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历史风情
字号:    [打印]

谢深甫:学冠儒流,才优王佐

作者:林大岳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0年11月27日

  在余姚市泗门镇后塘河村有一座泗门谢氏始祖祠堂,该祠堂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是浙东姚北地区古代祠堂建筑的杰出代表。祠堂的第二进为“三太傅祠”,中间奉3太傅神主像,即晋朝太傅谢安、宋朝太傅谢深甫、明朝太傅谢迁。

  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著名政治家、名士,挫败了桓温篡位图谋,是淝水之战东晋一方的决策者,成语“东山再起”说的就是他的故事。谢深甫(1139—1204),字子肃,号东江,临海人,南宋中期宰相。谢迁(1450-1531),字于乔,号木斋,绍兴府余姚县人,谢深甫的16世孙。明代中期著名阁臣,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为当时的“天下三贤相”之一。

  谢氏是世家大族、海内著姓,历代冠盖簪缨,人才辈出,为世人所仰慕。王勃《滕王阁序》中的“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都吟诵了谢氏家族的著名人物。

  谢安、谢深甫、谢迁都是阳夏谢氏一族,开基始祖是谢缵(214—282)。谢安是谢缵的曾孙,而谢深甫是谢缵的29世孙。其族在晋永嘉之乱时迁居上虞,五代十国再迁台州。高祖父谢闿担任台州府同知,于是定居在临海的下渡村。元兵南侵前夕,太皇太后谢道清害怕临海谢氏聚居的地方有所不测,命族中子弟分赴各地避难,于是谢深甫6世孙谢长二由临海八叠迁居到余姚市泗门镇,从此“代有硕德,世有闻人”,遂成姚江望族。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泗门谢氏得贡生以上功名者50余人,有120余人授予官职。泗门遂成为东山会稽郡谢氏的再兴之地。

  一、少年励志成大器

  谢深甫乃谢安25代孙,虽然出生于累世簪缨之族,但临海一族至他出生时,已经家道中落,父谢景之、祖父谢侁、曾祖父谢俨都未取得功名,而是依靠谢深甫和谢道清的功绩而受赠太师等爵位。

  谢家生活寒微,靠给人舂米为生。谢深甫自幼聪明颖悟,少怀大志,刻苦钻研,力学成才,从寒士而至宰辅,留下十分励志的故事。

  相传他为了读好书,有10多年都没有好好睡觉。每当夜间读书到困倦时,就将脚放在冷水中浸泡,以此避免打瞌睡。他10岁能写一手好文章,又非常刻苦学习,其父谢景之“识为远器”。可惜,谢景之年寿不永,还没等谢深甫长大成人便撒手人寰,临终前他跟妻子说:“这个儿子将会光大我家门楣,你要好好教育他。”母亲遂攻苦守志,以督劝深甫用力学习。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深甫终于精通诸子百家之说,卓然成为“乡闾名儒”,跟从他学习的人从四方云集而来。

  谢深甫家学深厚,天资也高,但求取功名并非探囊取物,据洪迈《夷坚志》记载,谢深甫从21岁开始参加省试,曾在绍兴二十九年(1159)和三十二年(1162)连举不第,为此也曾产生过消极思想,甚至开始怀疑人生,还怀疑过自己的名字是否有些不太吉利。

  除了学习的艰辛,还有生活的窘迫。有一次,他穿着草鞋进京赶考,路过嵊州曹娥渡时,因为钱太少,被船夫拒载,还被揶揄了一番:“哪怕你以后当了转运使来刺配我,我也不怕。”人穷受人欺,深甫只能忍气吞声,绕远路渡河。但这更加强了他穷且益坚、立志改变命运的决心。后来官至浙漕时,他回到曹娥渡,召见了那位船夫,得意地问:“你说,现在怎么办呢?”船夫伏地请罪。深甫笑着说:“我怎么会真的要刺配你呢?”于是,厚赐他金银,并且说:“今后台州秀才往来,不要收取他们的渡钱。”

