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新闻 >> 临海新闻
字号:    [打印]

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回眸

作者:钱梦华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1年06月02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百姓们热切盼望着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走向幸福的生活。如何让在旧社会“吃不饱穿不暖”的百姓尽快解决温饱的愿望,这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建设新中国的重大责任之一。肩负着群众殷切的期盼,紧跟党的方针政策,来自我市农技战线的党员干部们开始了带领百姓走向光明的康庄之路。

  他们背着铺盖翻山越岭走到农民家中,为农民们普及粮食耕种技术,抓点办方示范引领,一走就是大半个月;他们和农民们一起,泡在田地里亲自示范播种技巧,手把手教导农民科学种田,不断革新农作制度,改良推广高产品种、密植栽培、平衡施肥、水浆运筹和病虫害综合防治……一代又一代的农技人及其党员们以身作则,艰苦奋斗,求实创新,默默挥写大地丰歌:粮食播种面积扩大了,复种指数提高了,单产和总产上去了,不断跨越粮食生产新台阶。正是有着这样一群敢于吃苦耐劳且可爱可羡的人们,临海的百姓才不断得以从温饱奔向小康,从口粮农业迈向现代农业。

  解决温饱:“民以食为天”

  农技战线老党员范平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的一批农业技术研究人员,他深耕农技战线50余年,对饥一顿饱一顿的旧时代生活深有体会:解放前,家里最干的饭是留给主劳力吃的,其他的人只喝得上薄薄的一碗稀饭;最开心的就是过年时,母亲为他们准备的那块猪头肉,可香啦。

  这样的经历,让老范深知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于是,他在初中毕业后就进入了琳山农校,然后考入宁波农业学校,开始农技专业知识学习。“民以食为天。”70多年前,农业技术员范平林刚参加工作时,前辈就这样告诉他;70多年后的今天,他也说:“我依然想把这句话传给下一代人。”

  临海是农业大县,粮食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位置。从建国初期,毛主席提出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政策,广大农技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全身心投入农业科学种田上,像老范这批老党员们就把根扎在了田野里。

  要解决粮食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为此老一辈农技人不断探索研究如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单产和总产量。于是,他们革新耕作制度,将单季稻改成双季稻,将间作改成连作,将高秆改成矮秆,不断引进选育高产优良品种,不断推进栽培模式创新,不断推广化肥施用,不断提升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实施,全面提高粮食产量。

  1973年,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艰辛探索,终于成功培育出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临海第一时间引进推广种植,如何让百姓理解,如何教他们去种植,成为了当时农业工作的重要任务。

  农技员就要天天到田头去,那时,老范跟其他农技员们一起,常常背着被席下农村,培训普及科学种植技术。白天,他们在田里亲自示范带教;夜晚,他们打着煤油灯挨家挨户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新办法。寒风刺骨的冬天、烈日炎炎的夏日,再艰难的环境也阻挡不了他们坚定的步伐。“那时候我们一点都不觉得苦,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党员,党员就应该站在最前面,我们觉得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就这样,在一批像老范这样的农技党员的带领下,粮食、大豆的产量从1949年的95933吨发展到1985年的359865吨,增长了275.1%。1991年总产量超40余万吨。

  在后来撤县设市的30年里,在一代又一代农技人员的努力拼搏下,我市不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成果,粮食生产能力大幅提升,2010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2015年,全市创办粮食作物高产示范方24个,示范面积2.06万亩,平均亩产716.7公斤,其中江南街道贺家村102亩甬优12水稻高产示范方亩产938.1公斤,创新了临海水稻高产纪录。

  农业崛起:擦亮“四张金名片”

  经过一代人的努力,临海粮食能满足所有人的“吃饭”问题。在解决温饱后,临海农业怎样强起来、富起来,这又成为新一代农业党员们的使命。

  金国强,市特产技术推广总站现任站长。上世纪80年代,金国强刚参加工作,一辆自行车、一双布鞋,他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基层工作。“一定要到田间地头去。”时任站长邵宝富的这句话,始终牢牢地刻在金国强的心上。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1997年,柑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滞销,大部分的橘农损失惨重。金国强和其他农技员们看着烂在地里的柑橘,倍感心痛。那一刻,他们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百姓走出困境。他们发现位于涌泉的岩鱼头农场不受市场影响,在其他柑橘只卖几分钱依然滞销的情况下,他们的橘子卖到了几块钱一斤,依然非常畅销。

  为了一探究竟,他们立即以涌泉岩鱼头农场为试点,以涌泉外岙村为示范点,在全村推行完熟采收、修剪树形、无害化防治的技术,并且将原先的柑橘品种换成了宫川,这是一种成熟期更早、品质更好的柑橘品种。“但当时推行这项措施是不顺利的,百姓也有不理解的地方,我们党员就天天去做工作,身为党员的当地橘农还带头支持我们的工作,率先栽培宫川,其他橘农发现品质果然更好,这项工作才得以顺利地开展下去。”金国强回忆道。

  于是,在1999年全国再一次出现柑橘滞销时,临海的橘农们在党员的带领下抵御住了寒流,以平均每斤一块多元的售价,销往全国各地。

  2000年,临海率先规范商标注册,提出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金国强还和以党员为主的农业人员创办了“临海蜜桔”的品牌商标。“天下一奇,吃橘带皮”的美称响誉全国。

