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学
字号:    [打印]

千皴万染 景情映带

—— 《刘玄德三顾茅庐》谈片

作者:郭建利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2年06月28日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是三国故事里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在民间几乎童叟皆闻。而作为竭诚求贤的典范,刘备受到后世的交口称誉。

  曹操曾推举刘备为盖世英雄,然而这位刘皇叔在政治上却一直郁郁不得志。英雄未就,狗熊做尽:二十年里东奔西走,寄人篱下,自己无立锥之地。究其原因,就是左右不得其人,身边除了三虎还少一龙。时值群雄争霸天下的动荡年代,如想成就霸业,必须多方罗致奇才,招贤纳士为己所用。尤其对处在事业低潮的刘备更是如此。当时刘备依附刘表,将寡兵微,朝不虑夕,还险遭暗算,侥幸死里逃生。在此落魄之际,恰遇隐居的司马徽,指出刘备败在无人辅佐。徐庶辞别时又举荐孔明“有经天纬地之才”,刘备正为留不住军师而伤怀,于是急切想请卧龙出山。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为什么“三顾茅庐”写得如此引人入胜?窃以为,这与作者善于蓄势密不可分。积蓄,意在宣泄;抑制,意在爆发。首先情节上为主角的出场做了重重铺垫,一宕再宕,误会迭出。其次,融情于景,以景衬人。第三,人物描写上采取以虚写实、烘云托月的手法,一直不让主角露面,而接连借其周围亲友的清雅,映衬他高洁的品格和绝世才具。仿佛水库之水,待蓄到一定水位,才启闸让其奔泻而下,非如此不足以造成雷霆万钧之势。罗贯中身为小说大师,当然深谙此道。

  一、路遇众贤、四层铺垫

  孔明是《三国》的中心人物,但读者迟至第三十六回才从徐庶口里知道孔明。他荐诸葛为“绝代奇才”,才德远在自己之上。徐庶比才,与前司马徽的建议相勾联,这是一层铺垫。读者从侧面知悉孔明乃当世大贤,不免与刘备一样心生恭敬之情,渴望一睹其风采。司马徽登门拜访,再荐贤士,这又是一层铺垫。当关羽对孔明自比管仲、乐毅不以为然时,司马徽笑道:“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比之。”似乎是顺着关羽贬抑的口气讲的,岂料他却猛地上扬,将其比作兴周800年的姜子牙和旺汉400年的张良。我们的认识随之加深了一步。如此两次连比,语气步步翻进,表明诸葛亮既是卓越的政治家,又是杰出的军事家。

  做人贵直,作文贵曲。路遇众贤,作者安排了四层铺垫。

  一顾茅庐时,恰遇孔明外出,刘备惆怅而返,忽见一人杖藜而来,“此必卧龙先生也!”却是崔州平。二顾时未至隆中,忽闻二人慷慨作歌,“卧龙其在此间乎?”结果又是石广元、孟公威。到了草堂,见一少年正抱膝而歌。读到这里,我们或许会替刘备庆幸,终于能称心访到大贤了,可偏是诸葛均,第三次落了空。拜辞出门后,见一人骑驴踏雪而来,“此真卧龙矣!”刘备深信不疑,我们何尝不是如此?有趣的是,来者为孔明的岳丈。又是误会。越是急欲见其人,其人越不肯轻易露面,将你撩拨得蠢蠢然心痒难耐。作者以生花之笔,极尽腾挪跌宕之能事,巧设数层铺垫,逗引读者的追索心理;同时昭示刘备慕贤之诚之笃。文势纡徐有致,如通幽的小径,曲绕多转,入眼皆有新景。感情上张驰有度,刘备始而惊喜继而失望的情绪,随着情节的展开,交互演进,四起四伏。刘备因思孔明心切,见人辄以为孔明,足见其思贤若渴的程度。

  二、积情蓄势、借宾衬主

  第三次造访隆中倒没扑空,但作者没有让刘备一去便见,一见便允。先遇其弟,言孔明在庄,但不肯引见,飘然而去:这是一曲。虽在家,可是昼眠未醒,二曲。刘备伫候阶下多时,忽见先生翻身将起,却又转身睡了,三曲。总算醒了,不是立即就起,而是先吟诗,四曲。童子报知刘备拜谒,并不马上相见,整衣半晌,方才出迎,五曲。刘备再三称誉,孔明谦让再三,不肯赐教。替刘备筹划,提出“千古奇策”后,又不愿出山相助。直到刘备“衣襟尽湿”,才感其诚笃,毅然决然地允诺出山。然而答应了,又不受礼。受聘后,却没有立刻动身,而是留宿一夜,翌日同归新野。行文曲折至此,虽九曲武夷,不足拟之!神龙见首不见尾,从前二顾的扑空到第三顾重重波折,极写请出奇士之不易。愈其艰难,愈显其人之异之特。

