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历史风情
字号:    [打印]

“苟存社稷”的南宋太后谢道清(下)

作者:林大岳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1年02月19日

  太后传宣许降国

  谢道清稳坐后位30多年,位极太后时已经年届60,本以为照此下去,可以尽享人间富贵荣华,永受世人尊崇。

  可惜的是,她没有赶上好时代。其夫理宗一朝奸臣当道,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导致江河日下,国祸连连,朝堂更是被搞得乌烟瘴气,甚至还引元入室,为元灭宋埋下祸根;其子度宗(非谢氏所生,她没有子女)胆小懦弱,纸醉金迷,荒淫无道,错信贾似道,使朝政更加黑暗腐朽;其孙恭宗年仅4岁继位,君弱臣寡,正逢“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的衰微之时。

  当此之际,国无中兴之主,廷无肱股之臣,而外有蒙元之侵,内忧外患叠加,却无一人有回天之力,于是朝堂上的士大夫想起后宫65岁的太皇太后——谢道清。经过再三请求,本无心朝政而又卧病数载的谢太后不得已垂帘听政,苦撑赵家残局。这种情况下的出山,本就意味着当傀儡,做躺雷英雄,只是太后的出山可以让失败来得稍稍晚一些而已。

  垂帘后,蒙元南攻,南宋国事日下,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此存亡之秋,谢道清没有手足无措,而是断然采取了一系列“除奸贼,节费用,蓄国力”的措施:她裁减宫中费用支持前线对抗元军,裁撤无作为的官员以节约开支,罢公田并恢复茶盐市舶法,甚至削去自己“圣福”的尊号来顺应日食的天变,还写下亲笔诏书号召各路义军起兵勤王、守卫国土……她很想力挽狂澜,担起救国济民的责任。然而,他的大臣们却不是人心浮动,弃官逃跑,就是老不着调,勾心斗角。丞相王飊年迈昏聩,既老且病,陈宜中、留梦炎又庸碌无为,尔虞我诈。赵宋王朝从未曾亏待过的士大夫面对元军的进攻,大多作鸟兽散,连朝堂上的官员,甚至宰相都带头逃跑,实在可悲之极。

  伤心总是难免的,但谢太后强忍泪水,亲自写下诏书痛斥一朝“衣冠禽兽”道:“我国家三百年来,对待士大夫不薄。我与嗣皇帝遭遇国家多难,你们大小臣子们不能出一计以救时艰,京官则弃官逃走,地方官则丢印弃城,逃避艰难,苟且偷生,哪里还像人的作为?又怎么见先帝于地下?”

  更让人伤心的是,她识人不慧、用人不善,倚以为重的重要人物接二连三地以己之私利背叛了这个国家,也辜负了他的期望。谢太后刚上任听政,元军早已攻占鄂州,南宋太学生提议让太后的老乡、时任平章的天台人贾似道亲征出战。在舆论压力下,贾似道领兵出征,率军13万、战船2500艘迎击元军。但其前锋孙虎臣、夏贵先后溃败,贾似道未加抵抗,仓皇逃往扬州。宋军一触即溃,大败而归,死伤逃亡不计其数。元兵直逼临安,朝野一片震恐,在强大的压力下,谢太后被迫将他免职。此时,宰相陈宜中乘机借此上疏请求将贾似道正法。但仁厚的谢太后却说:“贾似道三朝以来勤劳从政,哪能因为一旦获罪而失去优遇大臣之礼?”开始只是削夺了他的官职,但此举令众怒难平,朝廷内外都坚决要求处死贾似道。谢太后无奈,只得把他贬到偏远的广东一带,后被人杀于途中。

  而宰相陈宜中也是中看不中用,后来他在自己组织的焦山一战中吃了败仗而被朝中太学生弹劾,干脆不打招呼就跑了。无人可用的谢太后无奈给陈宜中母亲写信,试图劝他尽孝尽忠。陈宜中回来后,听说陆秀夫与元军议和谈判失败,痛哭着再三请求太后迁都避难,可第二天动身时陈宜中又没影了,气得谢道清把簪子狠狠摔在地上,大怒曰:“吾初不欲迁,而大臣数以为请,顾欺我邪?”到了此等地步,谢太后誓不避难,沉着安排宋室后嗣,让陆秀夫带着皇室中其他皇子、皇妃和旧臣暗中逃出临安,期望他们有朝一日“卷土重来”,复兴赵氏。自己则带着小皇帝和城内的将兵做最后的抵抗,以多病之残躯暂缓敌人的进攻。不久,元兵进攻皋亭山,陈宜中又逃走了,文武百官也大多趁乱逃散。

  深陷绝境的宋朝垂死挣扎,谢太后唯一用对的是最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但最后只能将他作为到元军中议和的使臣,最终也是无力回天。