  在登科之前,谢深甫好像一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关于他的传说听着都很让人心酸。相传,一个林姓大富之家仰慕他的文才,就聘请他做私教。有一天富人家宴请亲朋好友,谢深甫也成为座上宾。可能因为英雄落寞,也有人是说他与富人家的小姐相爱,但富人嫌弃穷书生,不肯将女儿许配给他。因而小谢老师心中抑郁,借酒浇愁,不觉大醉不醒。半夜酒醒,饥渴难耐。只见房前一树梨熟,就爬上树摘梨吃,结果被狂吠的群犬发现,围堵在树上,“骑树难下”。梦中的富人恰好梦到自己后院的梨树上缠着一条黑龙,被狗叫声吵醒后一看,竟是谢深甫。富人以此奇之,认定梨树上的小子是黑龙无疑,必然大有前途。于是,将女儿许配给了小谢老师。这位林氏妻子后来去世得早,被追封为益国夫人。

  幸运的是,谢深甫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宋朝的科举制度被公认为严密、完备、成熟、有效。当时“取士不问家世”,即选拔官员不问家庭出身、门第高低和社会关系,只问考试成绩。所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现象在宋代非常普遍,孤寒子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在科举中求取梦想的功名。

  功夫不负有心人,乾道二年(1166),27岁的谢深甫终于高中进士,从此扬眉吐气。好友吴芾(1104—1183,字明可,号湖山居士,仙居人,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作《送谢子肃之官》一诗以赠,中有“吾乡人物苦凋零,赖子传家有典刑”一句,将谢深甫当作振兴台州的代表人物,没想到果然如他所愿,谢深甫先后历任嵊县尉、昆山县丞、浙漕考官、青田知县(因丁母忧,未赴任)、籍田令、大理寺丞、江东常平提举、右正言、临安府尹、吏部侍郎、给事中、御史中丞、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等职,最终官至右丞相,开启了临海在南宋一朝五宰辅的辉煌。

  二、十载江湖州县底

  谢深甫是从基层一线屡加历练的有为青年,在州县工作了10多年。因为他的为官原则是以“爱人兴利”为先,施政时清明谨慎,孜孜不倦,因此治绩突出,备受关注,得到许多大臣的推荐,多次得以面圣述职,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为成为宰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谢深甫初入“体制内”,担任嵊县县尉这一九品官,分管军事、治安等事。他为官谨慎,一丝不苟,思维敏捷,才智过人。相传,当时有一青年死于道旁,老妇人哭诉说是她儿子被雇于某家做工,因遭人拷打而毙命。深甫对此深为怀疑,通过细查暗访,终于找到妇人尚在人间的真儿子。老妇人只好低头认罪说:“某与某有仇,贿赂我诬告某人。”真相大白后,谢深甫的慧眼如炬,令人称服。

  据《同治嵊县志》记载,遇到饥荒之年,谢深甫率先捐献俸禄,帮助官方救济灾民,还载着干粮送给山谷里居住的民众,救活了好多百姓。他重视教育,倡议修复县学,亲自定规模,审用度,备粮食,指示工人修旧起废,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他亲自给学生讲课,循循善诱,褒扬、奖掖、赏拔后进,使诸生奋发向上,学业日进,实现了“剡之文治熠然一变”,取得了数十年没有的科举佳绩。

  越帅方滋、钱端礼都大力推荐谢深甫,称他是能担当大任的朝廷人才。在担任昆山县丞时,谢深甫曾一度担任浙漕考官,当时有声望的士人均被他如炬慧眼所选取。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永嘉学派学者徐元德,兵部尚书、华文阁学士曹彦约,中书舍人邵文炳,太府卿王柟,秘书丞龚颐正,监察御史乔梦符等名士都得到他的推荐。国子监司业郑伯熊说:“文士哪个时代都不缺少,但独具慧眼、识人善任如深甫者实在稀少。”谢深甫出以公心,为国选才,有自己的一套识人标准,他说:“文章有气骨,就象泰山似的高山一样,一望就能知道,因此我才取用了那些士人。”也就是说,谢深甫认为气骨是人才最重要的因素。

  此后,他在江苏时,曾代理过长洲、常熟两县的事务,都因政绩卓越而出名。时人将他比作北宋初期名相向敏中和大臣钱若水,认为他为人有器识,能断大事,勤于政事,老成持重。为此,谢深甫被侍御史葛邲、监察御史颜师鲁、礼部侍郎王蔺等举荐于朝。宋孝宗亲自召见,并询用人之道,谢深甫建议不用妄诞矫激、趋时徇利的人,而应进用德才兼备的人才。孝宗十分高兴,跟宰臣说:“谢深甫奏对举止大方,从容不迫,有古人之风。”于是,任命他任籍田令,不久又调任大理寺丞。

