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历史风情
字号:    [打印]

三优名士龚泽华(下)

作者:禾 睦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1年04月02日

  龚泽华的文学创作之路基本上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的阳光大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合着时代的脉搏,为人民群众鼓与呼。题材准星一开始是瞄准同时代的同乡人。但他与他的文学前辈如《艳阳天》《金光大道》的作者浩然(1932-2008)不同,也与同辈的如《班主任》《钟鼓楼》的作者刘心武(1942-)有异。

  他作品的情节不复杂,文字不花哨。人物活动的背景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矛盾冲突围绕着新老两代人之间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展开,人物形象大多正面,性格单一、个性鲜明。底层百姓的纯朴、善良、耿直,特别是把实心眼、有骨气、认死理的言行,拥有薄技绝招的市侩式的狡猾刻画得活龙活现、惟妙惟肖。故事的结果多皆大欢喜,新老交替、新旧变革、生态保护、共同富裕的主题也令人寻味。最典型的就是《闯漩涡》。后期的小说开始反映改革中的人性变化。当然,有时间的话,龚泽华的小说最好是成系列阅读,这样,人物形象较完整,也较丰富。如果单篇看,特别是早期的儿童小说就显得粗线条,有些单簿。

  龚泽华的文学创作主要在三大板块:成人文学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起步后进入儿童文学阵地,最后在本土风情上深耕。素材来源于生活,语言文字带着乡音乡情,画面素描,腔调是略显诙谐的本土味,叙述的方式颇有说书的架势,感情的色彩平和淡雅,字里行间洋溢着读者熟悉的山乡海边气息。读着读着,自然而然会咀嚼出江南水乡抑或是北方原野的风味。于是,有评论者就把龚氏小说分解为灵江系列、朦胧年华系列、儿歌系列、民歌系列。

  他的创作同样印证了两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只有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才能创作出反映时代、记录历史、不负人民的好作品。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有感受,能感觉,会感悟”。这里不妨透露三个龚泽华创作过程的小秘密:晚上9点入睡,早上四点到五六点之间在床上构思框架,起床后一气呵成。他不会用电脑,至今仍然是笔与纸的操作,真正的手稿。留给资深编辑倪树根的印象是,龚泽华的稿子几乎可以一字不改。

  在上世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连续几年每年都有二三十篇作品出品。现已累计发表作品150余篇,150余万字,《蒲公英》等著作入藏中国现代文学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微曾对当代著名作家、原浙江省文联副主席高光说:龚泽华是谦谦君子,文亦如此,很实在。

  最近,龚泽华又交付出版社一本约20万字的散文集《诗路古城骨董》。我有幸近水楼台,先睹为快。其内容我归纳为三大主题:古路、古城、古董,十分契合社会风向和读者需要,可以推测,这将是他晚年创作的标杆。

  说来也颇有意思的,龚泽华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八旗子弟》。30万字,3个月完成。为了解清朝八旗子弟的生活,他涉足古玩市场,接触古董行,不知不觉慢慢产生了兴趣,也玩起了收藏。于是,边收藏、边写作。小说完成后,他的文学创作频率开始降低,收藏热度噌噌噌上升。1995年,成为中国文物学会民间收藏委员会会员。1997年,他与徐友能合作编撰的《中国古玉器行情图鉴》由杭州出版社出版,并亲撰古玉鉴定方法作为自序。1998年,加入中国收藏家协会,此前两年发起成立台州地区第一个收藏类协会“临海市民间收藏协会”,出任会长;2014年,他筹划成立“临海市收藏家协会”,任名誉会长至今。

  收藏是个不怕钱多、只认圈子,收益风险自负的特殊行业。收藏界极少有良心发现,一般也不做慈善;做假作伪玩心机都是正常态,既不以世道人心衡量,也没有良心义气可寻,是地地道道的血腥江湖。收藏界有一条潜规则,或者说是不成文的铁律:自己的眼力就是公道,任何得失均与别人无关。技不如人,学好了再来。所以,收藏玩的是心态,碰的是运气,考验的是眼力与见识。捡漏捧回宝贝和看走了眼、上当吃大亏,都要自己认,不怨天,不怨人。无论炒地皮,闯鬼市,撞大运,一概如此。

