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此背景之下,如何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汇溪镇作为临海市中心城市北部的资源保护型卫星镇,是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镇。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情况,坚持“小、精、特”发展方向,力抓产业发展,突出本地特色,化劣势为优势,走创新发展新路子。本文回顾了汇溪建镇以来的发展实践之路,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优势机遇,对缩小城乡差距作了积极思考,为我市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借鉴意义。
一、汇溪镇建镇以来的发展历程。
汇溪镇2002年1月建镇,由原仙人桥乡和大田镇两头门办事处合并而成,是全市最年轻的镇。地处临海市中北部,东临东塍镇,西端与河头镇接壤,南侧与大田街道相连,背面与三门、天台两县毗邻。镇域面积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706亩,人口2.03万,下辖15个行政村。建镇以来,历届党委政府大力发展生产,增加群众收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先后获得了浙江省生态镇、浙江东海文化明珠乡镇、浙江体育强镇、浙江省卫生乡镇、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台州市样板镇、台州市平安乡镇、中国古建筑工匠之乡等荣誉称号,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经济总量实现“新增长”。全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平稳快速增长,2020年全镇实现工业生产总值3.5亿元,同比增长25%,超“十三五”目标任务0.95亿元。完成外贸自营出口1.13亿元,同比增长137.3%,完成财政税收2824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计4374万元,同比增长140.1%;其中工业性投资1174万元,增长16.2%;非工业性投资3200万元,增长290.8%。
(二)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古建特色产业加速发展,依托汇溪古建工匠众多和专家优势,建成古建创意园一期、古建精品一条街并投入使用,古建文化广场正在建设中。现代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油茶、油菜、高山西瓜、高山大米等农产品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拓展种植油茶4860亩,总投资500万元的油茶深加工设备计划年底投产。孔丘村、善家洋村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留山不问谷”“云上石房”等民宿建成使用,文旅产业初具雏形。
(三)集镇面貌呈现“新变化”。基础设施不断夯实,道路交通建设成果显著,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完成道路拓宽40公里,新建道路15公里,全镇所有行政村“村村通公交”,山区百姓出行更加便捷。集镇功能不断完善,汇溪街硬化、绿化和美化工程完成建设,214省道两头门村段完成立面改造和三线入地建设,改善了汇溪镇“有镇无街”的局面。汇溪镇敬老院项目、浚头安置小区项目等一批事关民生的集镇项目全面建设,进一步优化集镇形象,拉开集镇框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体量小。一方面,工业基础薄弱,目前镇域内仅有企业30余家,以节日灯、消防管带、工艺品、木制品等为主导产业。规上工业仅3家,2020年规上工业总产值2.08亿元,只占全市同期的2.3%。另一方面,发展空间狭窄,全镇15个行政村,山多地少,能发展的只有沿214省道两侧的狭窄区块,可用于工业发展的土地资源少,土地要素制约明显,发展空间严重不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半山区欠发达乡镇。
(二)基础设施差。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一是文化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不足,中小学办学规模、效益和水平与市区相比差距较大,生源逐步减少。农民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远远落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二是农村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的力量有限,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三是社会事业基础建设滞后,缺乏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场所。
(三)人口流失严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镇户籍人口仅20280人,相比于2010年统计数据减少了近1000人。常住人口不足9000人,且大部分为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流失严重,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汇溪镇“十四五”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一)区位优势。汇溪生态条件非常优越,境内溪谷纵横,山峦连绵,环境污染少,平原片在接受市中心区扩容辐射上有较大的区位优势,平原片可发展第二产业,山上片发展农业观光与休闲业,逐步形成“生态、绿色、和谐、富裕”的山区特色发展格局,成为临海市区的“后花园”。
(二)人文优势。汇溪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有美丽的仙人桥传说,有闻名遐迩的钱王宫,还有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明朝状元秦鸣雷墓和鹿尚书台门等。“舞板龙”“抬阁”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灰雕艺术等古建筑文化维系着我镇特色文化的命脉,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增添了人文底蕴。
