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博物馆是位于乡村范围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重点展示、传播、收藏和传承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文化、革命文化及乡村生产生活、非遗保护、产业发展见证物,向公众开放,具有博物馆功能的文化场馆。“十四五”期间,全省建设乡村博物馆(展示馆)1000家。作为乡村文化中心,其作用是留住乡村记忆,增强文化认同,形成文化纽带和精神家园,激发本土人士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本文以尤溪镇乡村博物馆为例,分析尤溪乡村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共富机制、存在问题和优化路径,旨在为探索乡村博物馆在共同富裕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发展现状
尤溪镇,区域总面积135平方公里,下辖18个行政村,人口约2.5万,境内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韵深厚,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镇、全国环境优美镇、省旅游强镇、省历史文化名镇、美丽城镇省级样板镇、省越剧之乡等荣誉称号。
尤溪镇现有3家乡村博物馆:纽扣博物馆、人文展示馆、守望文化馆。纽扣博物馆位于尤溪小镇会客厅,馆中纽扣展品均由镇内上市企业伟星公司生产,通过制成宣传画、玩偶等创意作品,为游客介绍纽扣的文化历史,讲述尤溪人敢闯敢为,把一颗小小的纽扣做成了拥有两家上市公司的创新创业故事。守望文化馆位于省级传统古村落坪坑村,建筑面积500m2,寓意“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集农耕馆、民俗馆、农家书屋、文化讲堂等为一体,是具有教育实践、旅游休闲、文化体验等诸多功能的综合性乡村博物馆。人文展示馆位于尤溪老街,对6间2层临街老建筑进行全面修缮,开辟陈列从民间收集的反映尤溪人文历史的老物件、老照片、老技艺等,是全方面展示尤溪风土概貌、社会经济、民间信仰、非遗文化的综合性场馆。
二、共富机制
(一)以文润富,建设精神文明高地。以文化为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新时代乡土文化高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实现精神共富。一是保留本土文化“乡土味”。乡村博物馆以保存、展示、传播乡土文化为使命,不追求“高大上”,却足够“接地气”,让群众看得懂、记得住、有触动。与尤溪本土文化紧密相连,展陈350余件反映尤溪农耕文明、风俗人情和社会变迁的代表性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诠释“老爷寿日”“灰坑道情”“山舟竹担”等“土里土气”的乡村生产生活方式,让村民在参观时能切身感受到乡村记忆的烙印。二是培养基层文化“高品位”。乡村博物馆以“‘土’得有文化底蕴、“土”得有地方特色、“土”得有时代新意为原则,打造既有“乡土味”又有“高品位”的乡村文化公共空间。以三大博物馆为主线,辐射“街心公园、邻里中心、人文绿道”等8个点位,打造15分钟文化品质圈。同时,深入挖掘尤溪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弘扬尤溪人民“自强不息、敢闯敢为、创新创业”的精神。三是实现文化服务“零距离”。乡村博物馆以“开放常态化、服务精细化、参观体验化”为方向,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探索公益性文化服务、开启公共文化云观展”等,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成立“文学、戏剧、民间文艺”等6个文联协会,组建芳姐舞蹈队、义城越剧团、坎头腰鼓队等18支文艺队伍,联合“共富书屋、乡村青少年宫、越剧练功房”等21家文化场馆,丰富尤溪百姓精神文化生活。
(二)以文促富,优化文化产业体系。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文化产业是文化振兴的重要支撑。以文化为内生动力,发挥文化的深层补给和带动作用,推动形成“文化支农、文化惠农、文化富农”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一是复兴“老”字号。以乡村博物馆为文化阵地,实施“一村一馆一品”工程,挖掘各村传统工艺、民俗风情、非遗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让造纸、舞狮、戏剧等12项尤溪传统文化产业“活”起来。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养王丽琴、郭雨方、张法谷等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人,培育豆腐、竹编、番薯庆糕等15项尤溪传统技艺,让“老”品牌焕发“新”活力。二是做强“新”文章。以乡村博物馆为文化人才集聚地,吸纳文化创新人才,培养一批乡村文化发展生力军。