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新闻 >> 临海新闻
字号:    [打印]

“临海秘色”

——梅浦窑,不得不说的传奇

作者:金晓欣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3年09月29日

  南青北白,产自江南的瓷器多以青瓷为主。

  陆羽在《茶经》中盛赞越窑青瓷“如玉类冰”;

  陆龟蒙远看开窑时一眼惊艳,“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成为了后世传唱不止的经典。

  巧夺天工的青色,奠定了越窑秘色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独一无二的“白月光”地位。

  秘色瓷特指唐、五代至北宋时越窑生产的专供皇室使用的青瓷。因其为皇家特制,故制作工艺秘而不宣得名。翻阅浙江的陶瓷史,专注这抹“秘色”的临海梅浦窑是不得不说的传奇。

  “临海秘色”,北宋中期中国最高级的青色

  汉代开始,位于章安附近的溪口窑得以兴盛;唐以后,随着台州政治中心转移到临海,供应日常陶瓷器的生产中心溯江而上,逐步扩散,也由溪口转为最靠近台州州城的梅浦窑,成为当地陶瓷需求的主要生产点。

  梅浦村位于临海古城西郊,周边窑址众多。古时候相传该处有“三十六支窑”,分别分布于梅浦村周围的凤凰山、后门山、马里墩等处,是古代台州较大的窑址群。其中雌雄凤凰山被一湾灵江分隔相望,南岸为梅浦窑,北岸为许墅窑,两窑皆为古时曾烧造“临海秘色”的重要窑场。我们如今所说的“梅浦窑”即为两窑总称。

  1956年,临海箱板纸厂在许墅村建厂测量时发现许墅窑址。同年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朱伯谦先生主持进行发掘清理。现有大量包括镂空、刻花、划花及刻划花等精美秘色瓷片标本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我国青瓷烧造继承了历朝制瓷的优良传统,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单从现今已知的梅浦窑业来看,业内民间人士就曾傲骄地称它有两个“世界第一”。

  梅浦窑当年烧制瓷器时所用的匣钵均是粗质瓷胎,这在世界陶瓷考古史上应该是首次发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谢西营博士在《临海瓷窑遗址考古调查勘探收获与认识》中全面梳理了自2018年以来台州地区瓷窑遗址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成果,在此基础上对临海地区瓷窑业的面貌进行综合分析。他认为,北宋中期,古城街道梅浦窑业兴起。以许墅、后门山和凤凰山窑址为例,调查采集的匣钵均为粗瓷质,同时期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核心区还主要采用耐火材料制成的粗质匣钵。结合上林湖越窑考古工作经验,以瓷质匣钵烧造的器物,应属于质量乃至品级较高的产品。

  “梅浦窑烧造的瓷品质量已经超过了同时期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核心区烧造的水平。”他说。

  在北宋中期,梅浦窑烧制的瓷品质量代表了世界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荷花纹、摩羯纹、牡丹纹、花鸟纹,镂空等精巧细密的装饰技法……梅浦窑许墅窑遗址所发现的瓷器,胎体轻薄至密、制作规整。釉色有透明釉、半透明釉和不透明乳浊釉,其佳者釉而紧致,纯净静谧,青翠水亮,与秘色无异,有些质地与色泽甚至超过秘色。而这一抹“翠青色”在中国陶瓷历史上是“独一份”的存在。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常年展陈的那口异常漂亮的宋代青瓷龙纹刻花碗,不少专家认为很可能是临海梅浦窑的产品。

  “临海秘色”,极有可能改写“中国陶瓷史”

  4月20日至4月23日,“一江望尽千峰翠——临海青瓷考察研讨会”在临海召开。以北大考古学院院长秦大树、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等泰斗级专家为代表的全国古陶瓷研究专家35人齐聚临海。

  大家都对宋代以梅浦窑为代表的临海窑业遗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致公认:“中国南方青瓷烧造史,除了绍兴和龙泉两个烧造中心和高峰外,北宋中期以梅浦窑为代表的台州窑业产品质量非常高,可以看成是浙江窑业继越窑后的又一发展中心和高峰!”

