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新闻 >> 临海新闻
字号:    [打印]

括苍,神仙住的地方

作者:马曙明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3年09月08日

  抛却一年的僵硬跟苦涩,柳树在春风中醒来,垂在水面的柳条长出了鹅黄新芽,摇摆着二月。没有白帆的小船驶过,留下细细的波纹,像是轻轻地梳理着倒映在永安溪里的青山。

  千年前的春日余晖,在水中泛着淡淡的光泽,渡口处依然人来人往。退隐的张姓老头,披蓑戴笠,橹声欸乃,棹歌着溪河的日出日落,摆渡大宋两岸乡民,不辞劳苦,迎来送往,久而久之,乡民感其贤德,称此埠为张家渡口。

  张家渡!白云悠悠,斯人已去,今人或许觉得,以水为名的镇过于柔绵,便拽出身后的那座大山,妥妥地砸下一个句号,从此,就有了一个大气的名字,括苍!

  折叠好了历史,封存在张家后人的剪刀里,在对岸何老处士那一声长长的叹息里,剪着清澈如练的永安溪水。

  唐帝国。

  大历六年。

  麻姑山下,颜真卿,提起软软的笔,蘸着自己的风骨,写下苍劲古朴、骨力挺拔的三个大字:括苍山。

  括苍山,仙人之山,峰峦秀起,云烟变幻晻霭之间,为浙东南的第一高峰,“登之见苍海,以其色苍苍然接海,故名括苍。”

  神仙,御风而行,往来于山海之间。仙女麻姑献寿时来过,曾言见过东海经历过三度沧海桑田之变。同为神仙的王方平至括苍,登山临顶,目光丈量着无际的大海,忧虑而感叹道:“恐东海又有扬尘之变。”

  山中有山,曰灯坛。民国《临海县志稿》载:“山上有灯坛观,为陶弘景故庐。”《图经》称:“有火望之如燃。”乃老陶在括苍山中结庐、采药、炼丹、著书之处,又名灯坛山。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陶仙人轻捋胡须,坐看云起,轻声吟道,诗中尽是得意。

  “山高水长,物象万千。”李白的好友,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曾著《上清天地宫府图经》誉括苍为“成德隐玄之天”,乃天下十大神仙洞天之一,并属仙人公涓子管辖。

  慕仙好道的大宋皇帝赵恒言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故而括苍山西麓的永安县也因此更名仙居县。仙居,仙居,仙人居住的地方。

  括苍主峰,米筛浪上的夜空,并非是纯黑,黑中透出一片无垠的深蓝,深邃的夜空,忽明忽暗的星星,如同编织出的星帘,倒挂向大海。晨看日出,夜观星象,唯此地最佳。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21世纪的第一个早晨,丽日赫赫。括苍山迎来了中国大陆上的第一缕曙光,灯坛在沉寂千年后再一次被点燃,括苍,光明亘古。

  吼,吼,吼!老陶,你知否,知否!

  华表,退出岁月,匍匐的石马石羊,叠加着百年的惫懒;那已找不回自己的文武石像,依然无声地在墓前拱手请安。王士琦,大明的边才,背靠括苍大山,面对永安溪水,在白云下长眠。朝鲜的领导人和韩国的几任总统访华时,无不由衷地表达着对这位英雄的敬仰。

  明万历年间,朝鲜的壬辰年之战,王士琦奉皇命监水陆两军。

  战场惨烈,两军胶着……大雨中,王士琦一人一马,一把家乡锻打的戚家长刀,拦下了撤退的明朝大军,以刀划地大声吼道:“强敌当前,有进死,无退生。”一刀,气贯长虹,一吼,豪气干云。

  激战数十日,先后攻克栗林、曳桥,又经露梁海战,明军全面击溃了倭寇,也熬死了丰臣秀吉,保了朝鲜的三百年平安。朝鲜国王李昖,老泪横流,写下了三封长信,呈于王士琦案前,称:“大人督楼船之师,扼贼露梁,碎其船舶,俘斩无算,妖氛廓清,威灵远扬,盖小邦被兵七载,始见斯捷,沧亡之忧,变为愉快,啣皇上之湛恩,佩大人之功德,宁有穷哉!”又说:“此虽帝谟煊赫之所致,而实大人宣力之效也。”表达了对王士琦的感恩之情,今仍存放在王家祠堂。

  括苍镇!曾是临仙两县接壤的最大水陆通衢,清未民国初,水面白帆云集,运输繁忙,过往商旅船夫都会上岸走货歇脚,昔日繁华以渡为名,今日湮没改山,也罢!山为友,溪为邻,山水依然。

  陌上的春风,红了桃花,白了梨花。蓝天下,两根细长的电线上站着一排南方归来的紫燕,黑色的羽翼,腹下有一片耀眼的纯白,它们从遥远的地方返回,唱软了江南的青蓝。

  “小囡,在做什么呢?”巷口一个男子忽然喊道。“爸爸,这里有一朵花,很好看,我要把它带回家里,放在我的花瓶里。”墙脚下,蹲着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小女孩儿,细长的眼睛,淡淡的眉毛,小小的嘴巴,穿着紫色的裙子,像是路边一朵紫色的花。“别磨蹭了,奶奶在家等我们呢。”男子回头看了我们一眼,走过去牵住女儿的手。小女孩儿左手拿着花,右手牵着父亲的手。

  一个不大的庭院里,空气干燥,阳光通透,旧屋台阶下长了些草,墙角立着锄头和镐。“我爷爷的爷爷就住在这里了。”看着进院巡睃四周的我们,阳光下,满脸褶子的婆婆,露出仅剩的几颗残牙笑着说道。身旁依偎着那个女孩,握着的那朵花,花里的春天也有婆婆的童年。

  屋檐下有一个歪倒的残破瓦罐,罐里孤零零地长着一株仅剩两片叶子的小草,侘寂!让我想起以茶入圣的千利休。

  那些旧房老宅之迹,拐弯抹角地随处可见。老宅里的背景似乎从没有变过,张家的爷爷,李家的奶奶,那些锁在墙上的一代已逝,留下的子女也已上了年纪,过着不紧不慢的生活,但无法拒绝的现代文明,还是在老宅门前的无数进出中,悄然发生着变化。

  拐出小巷,叮叮当当声传至耳边,岔路口,黢黑的房间,烟熏火燎,铁匠将彤红铁块用铁钳从炉中取出,放在铁砧上,灵活的左手,沉稳的右手,熟韧的心,开始不断地敲打,气定神闲。

  铁匠我熟悉,我曾在这打过一支鸳鸯阵里用的探海叉,抬头见是我,他露出了憨憨的笑容,点了点头,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落下的铁锤,仍在不断地调整力度和角度,使得每一次敲打都精准到位。想起他曾经告诉过我,他的祖上为戚家军打造过刀枪……铸剑为犁,冷兵器时代已结束。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