发会污染水源,导致胜坑村旅游开发计划被搁浅。

  (二)“空心化”现象严重,产业发展缺乏劳动力。胜坑村在册户数220户,人口557人,但目前仅有50余户,且留守人员均为60岁以上老人,村落产业发展缺乏劳动力。此外,因缺乏青壮劳动力,村内大片耕地闲置,“空心化”现象进一步加剧。

  (三)传统建筑损毁严重,古村风貌存在局部破坏。一方面,村内传统建筑大多处于空置状态,多数传统建筑出现承重墙开裂,甚至坍塌的现象,已明显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居住和使用需求。另一方面,因缺乏古村落保护意识及相应技术支持,部分回乡村民及外来开发商修缮古建筑时,未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建筑结构和古村落整体风貌。

  三、胜坑古村保护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胜坑村需充分发挥其处于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的高品质生态环境和毗邻红杉林湿地公园的地理优势,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高端民宿产业、生态农场产业,打造胜坑古村亲水、亲氧、亲文化的生态休闲度假品牌,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成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一)加强科学规划。邀请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团队对村落的保护、发展进行整体评估和科学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加强与环保、建设等部门的协同合作,立足水源保护地的区域特殊性,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整合闲置土地资源、古建筑资源、劳动力资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式。

  (二)加大政策支持。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树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传统村落保护资金筹措理念,将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成立专项资金。将胜坑古村的保护和开发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小城镇综合整治、农村危旧房改造、乡村文化礼堂等工程有机结合,有效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形成保护利用的合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如小芝镇内企业、乡贤会、古村落保护协会、民间志愿者、村民等采取捐资、投资、合作开发等办法,参与胜坑古村的保护开发。二是加强用地保障。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用地的支持力度,在建设用地计划安排上,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和保障。通过科学规划,最大程度利用现有土地资源,盘活农村闲置用地,争取新增用地指标。对认定确有保存价值的古民居,其户籍常住人口依法批准建新房的,允许其以旧换新或产权置换,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后,移交村集体或当地政府修缮利用。

  (三)完善配套设施。一是科学整治村落人居环境。坚持传统村落保护与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并重,结合农房改造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科学整治村庄环境。把修缮古民居、拆除古村内不协调建筑等纳入农房改造建设项目,把修复村内古道纳入村内道路硬化项目,把河道整治纳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根据古建筑实际,因地制宜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改善古村落环境面貌,展现胜坑古村的山水田园意境。二是完善村落配套设施。配备相关旅游服务设施,包括对村口的停车场进行扩容,在街巷两侧的空地设置适当的休憩、观赏设施,改建升级文化礼堂,积极开展村民议事、道德讲堂、乡村演出等活动,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推动古村落旅游发展。

  (四)激发自治活力。在乡村振兴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村民广泛参与,并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一是通过入户宣传、召开村民大会等措施提高村民对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的深度认识,提升村民对本村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形成“主人翁”意识,主动承担起保护古村落的责任。二是保障村民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让村民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各项工作中来。三是提供政策资金保障。通过制定相关补偿及奖励机制,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并号召更多原村民与乡村振兴人才回村生活与工作,形成以古村旅游为特色产业、其他产业同步跟进的良好局面。四是发挥乡贤力量,鼓励具有乡土情怀和新文化视野的乡贤建言献策,通过招商引资或是捐款等方式回乡参与建设,共同协助推进胜坑古村的保护和振兴发展。

  (五)加强宣传推广。通过“线上线下”共发力,扩大胜坑古村知名度与美誉度。一是利用新媒体强化宣传。通过微信公众号、电视广播、抖音等方式,全方位宣传胜坑古村自然特色、人文景观,全力打响旅游品牌。二是积极开展各类线下推广。通过举办“乡村趣跑”、读书分享会、艺术采风等活动广泛吸引各地游客。同时加强胜坑古村周边产品开发,如设计胜坑古村手绘明信片、胜坑草帽、胜坑山林土特产大礼包等,充分展现胜坑独特的山林古村风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度假旅游。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