(三)组织优势。汇溪镇村两级党建基础扎实,镇党委班子和村组织班子战斗力强,村党组织书记头雁效应发挥作用明显。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山安村书记金正法成功引进宁波沧海集团300亩花卉基地、100亩番薯季度成功落户,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联峰村书记章日锐盘活村集体闲置场所,引进编藤加工企业入驻,解决40余个村民就业问题。
(四)潜力优势。当前汇溪集镇和产业规模少,但发展有目标有定位,余温公路拓宽工程、杭绍台高速等道路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同时汇溪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高,筑巢引凤能力强。四、站在建党百年历史新起点上的发展路径思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我镇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于实际,依托自身优势,创新思维方式,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改善民生、促进农民增收、助推共同富裕作为核心目标,不断汇聚兴镇富民力量,努力实现跨越大发展。
(一)推动产业发展。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针对性提出切合汇溪实际的发展方案。一是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小而精”“小而美”的规划设计理念,优化政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高山西瓜、高山大米、油茶等特色农业,打造浙东油茶产业核心基地,做好全产业链条开发,建设精深加工生产线,推进产品规模化、产业化,提升汇溪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二是优化结构比重。完善传统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在“退二进三”背景下发展文创产业的伴生品,优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观光精品旅游线路,深入挖掘、继承创新孔丘、善家洋等传统古村落历史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一体化推进、统筹布局,开发汇溪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串珠成链,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形成一站式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三是积极发展壮大古建产业、丰富古建元素。培育、扶持古建特色产业,在古建企业研发、融资、基础设施配套方面给予支持,加速推进古建产业回归、转型,努力将人的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集古建设计、生产、展览、传承记忆馆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区。
(二)完善集镇建设。深入挖掘生态优势,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一是加快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水利建设,加快推动汇民水厂纳入城市供水管网,提升村民饮用水水质;加快实施西溪两头门溪美丽河湖建设,提升水生态环境。完善电力设施建设,加快建成电力双回路系统。推进燃气建设,完成综合功能站项目建设。完善道路交通建设,打造“一纵两环”道路建设,即余温公路拓宽工程和山区大环线、小环线建设。二是加快人口集聚。秉持“筑巢引凤”的信念,提供发展事业的新天地以及优质的公共服务,汇聚人才、留住人才。通过产业、文旅、康养等建设来推动人口的回归和人才的引进。三是加快城市发展后花园建设。利用孔丘、善家洋、留山等传统古村落优势,深入实施全域美丽行动,建设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庭院,推动实现集镇更美好、环境更优美、交通更顺畅、服务更便捷的美丽汇溪。
(三)提高民生福祉。以群众全生命周期需求得到更高水平满足为目标,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围绕教育、医疗、健康、平安等方面来推动民生发展。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优化提升现有的教育资源,切实加大资金资源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推进学校改、扩、新建工程建设和教育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装备的更新换代,全面提升全镇义务教育水平。二是完善医疗建设。以“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预防在基层”为目标,持续强化医疗卫生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做好镇卫生院迁建前期谋划工作,进一步改善就医环境,加大对村卫生室硬件设施改造提升力度,方便山区百姓就近就医;完善结对帮扶体系,全面推进专科医生与困难群众、低保户结对签约,输送优质医疗服务到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打通群众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三是改善村民住房。积极探索高山移民政策,推动山上片村到山下平原地带居住或在本村集中居住。推动传统古村落保护型开展,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修缮改造传统古建筑。四是巩固平安建设成果。依托联勤警务站,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从而改善社会风气。
(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努力为“古韵汇溪、生态小镇”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加强思想引领,把准正确政治方向;加强党的领导,凝聚强大发展合力;加强组织建设,筑牢坚强战斗堡垒;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干事创业本领;加强监督执纪,涵养廉洁从政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