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连东海、西接仙居、南连黄岩、北靠天台,位于浙江沿海中部、长三角经济圈南翼的古城新市——临海,正乘着新时代东风快速发展。
在临海2251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着近120万人口,其中,乡村人口达78.54万人。复杂的人口特质给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
作为直接面向广大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的行政机关,近年来,市司法局通过实施“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倍增行动计划,不断拓展基层法治实践,高质量推进创建工作,积极发掘有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的培育对象,形成了各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候选梯队。
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家,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50家、台州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314家,已命名各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巩固率100%,村(社区)法治宣传阵地覆盖率100%。
厚植普法绿地
干部群众学法成常态
走进古城街道许墅村,法德文化广场上绿树成荫,一旁,百米长的法治文化景观墙上刻画着许多法律小知识。在村文化礼堂里,法治电教室、法治读书室等法治宣传教育场所一应俱全。
作为村里的“法治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陈其省正组织村干部、党员一起学习法律知识,让党员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半个多小时以后,村民们也结伴来到了法治大讲堂,很快,这间可以容纳百余个人的文化礼堂便坐满了人。
陈其省颇为自豪地说:“我们村基本上每个月都会举行法治大讲堂活动,让村民们多学点法律知识。一开始,没有几个人参加活动,村党支部发动村干部、党员带头学习,现在每次活动,文化礼堂都会坐满人。”
除了每月的法治大讲堂,陈其省和其他村干部们一起总结提炼出普法依法治村“三定”“三抓”“三创”工作法,成立了“和事佬调解室”“小板凳法德宣传队”“小方桌维稳调解队”“小红帽护村巡防队”“小红星和谐帮扶队”等志愿服务队,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定期排查与经常性排查相结合制度,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在党员群众的齐心协力下,许墅村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九批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推荐名单。
跟许墅村一样,尤溪镇义城村、涌泉镇延恩村、杜桥镇岸头村、沿江镇新兴村、小芝镇和合村等地也建成了一批新的法德文化示范点,他们以各自的“党建+法治”“红色+法治”“文旅+法治”微品牌共同组成了“法韵临海”大矩阵,同时发挥法治文艺节目传播“短、平、快”的优势,发动全市各文艺团体创作以法治为主题的小品、快板、三句半等文艺节目,并将法治文化晚会送到社区活动中心、农村文化礼堂、养老服务中心、特殊学校等地,讲好新时代“临海法治故事”,使全社会共同沐浴法治阳光。
法治建设,让老百姓成了最直接、最大的受益者。就在不久前,家住尤溪镇义城村的徐阿婆遇到了电信诈骗,面对骗子的层层圈套,徐阿婆运用从法治小品中学到的辨别诈骗的小技巧,巧妙应对,牢牢守住了自己的“小金库”,她说:“这法律知识还是要多学习,用处大着嘞!”