  当临海蜜橘的产销发生质的突破的时候,白水洋镇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时任临海市农业局副局长的王曰兴回到了家乡的山头林间,他发现家乡的农业生产不尽如人意,农产品没有特色,农民们收入甚微。于是,他积极倡导品种改良,将东魁杨梅带到了白水洋镇上游村。当时,已是花甲之年的他挽起裤腿和村民们一起,天天泡在山间田头,黝黑的皮肤成了身为党员光荣的标志。

  1998年,临海注册了第一个杨梅商标——“上游”牌;2006年,注册了“临海杨梅”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9年,注册了临海杨梅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随着时代发展,临海杨梅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先后获得中国杨梅之乡、全国十大精品杨梅、浙江省十大精品杨梅、省农博会金奖及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名牌农产品等荣誉称号,产品远销上海、广东、北京、重庆等全国各大中城市。

  时至今日,上游村的杨梅闻名全国,是与临海蜜橘齐名的一大农业产业。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除了白水洋镇,在河头镇羊岩山,临海的又一张农业金名片也在党员的发动下,正发出新的光芒。临海自然条件优越,种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1972年,党员朱立华走上羊岩山这座荒山,他们辟荒、开路种下了第一批茶叶,随后在三代党员的带头努力下,山上楼房成排了,公路通上山了,光秃秃的山头变成了满目葱茏的茶园了……“羊岩勾青”更是声名鹊起,被专家誉为“江南第一勾青”。

  现在的羊岩山,更是成为了茶叶种植和旅游的胜地。2010年,羊岩山茶文化园建成开园,分别由羊岩茶道、羊岩之巅、茶乐园、茶生态园等四大功能区和数十个景点组成。它也是国内首个集茶园生态观光、茶文化展示、品茗休闲、青少年科普教育和茶叶加工旅游为一体,以体验式为特点的综合性茶文化园主题公园。2014年,茶文化园获得“中国美丽田园”称号。

  如果你从临海西部大山向着东部海边平原追溯,在临海上盘,农业“四张名片”之一的西蓝花在这里蓬勃生长。1989年,党员们在这里播下了西蓝花的种子,到现在发展到10万亩,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冬春西蓝花生产中心,临海西蓝花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中国西蓝花之乡”的巨变。

  三十几年来,西蓝花的独特地位,为临海带来了“全国西兰花标准化示范县”“国家级出口西兰花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等诸多荣誉。2006年,临海西蓝花茎叶“变废为宝”,摇身一变,成为了动物保健饲料——西蓝花茎叶粉、叶蛋白和微生物发酵饲料。而今,临海西蓝花又有了新发展,踏入了保健品、特殊医学用途西蓝花配方食品的新领域。

  现代化发展:致力乡村振兴

  跟随着前辈的奋斗脚步,在农业这条战线上,新一代党员们一方面继承和发扬着光荣传统,另一方面也发挥着青年人的活力和创新,为临海农业带来了新的变化,力促乡村振兴。

  在白水洋镇一座叫安基山的大山上,一位名叫方跃的青年党员放弃了国企的稳定工作,回到这里开山种茶,并发展了滑翔运动项目,将这里打造成为全省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同样,在涌泉镇这片无数人为之奋斗的橘园里,年轻党员引进了新的种植技术,同时开拓了电商销售,进一步打响了临海蜜橘的品牌。

  依托传统农产品,利用网上销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设农家乐……农业线上的年轻党员赋予了农业新的生命。

  你看,春日,迎面桃花相映红,千亩桃花香气扑鼻;夏日,荷塘飘香,可观光赏荷;秋冬交替,百亩柚子园散发沁人清香。

  你听,在农家小院里传来了阵阵吆喝声,“农三代”正在用手机直播的形式贩卖各种农产品,络绎不绝的订单让祖孙3人都乐开了花。

  通过新兴模式,促进新的农村业态发展。同时,传统粮食种植也发生着巨大变化。

  在杜桥镇塘下村的杜桥沃土粮食专业合作社,2架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腾空而起,按照预设航线,在离水田3米左右高的上空来回穿梭,无人机“肚子”里源源不断地喷洒出细雾,均匀地把农药撒在田块里。

  而就在不久前,在临海市中联重机浙江有限公司的试验田里,一场无人驾驶农耕机下田实操测试正在进行。经过自动驾驶设置、调试后,无人驾驶旋耕机就能沿着设定好的路线行驶,进行各种耕种作业。

  从1962年我市引进第一台拖拉机,到1971年出现了第一台收割机和插秧机,再到现在无人驾驶耕种,临海的农业正不断地被激活。

  “农业人要有创新精神,因为新的时代要有新的办法、新的理念,但最重要的是初心不改。你只有到田间地头去,才能了解实际情况,才能真正了解农民心中所想、实际所需。”与农村农业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农技专家们动情地说道。

  70年前,临海人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四处奔波;70年后的今天,我们享受着丰富的舌尖上的美味。这背后折射的是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更折射着一代人的光荣使命。

  临海农业人,永远奋斗在希望的田野上。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