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临海专题 >> 灵江评论 >> 调研文章
字号:    [打印]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以汛桥镇为例

作者:陈益群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1年12月07日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社会治理、事关国家发展稳定。汛桥镇因势利导、统筹谋划,以生态宜居为导向,以全域环境整治为抓手,精准施策、系统治理,推动镇容村貌实现美丽蝶变,荣获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绩突出集体,举办了2020年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街现场推进会、临海市人居环境整治暨垃圾治理攻坚现场推进会。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进一步摸索思考的空间。本文将围绕汛桥前期工作基础和取得的成效,为下一步铺开美丽乡村新画卷,助推乡村振兴新发展提供一些探索。

  一、前期工作情况。近年来,汛桥镇紧紧围绕临海市委提出的“房前屋后无垃圾、杂物堆放要整齐、公共场所有人管”的环境整治总目标,上下同心、重拳出击,充分发挥自治、攻坚、督考作用,构建生态宜居环境,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一)打好“自治”牌,齐心共建添活力。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让广大群众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主力军”。一是深化村民自治。将环境整治、垃圾治理纳入自治范畴,修订村规民约,强化村民的行动自觉。分步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户主大会,落实党员联户责任、村民“门前三包”责任,提高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自我约束力,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二是搭建宣教平台。充分利用电子显示屏、广播、微信群等各种载体,开展垃圾分类21天习惯养成等多样化文明实践活动,号召广大村民转变观念,积极投身改善美丽乡村建设,当好“主人家”,扫好“门前雪”。组织“心桥”志愿者利用上下班、晚饭后零星时间,一对一、面对面对农户进行思想引导、分类指导和行为督导,做到垃圾分类正确,房前屋后整治,庭院布置温馨。三是树立典型示范。积极组建由村妇联主席、女网格员、女垃圾分类督导员、巾帼头雁、计划生育联系员等五类群体的“巾帼五美”队伍,选取自家或村里一户人家,打造出一套切实可行、高标准的“美家美户”整治样板,并在全村范围内推广复制,用群众身边的模范教育群众、带动群众,以小部分人群的示范引领调动广大群众的行为自觉。

  (二)打好“攻坚”牌,重拳出击优环境。以“小切口”推动基层治理“大文章”,以“小事情”促进城乡文明“大改观”,全面打好美丽建设“组合拳”。一是以环境整治为主抓手。围绕“洁化、序化、美化”目标,以季度擂台赛为载体,通过定目标、定内容、定形式、定时间、定要求、定奖励的“六定工作法”,划档竞赛、分类比拼。在示范村、优秀村中总结整治经验,形成“线控治理、图示治理”的硬性标准,在全域掀起整治热潮,实现管理从“无线”到“有线”再到“无线”的三步走,推动环境实现1.0版到2.0版再到3.0版的华丽升级。二是以垃圾治理为突破口。取消所有垃圾中转站和堆放场,开辟清晰的四分类处理路径,让各类垃圾有明确的归属,去该去的地方。深化城乡一体、两定四分,推进“撤桶并点、定时定点”示范村创建,实现垃圾分类从“无”桶到“有”桶再到“撤”桶的三步更迭,以“全域共建、全域共振、全域共享”的“三全”模式创成台州市垃圾分类示范镇。三是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点。在“拆、清、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做深做亮“美”字文章,推进利丰“美丽庭院”,统高山“美丽乡村”建设。将房前屋后、公共场所腾出的空间用于建设绿化节点,努力实现“庭院设计布局美、摆放有序整齐美、卫生整洁环境美、养花种树生态美、文明风尚和谐美”的“五美”要求。以“一厅一场一区”为重点,建设多功能小镇客厅,串联生态停车场、健身区,打造以集镇为核心的小而美“中心花园”。