  在短期担任大理寺丞时,谢深甫断案如神,将积压的43件讼案一一剖明决断,做到合情合法,令人信服。江东大旱,他又被擢拔为提举常平官。该官职掌管各路役钱、青苗钱、义仓、赈济、水利、茶盐等事。深甫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赈济措施,全面开仓济民,打击囤积居奇,鼓励有无相济,暂缓贫民债务,讲行救荒条目,部署详细周密,结果使160.5万灾民平安度过灾年,使百姓的113万租赋得到缓解。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文坛盟主周必大时任左丞相,他在给孝宗的奏章中特意为此表扬了谢深甫。

  绍熙五年(1194),担任御史中丞后,谢深甫还提出了很多对百姓很有利的举措。如他请朝廷下诏,减轻江浙一带丝绸买卖的赋税,并且由官方向百姓公开所减数额,使各州、县地方官不能从中贪污谋利。铸造钱币的神泉监荒废已久,他又奏请恢复,运来各地的铜皿来增加铸造量,使朝廷收入提高很多。他请求朝廷优恤海道上的船户,以备战时的不虞之患。他还上疏揭示催科、科折、差夫等五类弊端,光宗让他给出解决办法,他便制定了有效的措施,得到光宗嘉许,并刻板印刷,公开颁行。他所探讨的议题大多“尚大体,明好恶”,辨别细致,想法坚定,又特别强调“言必行,行必效”,得到了朝廷上下的一致好评。

  谢深甫为政理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宽猛相济,刚柔适度,处事圆满,不伤国体。绍熙二年(1191),谢深甫调任首都临安知府。他深知“为政之道,首重安民。安民之要,切勿扰民。”上任后,一边抓社会治安,一边抓发展经济。抑制豪强,轻徭薄赋。把京城治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安居乐业。一年后,升任工部侍郎,上朝向皇帝谢恩时,光宗当面夸奖他说:“管理京城的官不好当,有许多官员职务都比府尹大,不好管。管得严了会使人手足无措,百姓也大受其苦,太宽了又容易徇情枉法,只有你任府尹时一切措施都恰如其分。”光宗的评价是对谢深甫为政之道的中肯之论,也体现了他正直稳健、老成执重的作风。

  三、一言金石冕旒前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的杨万里是谢深甫的同学好友,他在《送谢子肃提举寺丞》写道:“天台山秀古多贤,晚向池塘识惠连。十载江湖州县底,一言金石冕旒前。”赞扬谢深甫在基层地方锤炼了10多年,到朝堂上后,在皇帝面前敢于一言九鼎,十分坚定。

  就像时论普遍认为的那样,谢深甫为人识度凝远,有公辅器。所以,一直得到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皇帝的青睐,每次提拔时,朝廷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如《工部侍郎谢深甫落“权”字》的考语是:“性禀粹纯,行能肤敏”,即天性朴实,品德兼优。《工部侍郎谢深甫》的考语是:“雍容禁槖,屡形批敕之风;润色邦条,雅得稽经之意”,评价他兼任给事中时,代皇帝批敕,学问深厚,文风典雅。在《赐御史中丞谢深甫辞免兼侍读不允诏》中的品行考语:“器资端亮,学问淹该”,即资质端正,学识渊博,很出色地完成了兼任侍读的职责。“议论正平,实长风宪”,维持了朝堂正义,适合作御史中丞。《深甫签书枢密院制》曰:“学冠儒流,才推国器”,《赐谢深甫再辞免签书枢密院事不允仍断来章批答》曰:“外宽而内明,气和而才邵”,《深甫右丞相制》曰:“事能应,物能名,智独穷于微眇;柔不茹,刚不吐,节盖秉于直方。”即谢深甫有智慧,明辨是非;有气节,正直不阿。

  自从入京为官后,谢深甫仕途顺遂,不断升迁,直至担任右相。当时外患频仍,与金、蒙古、西夏等少数民族战争不断,而朝廷内则政见之争、学派之争、意气之争纷繁复杂,赵汝愚和韩侂胄两大势力系统明争暗斗,是非交错,环境险恶。在此情况下,谢深甫独立不偏,稳健执中,主持了公道正义,维护了朝纲。如同选择士子和看文章都要以气骨为重一样,谢深甫在朝堂上也是很硬气的。