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公益组织的合作,参加校地合作项目、共富学院工程、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等10余项活动,融入优秀的艺术创意力量、工程技术力量与市场研究力量,借助新的科技、创意和营销思路,形成“守望文化馆”“老街三寻图书馆”“尤溪嘻嘻开VLOG”等几十项综合性、本土化的创意产能。三是塑造“金”名片。以乡村博物馆为特色文化产业中心,聚吸尤溪优质文化资源,构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和发展高地。加强文化资源战略性、生态性、生产性创意设计研发,促进本土文化与当代设计融合,培育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创意农业、创意生态产业、创意生活产业等新型业态体系,形成“尤溪老街”“竹家山广文书院”“下涨格物致知基地”等五大文化集群,实现文化产业收入翻番。
(三)以文化富,打造文旅融合样板。文化是旅游的核心灵魂,旅游是文化实现资本化、产品化、走向大众化的重要载体。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拓展乡村文化内涵,推动乡村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产业兴旺,实现物质共富。一是打造“千年义诚”文化之旅。通过乡村博物馆建设,整合尤溪历史、地域、特色文化,培育“千年义诚”文旅IP。以省首批越剧之乡、省历史文化名镇、省东海文化明珠镇等为依托,以唐代古刹、宋韵古道、明朝古村落、清代古桥等人文资源为载体,打造文韵尤溪省级精品旅游线路。以“七折潭祈雨、老爷寿日、舞狮舞龙”等非遗文化为基础,催生乡村旅游文化节、江南大峡谷自行车爬坡赛、山谷有声音乐会等六大品牌文体活动。二是打造“慈孝尤溪”文化之旅。通过乡村博物馆建设,挖掘尤溪慈孝文化,推进发展乡村健康养老产业。以生态环境良好、慈孝氛围浓厚、文化体验丰富为方向,制定《尤溪镇下涨村旅游度假颐养产业村发展规划》,打造“下涨森林氧吧”“竹家山山居生活”“赤潭度假村”“江南里舍”等4家乡村健康养老产业基地,培育田园康养基地、自然理疗中心、乡村养老中心等21家,带动就业3000余人。三是打造“亲子研学”文化之旅。通过乡村博物馆建设,富集历史文化、手工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各类研学资源,开辟尤溪乡村文化教育基地。以乡村自然生态与农业文化资源为基础,以生产劳作与村落生活休闲为载体,以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为依托,打造“红色文化游”“老街漫步游”“历史人文游”等10余条亲子游线路,丰富乡村生活态度体验、生活方式体验、生活艺术体验。
三、存在问题
(一)资金投入有限,藏品形式单一。资金来源仅靠财政支持,导致展陈方式落后,仅通过实物、文字或图片进行展示,既缺乏专业的讲解服务,也缺乏多媒体、自助导览系统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更缺乏互动体验项目,参观者易产生视觉疲劳,体验效果欠佳。
(二)文创产品缺乏,综合效益较低。缺少自主开发的文创产品和销售专区,大多参观者基本是绕展区转一圈就离开,不能产生任何消费行为,主要以产生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几乎为零。仅有的几样文创产品主题单一、形式简单,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三)宣传营销不足,知晓度不高。活动营销、线上营销等缺位,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基本固定,大多来自学校、单位或团体组织的统一客源,大多数外来游客甚至尤溪当地百姓并不知道有乡村博物馆。
四、策略优化
(一)引入数字化技术,让指尖“云”游展馆。加快乡村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提升展馆智慧化水平,精准化提供文化旅游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设立数字化展区,采用VR全景模式,叠加语音讲解、图文说明的形式,真实生动地呈现展馆全貌及其展品;运营乡村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上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展示博物馆的概况、博物馆内各展区的藏品;探索开发博物馆线上小程序,让百姓足不出户,指尖轻点就能线上“云”游展馆。
(二)开发个性化文创,让产品“链”接效益。提炼乡村博物馆的主题,挖掘当地特色元素,找准设计定位,开发具有本馆“文化印记”的有形或无形产品,形成文创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例如,纽扣博物馆可开发胸针、摆件、装饰品等纽扣系列文创产品;守望文化馆可设计乡愁记忆拼图、明信片、小挂件等;人文展示馆可与非遗文化、美食元素相结合,举办主题展会。
(三)开展多途径营销,让文韵“火”遍全网。鼓励乡村博物馆走外向型发展道路,多与其他博物馆和周边旅游景点交流合作,联合推出多种类型的精品旅游路线和主题文化旅游活动;线上进行多途径营销,在旅游类网站和公众号上推送软文,积极参与网红打卡地、最喜爱的旅游地等活动的评选,扩大影响范围;积极参与融媒体推介,鼓励自媒体宣传,提高展馆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