  德祐二年(1276)正月短暂的休战后,仅有6名官员出现在朝堂上。官员的逃跑瓦解了军心、民心,使皇室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二月五日,元大军驻扎钱塘,临城迫降。宫廷外杀声震天,宫殿内蜡烛垂泪,熬到天明,年老体弱的谢太后“已无心听政”,在“侍臣已写归降表”的情况下,含恨签订投降书,宋朝自此灭亡。追随她的内廷供奉汪元量同悲共愤地写下“臣妾签名谢道清”的诗句,表达了宋人强烈的亡国之痛。谢太后因此一病不起,留在杭州。八月,才被押到京城,元朝降封她为寿春郡夫人。在元朝,她又度过了7年“身为皇族,实为囚徒”的生活,终年74岁而亡。

  由于谢道清是南宋亡国时的决策人,是她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一手促成了投降的结局,因此,人们对她的功过说法不一。有人嘲讽她苟且偷生,无法跟投水而死的侄子谢公绪、绝食而死的爱国诗人谢枋得、以身殉国的文天祥、姜才、李庭芝等将领相比,甚至连以死明志的宫女朱静芬、刘紫茵也不如,她们到元廷后不堪凌辱,殉节而死。还有人拿汪元量的《醉歌》中“臣妾签名谢道清”来说明连她的供奉之臣都毫无隐讳地直呼其名来嘲讽她。

  后来,历史上大多数文人还是比较客观冷静地看待此事的,毕竟谢道清只是个老弱的女流之辈,又处于宋末病入膏肓之际,《黄帝内经》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救人如此,更何况是治国呢,谢道清只不过是“弱宋”的“接盘侠”而已。因此,元代诗人王逢说:“却思臣妾书降表,不独南朝谢道清。”元代大儒、理学家、诗人刘因也说:“路人遥指降王道,好似周家七岁儿。”他们都认为历史上上演过很多孤儿寡母被人夺取政权的故事,那本来就是积弊已久的表现,此时灭国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清代文人同遭异族统治,对此更是深有同感。诗人、文学家王士祯说:“行人莫唱湖州曲,错恨当年谢道清。”文人方世举说:“门人义重王炎午,寡妇心伤谢道清。”官员陆元鋐说:“宫车莫下青城泪,尚有签名谢道清。”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说:“臣妾佥名谢道清,谁忍连署迎北使。”都表现出了对孤儿寡母的同情,就连满朝士大夫都解决不了的困境,哪还能怪到一个老妇人身上?

  近代著名文学家陈衍在读了汪元量的《醉歌》一诗后,认为汪在诗中“直斥其名,正以重哀之耳”,也就是为了表达极为哀痛的心情,才不惜以“现场直播”的形式,将谢道清投降下跪时的说辞写了下来,借以形成强烈的影像对比和情感冲突,极写诗人的亡国之痛。汪元量作为一直陪同谢道清北上降元的侍臣,而且还在元朝作了十多年的翰林,对家国、对主子自然感情深厚,不可能以嘲讽的姿态来显示自己的清高。他的诗句中还有“昨日太皇请茶饭,满朝朱紫尽降臣”之句,描写当时在元朝为官的太多是投降的宋朝遗臣,表达的是整个国家的无奈和无助,体现的正是南宋整个国家的悲哀,所有国民的羞愧,唱是故宋的挽歌。

  至元二十五年(1288),汪元量辞去元朝翰林院官职返归杭州,跟人说:“谢太后临殁遗言,欲归葬绍兴。全太后为尼。瀛国公学佛,号木波讲师。”南宋遗老听说之后,都为之泣下。谢道清去世之后,汪元量又写了《太皇谢太后挽章》两首,其中有“旧臣相吊后,寒月堕燕支”的哀悼,更传达了谢道清“遗书乞骸骨,归葬越山边”的遗愿,表现了一代皇后连死都不能归葬的可怜。

  因而,无论是身边人,还是历史上的有识之士,对南宋的灭亡都有客观清醒的认识,谢道清最后努力过,面对无可挽回的境地,她尽力了。

  我们总以今人的眼光看待历史,很难设身处地地认识历史。或许我们可以想像,在亡国的最后关头,谢太后也曾在西湖边面对着保俶塔,思考类似钱俶在“纳土归宋”前的问题,是将赵家的王朝拱手让人以保全生灵,还是带着百万百姓与强元抗衡?在内无谋士外无良将的情况下,是激情一死成鬼雄,还是为保全天堂之城而忍受弥留前的煎熬?这是一个当权者要承受的事关人生、哲学和历史的巨大难题,可不是一般人能够简单回答的。要知道,元朝灭宋的过程,宋朝的户数减少了30%,南宋大约被屠杀了2400万百姓。若是从这个角度想,我们也不难理解清代文人对谢道清的谅解了。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