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高考第二天,江西一考生涂某某因受暴雨影响,迟到22分钟才抵达考点,在向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紧急求助后,于9点37分被批准进入考场参加考试。事后,省考试院发布情况通报,根据《江西省2023年普通高考考务工作实施细则》“自然灾害及非人为因素影响考试”的有关精神,认为涂某某的迟到属于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破例让其进入备用考场单独考试。
众所周知,“考生在高考开考15分钟后不能进入考场”这条规定早就被定下来了,有网友质疑一旦有破例,高考的公平性就会受到挑战。大部分网友表示理解和肯定,为不可抗力迟到的考生提供备用考场单独考试,不仅给予十年寒窗苦读的考生一次机会,也维护了高考公平,防止考题泄露。两种观点的背后,是规则与人情的争议。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代社会需要依靠规则来治理和运行,现代文明需要依靠规矩来涵养和形成。近几年,大家的规则意识不断增强,对不守规则的行为越来越痛恨。一是心存侥幸漠视规则,比如闯红灯引发的交通事故,乱插队导致的拳脚相向,野生动物园违规下车被老虎咬死。二是利用特权破坏规则,比如去年的“易烊千玺考编”事件,前几年的“仝卓高考舞弊”事件。大家逐渐达成一种共识,规矩就是铁律,不讲规则就是破坏公平。
然而,冰冷的规则组成的社会也必然是缺乏温度的。有时候,规则也可以讲点人情味。比如“涂某某迟到37分钟仍能进考场”事件中,并不存在漠视规则和利用特权破坏规则,在情况符合规定、手续符合流程的情况下,对涂某某“网开一面”的人性化处理,是人文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体现。同样,2014年5月31日,江西两位高三的学生见义勇为与持刀歹徒搏斗,救下全车30条性命,因身受重伤错过了高考。在他们出院后,当地的教育部门专门为其安排了单独的高考。懿德茂行,可以励俗,带着温度的规则才能给社会的公平正义注入更多正能量。
其实,即使是法律也不外乎人情。郑州一男子在劝阻老人吸烟后,老人意外猝死,最后法律判决无罪;山东一男子因不满母亲被放高利贷人侮辱拿刀刺向施辱者,造成1死3伤,最后法律判决三年有期徒刑。这些法律裁决的人情味并非私情,不是托关系走后门,而是本于人性的人类共同的道德情感。一个进步的社会,绝不是机械地适用社会规则和法律条文,我们不能在规则和法律之外讨论人文关怀,但可以在规则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最大可能地保留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