  而中国陶瓷研究泰斗冯先铭先生在国家文物局主编出版的文物博物馆教材《中国陶瓷》一书之第二章《宋代江南地区陶瓷概说》第一节开篇就有提到:“北宋初期,吴越钱氏出于烧造贡瓷的特殊需要,促使了浙江越窑的发展提高,由于贡瓷的数量庞大,远远超越了越窑的生产能力,贡瓷由杭州湾地带生产条件较好的一些瓷窑分担……此外,还有台州湾地区的临海……”

  早在1995年在上海举行的越窑秘色瓷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当代陶瓷学术研究泰斗耿宝昌先生根据其所见的各地瓷器标本,就曾提出:“临近黄岩的临海县许墅窑产品尤其典型,过目所及的标本,有刻花镂空工艺的香薰、盒等,均胎质细腻如玉,釉色青绿如翠,堪称秘色瓷上品。”

  2022年5月开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临海梅浦窑遗址进行考古试探发掘时,发现了一批造型各异的精美瓷片,一时间震惊了陶瓷考古界。在此次研讨会上,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罗鹏研究员就此发声:以梅浦窑为代表的临海青瓷的釉色偏青白、装饰纹饰精致,瓷质匣钵工艺在宁波东钱湖窑区未发现。临海窑址的考古调查填补了陶瓷考古史的一个空白。

  北大考古学院院长秦大树教授在综合对比各地瓷器标本与相关史料后,更是得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临海梅浦窑极有可能是龙泉窑的前身!

  “临海秘色”,寻踪“海丝”历史脉络

  中国的国际名称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是中国工艺、中国经济社会鼎盛发展的象征。

  自唐代中后期起,陶瓷器开始成为大规模外销产品;宋元时期,陶瓷海上贸易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等世界性港口相继建立,以中国为主导的陶瓷贸易体系逐步确立。

  而在近期的梅浦窑考古勘探过程中,在窑址前方3到5米深的地层位置,发现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窑口烧制的精美瓷片和疑似码头构件排列整齐的条石。专家推测:临海极有可能是北宋中期海上丝绸之路瓷器的烧造与贸易的集散中心。

  这一推测的背后,更是有扎实的史实支撑。

  台州置州临海之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开始了长足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经济与文化的繁荣、海外丝路带动的瓷器贸易的发展,都促进了瓷器烧制需求的大量增长。而中原士族文人不断迁徙至此,他们风雅精致的生活和他们所带来的器物在影响当地的同时,他们的需求也促进了本地瓷器烧造品质的提升。一些工匠也可能就是直接以贵族带来的瓷器为范本和标准,进行学习仿制,提升技艺与品质。

  梅浦窑许墅窑地处灵江两岸,与临海古城相距仅5公里。灵江潮水,一天两次会经过南北窑址。因此,梅浦窑同时兼具了水陆交通运输及管理监烧的优势。另外,梅浦窑址地处连绵括苍山脚下,泥土质地细腻,黏性好,特别适宜用于陶瓷烧制,且资源十分丰富,而周边山林茂密,又可以解决长期而大量的柴火资源,方方面面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此外,唐代造船业的进步则使得船只实现了远海航行,临海因此也极有可能成为了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地区有很多客商来此进行贸易往来。而在1993年这一点似乎也得到了印证。当时,由美国、英国、日本、印尼、捷克五国九位古陶瓷专家组成的ZA—11009文化艺术团,考察了临海博物馆馆藏的古窑址出土瓷器标本。其中,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何翠媚女士指出:东南亚各国发现的瓷器有部分与临海梅浦窑出土的瓷器属于同一窑系的产品。

  翠色远去,潮声依旧。在历经繁华与落寞后的“临海秘色”如今也正缓缓揭开神秘的面纱。

  当前,我市正在切实加强梅浦窑址的保护和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并将积极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尽可能联合慈溪市、龙泉市,努力争取尽快把以梅浦窑为代表的临海窑址群,搭车纳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推荐项目“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遗产点名单。

  传承千年的中国色彩,每一种都有着它独特的寓意。“秘而不宣,玲珑似水”的东方之色——“天青”,凝结了让人豁达的清澈、微醺的纯粹和沉淀后的淡然。

  明月染春水,薄冰盛绿云。抚去碎瓷上的泥土,无意中就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握手,上面似乎还留有匠人的手温。

  期待!期待不久的将来梅浦窑再现光华,“临海秘色”开口说话,向世人讲述独属于赵宋王朝的风雅。

  (部分图片由市博物馆提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