  史书都说谢深甫在韩侂胄与赵汝愚党争期间,谢是韩一派的人,因为是韩侂胄提拔谢深甫为御史中丞,意在制衡赵汝愚,但他对韩侂胄似乎没那么感冒,只是正直地行使自己的职责而已。绍熙元年(1190),知閤门事韩侂胄超越五级被破格升转为遥郡刺史,谢深甫坚决不同意,封还了皇帝内降的手诏,并引法力拒,他说:“皇帝以爵禄磨砺天下人才,对爵禄的授予应谨慎而不可随意;以法令提防天下侥幸之徒,对法令尤应该坚守而不可轻易改变。现在韩侂胄蓦地越五官而转遥郡,侥幸的大门一开,攀比者就会接踵而至,今后如何来拒绝他们?请皇上改变这道命令。”

  庆元二年(1196)赵汝愚在衡州暴死,韩侂胄的党羽、右丞相京镗独揽朝政。韩侂胄窃权弄国,为了巩固权势,便想把自己的宿敌赵汝愚和朱熹门下崇尚道学的士大夫一网打尽,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庆元学禁”。在这种政治氛围下,新州教授余嚞上书请求宁宗斩杀朱熹,以绝伪学,并指定蔡元定(朱熹的学生)为伪党。谢深甫看到这上书后,气愤地将其掷于地上,并对同僚们说:“朱熹、蔡元定只不过是在一块搞学术研究,何罪之有?余嚞为卑鄙无耻小臣,乃敢如此狂妄,我们应当一起上奏皇上,请求将他逐出京城,发落远方,以儆效尤。”从谢深甫对狂妄小臣的训斥和对朱熹等道学名家的辩护,可见其独立不偏、稳健执中的个性。

  谢深甫是有真知灼见、忧国忧民的政治家。当韩侂胄势力开始下降,企图以挑起与金人的战争来巩固自己的权位时,谢深甫奉使金国回来,力陈“修德修备”之说,极力反对与金国开战。以拳拳忧国之心真诚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不以去留为念。罢相后,边衅最终还是被开启,开禧北伐,南宋大败,韩侂胄被暗杀,南宋又一次以“和议”形式屈膝降金。庆元六年左丞相京镗卒,谢深甫独相三年,人称谢深甫是个“明哲大臣”,假如他还能继续执掌朝政,或许情况会有不同,南宋也不会这么快走向毁灭。

  谢深甫立朝耿介,是非分明。他认为当官要凭借才能和实践经验,不能仅凭个人好恶升擢官职,否则会对朝廷不利,也会助长奔竞之风。当时内庭求取恩泽的人多,谢深甫认为这样的风气不能滋长,尤其是在州县空虚的情况下,于是又献上裁抑节省等相关疏章7篇。宦官陈源在高宗时就因犯罪被斥退很长时间,忽然有一天又被光宗召到朝廷做事,谢深甫坚决不同意。皇帝亲信的御医王泾收受贿赂,他又上奏将之流放偏远地区。皇帝下诏重新启用因恃宠而骄被夺职的姜特立,深甫奋起抗争,特立终未入朝。吏部推荐张子仁为节度使,谢深甫以大量事实为依据连上11道奏章,反复说明了张子仁德才不备、武艺平平,直到说服皇帝撤消对张的任命。太监王德谦狐假虎威,鱼肉百姓,却因宠信而想拜官节度使,深甫多次上疏力陈,提醒皇帝不要重蹈徽宗宠爱童贯导致北宋灭亡的覆辙,宁宗思虑再三,把王德谦逐出了朝廷,并晋升谢深甫为金紫光禄大夫,拜右丞相。

  庆元二年(1196),朝廷想任命谢深甫为签书枢密院事,他一再推辞,宁宗一再劝进,在《谢深甫再辞免签书枢密院事不允仍断来章批答》一文中就有对他的高度评价:“封駮之严,屡回主意;抨弹之劲,益振台纲。劝诵以来,陈谟尤切。”其意是谢深甫非常严格地遵守原则,对朝廷诏敕不当的,经常加以驳正。更严厉地执行弹劾之责,切实维护了朝廷纲纪,也向朝廷陈献了许多切中时弊的谋略和方案。每逢重大节日,皇上在内宫设宴招待皇亲国戚。皇室和外戚们纷纷要求皇上给予特殊照顾,每当此时,光宗经常会拿谢深甫当挡箭牌,说:“恐怕谢给事(谢深甫曾任工部侍郎兼吏部侍郎、兼礼部侍郎及详定敕令官、兼给事中)不同意呀!”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