  (三)打好“督考”牌,全面发力保长效。“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常态化工程,既突出“整”“建”的行动,更注重“管”“治”的长效。一是上下联动明责任。健全“主要领导统筹抓、分管领导亲自抓、联系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落实“村干部核心推动,党员代表示范带动,村民自愿参与,保洁员、督导员队伍各司其职”的“四维联治”模式。二是常态检查管日常。坚持“一周一通报、一月一评比”工作机制,成立3支环境整治督查小组,每周进村入户开展“回头看”专项检查。以督查通报、排名曝光等形式,将问题清单落实到村,落实销号管理。以“全责党员服务全员”为抓手,发挥网格党小组功能,划分“责任田”、管好“联系户”。三是建章立制强管理。首创环境整治“月评季考”双评议,垃圾分类三级“桶长制”等长效机制,将工作落实情况与年终考核、党员考评、工资薪酬等相挂钩,切实解决责任落实不到位、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同时根据各村环境综合整治情况,拨付一定的整治经费,或优先给予“美丽庭院”等项目建设考虑,从而激励各村学经验、找差距,主动对标、竞相发展。

  二、建设成效。

  (一)惠民生。在此次整治过程中,通过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让群众真正获得了看得到、摸得着的实惠。汛东等多个村10余年未开展过整治,借这次机会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光明村解决了长年未决的轮胎乱堆放导致蚊子过多问题;各村道路畅通平整,垃圾及时清运,污水有效治理,厕所得到改造,整个村庄变得整洁有序、文明清新。

  (二)转民风。充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推动群众从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在共同参与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广大群众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形成了人人注重环境卫生、爱护公共设施、不挤占公共空间等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培育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引导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在乡村社会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有效地促进了民风的转变,社会风气得到了净化。

  (三)得民心。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把党员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了一起,党员干部真正为老百姓做了实事,使群众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党委和政府的关怀。广大党员干部在与群众一起劳动、一起整治的过程中,真正赢得了群众的拥护,赢得了群众的尊重,也赢得了群众的口碑。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建设美丽乡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坚持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继续做优生态宜居文章,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使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真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一)坚持提靓乡村颜值。建设美丽乡村,需内外兼修。一是乡村颜值要美在“根上”。俗话说根稳方能行远,乡村建设更要从根基出发。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遵循一村一特色、一村一规划的要求,依规建设、和谐有序。要坚持标准,加强管理,守住建设质量这根生命线,让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经得起群众的检阅、时间的检验。二是乡村颜值要美在“脸上”。乡村建设“颜值”核心在于确保环境之美。要坚持落实“双评议”、“桶长制”、门前“三包”等长效机制,发挥村规民约作用,以群众自治推动保洁常态化长效化。以绣花的精神和功夫打造好节点亮点,让小细节彰显乡村颜值。三是乡村颜值要美在“心里”。既要注重“颜值”的打造,也要注重“气质”的涵养。要立足自身实际,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结合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厚植乡村文化底蕴。要组织开展文化礼仪、文艺演出、道德宣讲等活动,让农民群众成为主角,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农民群众道德素养,把文明乡风“种”进农民心田。

  (二)坚持提升乡村价值。要像经营城镇一样,做好经营乡村的文章,让乡村成为价值体,做大汛桥乡村的含金量和吸引力。一要经营好乡村的生态价值。政府层面,要善于作为,积极争取“一村万树”等生态项目建设,依托绿色、做大绿投。乡村层面,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游、农家乐,以生态资源入股开发、占股分红,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二要经营好乡村的质量价值。要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农业的主战场、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新空间、成为经济发展的拓展区,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给枇杷、茭白等特色农产品贴上质量和绿色标签。三要经营好乡村的品牌价值。落实相关“三农”扶持政策,吸引更多乡贤、资本投身乡村振兴。通过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建好“面子”;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做优“里子”;创建“文明村”等特色村,争创“牌子”等,逐步将乡村“原生态牌”做成“金字招牌”。

  (三)坚持做优乡村均值。通过乡村振兴不断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做优均值体现在城乡关系上。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二是做优均值体现在要素投入上。要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产业条件、人口规模等因素,把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与促进资源要素集约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均衡投放教育、文化、人才等资源要素,让每一个村、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三是做优均值体现在政策供给上。上级政府制定的涉农政策,不论是对村集体的各类政策,还是对人民群众的有关政策,都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到位,充分体现公平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