  自然,龚老师也在跌跌撞撞中成长。难能可贵的是,他把每一件收藏品都作为一门课题来研究,了解藏品的前世今生,发现其中的故事,从中得到乐趣。例如,某日,他得到了“一片难求的元代釉里红转心杯”,写下这样一段话:“据说完整器仅存5只。此残器可考信息①宋影青向元卵白过渡信息,②转心工艺信息,③元釉里红、卵白釉、胎信息,④小耳朵、转心等元人生活情趣信息,⑤书法和古诗文信息。”有时一高兴,也会给藏品赋诗添彩,如《喜得哥窑假山有感》:“瘦透漏皱集一身,水土风火百练成。今日案上伴笔墨,皆因窑工学问深。”他曾经拿出实物,以仍然浓重的义乌口音给我讲解瓷器上的清代龙爪,他说,当时有规定“官五民三四”,实际上也并非完全如此。所以,以龙爪鉴官民,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行家、藏家的“眼力”是N遍泪水浸洗出来的。他们总结的“泪水教训”,一般有这么五条:首先必须遵循“找对圈子跟对人”的金规。例如玩真品的圈子大致分北京圈(明清瓷器)、河北圈(定窑和磁州窑)、河南圈(唐三彩、钧窑、汝窑、磁州窑系)、陕西圈(耀州窑)、南京圈(宋、元、明、清残器)、杭州圈(南宋官窑、越窑、龙泉窑)、景德镇圈(宋、元、明、清、民国窑址残修器和建国后的厂货)、南昌圈(以景德镇窑口为主,吉州窑为附)等。同时要避免误入很可怕的专玩“国宝”的赝品圈。第二要严守多练少买的铁律。第三是始终谦虚谨慎、克制节制。第四是吃一堑长一智,经常总结经验。如陶瓷,就要熟悉和分辨:陶器、瓷器,窑口、官窑、民窑等。

  收藏是自然、历史、文化的寻根。凡是古物均有灵性,它所表现出来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风貌,无一不是在诉说前人的生活。尤其是那种恬淡自然、沉穆朴拙的美更是令人怦然心动。我们把玩、欣赏、迷恋、沉思,无疑也是与物品的原主人进行对话。

  盛世兴收藏。举目四望,生活中时现收藏热潮,但也不乏收藏者被“物役”“物累”而失态、颠狂的新闻。因此,一个好的收藏家,在古物面前,应该保持匆匆过客的仁者心态,平和、恬淡、超脱,重过程轻结果,只拥有而不占有。

  说实话,我不懂古玩收藏,不知道龚老师有没有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但每次与他谈起,他那沾沾自喜的神情、滔滔不绝的解说、踌躇满志的自信,我倒是真切感受,深受鼓舞的。古玩的乐趣是“捡漏”,“玩”的终极意义是藏品具有文化价值或者是经济价值。让龚泽华最有成就感的就是收藏到清代蒲华的几张画,嘉庆年阮元审核的一套124本《十三经注疏》,齐召南考订、乾隆四年刻本《前汉书》,日本印制的珂罗版图书,还有几枚珍稀印石和几百本线装书。

  龚泽华当教师的那个年代,教师是不吃香的;他凭着一支笔硬是闯进大众心中神圣的文学殿堂;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他靠文史底蕴、人生阅历、心眼见识,完成从作家到收藏家的华丽转身。

  从孩子王、格子王到拾宝客,从中学高级教师到临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兼任浙江省作协委员、台州市作协副主席,再到临海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临海市收藏家协会名誉主席。龚泽华可以说是教而优,写而优,藏而优,是名副其实的一位三优名士了。

  明代洪应明《菜根谭》云:“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诚然。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