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泻药,对肠子会有损伤吗?答案是肯定的,滥用泻药时间久了会导致“结肠黑变病”。
曾经《钱江晚报》有报道,杭州63岁的王阿姨便秘多年,3年前开始吃酵素以后通畅了很多。在一次结肠镜检查时,医生发现王阿姨的肠子布满了棕黑色的花纹,像“蛇皮”一样,那是因为全结直肠黏膜豹纹样褐色素沉着,诊断为“结肠黑变病”。
很多人认定是长期便秘带来的“宿便”污染了她的肠子,导致毒素吸收。其实,“宿便”就是一个伪科学概念,任何正规的医学教科书上都没有这个词。肠子之所以会变黑,是那些打着“清宿便,排肠毒”“排毒养颜”“通便减肥”保健品惹的祸。
结肠黑变病和酵素、泻药有什么关系?
长期滥用蒽醌类的泻药(包括番泻叶和大黄等)是造成结肠黑变病的主要原因。回顾性研究发现结肠黑变病人群中,疾病的严重程度与服用泻药时间、剂量显著相关。动物试验中,大黄长期灌胃法成功在豚鼠体内重现了结肠黑变病模型。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打着“健康草本”旗号的保健品,包括芦荟、决明子、麦冬、黄芪、何首乌等植物同样含有蒽醌类化合物。而一些酵素类产品若要达到宣称的效果,通肠排便,就可能添加一些泻药成分。还有些排毒、养颜、通便的产品“底细”不明,建议大家不要盲目相信。
结肠黑变病有哪些危害?
近年来,我国人群中的便秘发病率为10%。也就是说,100个人中,有10个人患便秘,其中老年人发病率高达约30%。
随着不少便秘患者滥用药物,原来国内报道检出率在0.06%至5.9%不等的“结肠黑变病”,在临床上呈高发态势。
据介绍,结肠黑变病是以结肠粘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代谢性非炎症性病变。研究显示结肠黑变病的腺瘤性息肉发生是大肠癌发生的基础,所以结肠黑变病也是癌前期病变的一种。
患者长期服用上述泻药,不仅可能造成结肠大量色素沉着,导致大肠黑变病,还可能造成以肠神经节细胞数量减少、变性为特征的肠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损害,导致“肠道瘫痪”,临床上称为“泻剂结肠”
研究表明,形成大肠黏膜黑变的黏膜下色素颗粒的形成最常见于患者大量实用蒽醌类药物及刺激性泻剂,这些药物中的有害成分比如大黄、番泻叶、芦荟、比沙可啶、酚酞片等,一旦广泛滥用,极易损害大肠黏膜上皮细胞,导致神经细胞凋亡,促使结肠黑变病的发生。
导致结肠黑变病的泻剂有哪些?
常见的含蒽醌类的药物包括:大黄、番泻叶、芦荟、决明子、虎杖、生首乌、火麻仁等,除此以外,还有常见的许多西药,如硫酸镁、氧化镁、比沙可啶、酚酞(果导片)、蓖麻油等。
当下还有大量的各类号称具有通便、排毒、养颜、清楚宿便、减肥瘦身、给肠子洗澡等功效的保健品以及各类具有上述功能的酵素、日本小粉丸,实际上,几乎都含有上述成分。
有些患者原本只是为了减肥、美颜,由于长期食用这些所谓的保健品,最终也出现严重的泻剂依赖性便秘,许多患者因为排不出大便,不得不切除结肠。结肠黑变病还是一种良性疾病,目前尚没有治疗的特效药物,但通常停用上述泻药后可逐渐恢复。有研究报道,该疾病通常在服用蒽醌类泻药5个月内发生,停用6到12个月后逆转,因而及时停用相关蒽醌类药物是关键。
那我们如何避免呢?吃泻药不如尝试合理膳食+运动。日常造成便秘的原因是因为饮食结构不合理。摄入过多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如肉类、蛋类、油炸烧烤类等,胃肠道不堪重负,造成便秘。此外像长期久坐、加班、熬夜,工作压力大,长期精神紧张、生活不规律、缺乏运动、年老者,也会使胃肠蠕动功能减弱,时间久了也会导致便秘。
出现便秘应首先调整饮食结构,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以及全谷物、杂豆和薯类等粗粮,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刺激肠道蠕动。同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每周进行3到4次不低于30分钟的锻炼,来预防和改善。
如果以上这些方法,还不能缓解便秘症状,那就需要及时去正规医院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