  宋代画家郭熙曾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林泉高致集》)这是借宾衬主、以此托彼的表现手法。作者写刘备访贤,二次未遇,碰壁而回,却先后遇农夫、孔明诸友和亲属。个个清气飘然,谈吐非凡。或吟诗作歌,或宏论滔滔。三友放谈时局政事,感今吊古,闪烁着智者的机锋。连隆中农夫亦荷锄作歌。这些描写营造了浓郁的隐逸氛围,引人进入恬静闲适的境界。表面上写孔明亲友,实则从侧面烘托孔明的性格、才华和处世态度。篇中虽无孔明,而孔明隐约自现。“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刘熙载《艺概》)这是不写之写,虽未睹孔明真容,但层层映照,处处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存在。整个进程犹如电影画面,由远及近,逐渐“淡入”……凡此种种,莫不是为这位神奇人物的出场蓄势。如此千皴万染,千呼万唤,主角才翩然亮相。换言之,所有人物,最后都聚焦到诸葛亮身上。

  作者善于积情蓄势,集雨成涧,汇涧成潭。十步九曲,层层作波;跌宕往复,纡徐入情。然后时辰一到,开闸放水,一任其喧腾千里,从而发挥出最大的艺术势能!

  崔、石、孟诸人均是飘逸的山野遗贤,甘心归隐,而诸葛亮却是用世的,有志于建功立业,只不过未逢明主而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副门联典型地概括了他情操自守的品格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志趣。他躬耕陇亩,心怀魏阙,“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在隐居中时有所待,这都在映衬中得到鲜明的显现。他故意回避、怠慢,态度不冷不热,除了恃才傲物外,无非是对刘备求贤诚心的试探和考验。为什么他不投曹、孙,而归刘备?一是敬其仁义,二是感其三顾之恩,士为知己者用。而一旦做了抉择,就义无反顾,无怨无悔。他洞悉天下形势,基于对敌我友三方的透辟评估,主张取荆益二州作为图天下的根本,提出据蜀、联吴、抗曹三大策略,显示了雄视天下的胸襟和智转乾坤的气度、才干。刘备从此如虎添翼,日渐强盛,终成蜀国之主。

  三、以景衬人、犯而有别

  环境描写可以呈示人物特定的意志、情绪、心境,映射人物感情和心灵色彩。譬如一个心情忧郁的人在街上行走,他所见的大街必定是灰暗的。即使有绚丽的阳光,在他眼里也是迷蒙一片。刘关张初访隆中,未见其人,先闻其歌、观其地。遥望卧龙冈,“情景异常”。景色清雅,主人亦当清雅脱俗。景为异景,人为异人。这是以景衬人。

  访贤未值,刘玄德颓然而返。走了一段路,还勒马回望隆中景物,“观之不已”。“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密;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这段精炼的文字,有拟人,有对偶,有排比,透露了刘备不忍离去,仰慕高贤之情。因慕其人,故恋其景。二顾时冒雪往访,“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以严寒衬托刘备求贤之心的热烈、执着。风雪虽大,但挡不住刘备延揽英才的步伐,反而激起他征服困难的雄心和豪情。扑空后刘备踏上归程。“正值风雪又大,回望卧龙冈,悒怏不已”,同样是风雪裹身,此刻他的心情已降至冰点,不复有来时的那般热烈。景同而情异,情与景就这样恰如其分地胶合在一起。

  冬雪则龙蛰,早春则龙起,拜访卧龙,宜选择春天往访。三上卧龙冈,适值春天,也许是天助厚德之人,这次终于如愿以偿。

  俗话说,事不过三。“三”意味着多,古典名著里不乏“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等精彩段落。“三顾”,无非是言其求贤之诚。值得指出的是,“三顾茅庐”走的是同一条路,做的是同一件事,但作者写来意趣横生,错落有致,而没有丝毫的雷同和重复。此谓“同树异枝,同枝异叶”。

  譬如,孔明之友,皆是散淡之人。一顾遇崔,二顾却是石、孟二人同时邂逅。地点也不同:前者在归途,后者在将近茅庐的酒店里。逞才方式不同:崔是纵谈治乱之理,淡言微中;石、孟是饮酒高歌,吊古感今。三人各具风采。写刘玄德的谦恭各各有别,一顾通名,二顾致书;前者嘱其童,后者嘱其弟。

  写景上笔触亦有变化。刘备首访,遥望卧龙冈,因无心赏玩景物,故作者只用一句概括描写,而托后人古风作集中描述。回程时,作者趁机假刘备之眼,以整饬的文字介绍了隆中的幽雅。二访时,只写途中雪景而不表隆中雪景,将空白留给读者,却巧妙地借黄承彦之口吟雪诗,暗叙雪景。这些处理无不见出作者的艺术匠心,可谓同中见异,犯而有别,非大手笔不能为也。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