精准法律服务
打造家门口的“法律专家”
“陈律师,你快帮我看看,我家的猕猴桃园就要保不住了。”在涌泉镇的法律服务工作窗口,56岁的村民冯老伯拿着一堆文件正焦急地向值班的律师求助。
原来,冯老伯在山上承包了100多亩土地,最近,这块土地被投资商看中,村集体当即表示要把土地收回去,但这样一来,冯老伯的猕猴桃可就遭殃了。律师了解完情况后,向他提供了几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办公下沉、服务靠前。2017年以来,市司法局牵头协调29家市相关涉法部门,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创新设立法律服务专员制度,通过各部门、各领域法律专家“坐诊”,向群众开展“点单式”“订制式”“互动式”普法教育,让“谁服务谁普法”的理念体现在劳资、医疗纠纷,工伤事故、环保、知识产权保护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过程中。
如今,随着法律服务向基层延伸,全市各镇(街道)均建立了坐班制的法律服务工作窗口,全市665个行政村(社区、居)法律顾问100%覆盖,来自各行各业各阶层的3296名“法律明白人”常态化入驻“矛调中心”“法律服务点”“联村调解工作站”“平安驿站”“心灵驿站”等基层治理工作最前沿,解读最新政策法规、帮助群众办理法律事务、引导群众依法办事,携手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我市“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生动实践。
法治工作的推进不仅为村民们撑起了“保护伞”,也为我市这个“民营经济大市”的企业家们带来了满满的安全感。不久前,我市某自动化公司的商业秘密遭受不法侵害,部分业务骨干、技术骨干集体离职,并在集体离职前就已设立竞业公司,开始对外承接业务,对受害公司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该自动化公司的负责人得知市司法局有“律调E事通”一站多跨式协同助企平台,立即前去求助,专业律师团队与市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协同应对,现场查扣并依法销毁了集体离职的那些原业务骨干、技术骨干非法下载持有的数据,并组织行政部门开展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和解。
不仅如此,我市还成立了“临海在线”网上律师调解工作室,在村(社区)法律顾问“e服务微信群”建设已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将村(社区)法律顾问“进村入户”服务、“咨询热线”线上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网”网上服务和掌上服务等有机融合,实现网上的互联互通,加速构建网络立体化的法律服务模式,扩大法律服务覆盖面,提升法律服务实效。
激发自治动能
美好生活共建共享
古城街道鹿城社区成立于2001年,常住人口2.5万,老旧小区与商业区交叉错落、813个居民楼道基本开放、物业管理普遍缺失,这个地处古城中心区的社区一度成为城市的脏乱点、邪教的防控点、治安的乱点……
近年来,社区居民委员会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聚沙成塔,聚水成涓,让居民成为社区建设的主人,把小社区建设成“大家庭”,积极打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区环境。
9月初的一天,社区党支部书记方华芬早早地来到鹿城社区办公室,紧急处理应对台风的各项安全措施。安排人员检查社区里的电网、下水道等设施成为了她一个上午的重要工作。匆匆吃完午饭,她又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走访辖区内孤寡老人、困难群众,直至晚上8点,她才完成了这一天的工作。
在旁人看来是苦差事的工作,方华芬一干就是12年。为了解决居民实际困难和社区治理难题,在市司法局的帮助下,方华芬创新推出系列举措,制定了坚持党员“三会一课”、红十字会员日等制度,开展“党员义工日”“红十字志愿服务日”等活动,先后成立了以社区老年志愿者为主要力量的“夕阳红守护队”、由10位党员和志愿者组成的调解团等31支不同专业的志愿服务队。
一项项有力的举措推动社区从单一管理向全民共治转变。社区5个大片、10个管理网格、550个楼道中,社区党建、社会工作和社会组织实行“三社联动”,形成以基层党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党建+红十字深入社区服务”基层治理模式。
放眼全市,古城街道鹿城社区只是民主自治的一个缩影。
在涌泉镇延恩村,村“两委”积极探索“乡贤治理”新模式,将基层自治形式延伸发展为“民生亭长制”。目前由该村村民推举的7位德高望重的村民担任“民生亭长”,每日轮流值班。他们对村情村事知根知底,能及时为乡村治理出谋划策,深受村民的信赖和欢迎。
在桃渚镇永兴村,有一支由村两委、退伍老兵、党员组建成的法治知识宣讲团,他们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村民讲解近年来发生率较高的“养老陷阱”“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科技成分较高、专业性和隐蔽性较强的违法行为,给村民们及时补充法治知识,提高法治意识。
……
美好的法治社会是人人共建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群众的呼声是“第一信号”。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群众所盼就是未来所向,我们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汇聚全体人民奋斗之力共建共享,让老百姓一直拥有幸福的生活。我们力争到今年年底台州市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区)’占比不少于75%,让法治的春风温暖每一个角落。”
记者手记: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市司法局找准司法工作精准发力的切入点,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矢志不渝地做好普法教育、提高涉农执法水平、完善涉农公共法律服务等各项工作,以法治方式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中体现出司法担当,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