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学
字号:    [打印]

乡路的变化

作者:丁其金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3年11月10日

  我是一名退休教师,今年65岁,老家在白水洋镇白水洋村。说起家乡路的变化,真是感慨万千。

  我家门前那条路是1956年建造的石子路,是临海到仙居、金华的必经之路,属省道,它一度被称为临仙路,后省道改线,现称白水洋街。

  上世纪80年代,公路管理部门的工作就是用一种土制的工具,把汽车辗压后飞溅和撒落在路边的沙石子往马路中间推。如果下过一场大雨,路面会出现许多水洼,影响车辆通行,工人们便用四面有隔板的手拉车拉来石子铺上。

  这样的路,对我们这些紧邻马路而居的人来说,最烦恼的不是汽车经过时产生的噪声(因为听习惯了),而是扬尘。如果地面干燥,尤其是下半年下雨少,每当汽车经过,特别是挂车通过时,便会扬起满天灰尘,直扑家中。若在马路上行走,这遮天蔽日的灰尘让人躲之不及,便会弄得灰头土脸。记得小时候妈妈在干活时,一听到汽车声,便朝我们兄妹大喊:“快把门关上”,怕我们听不见,又会叫上一声。这么多年过去了,言犹在耳。

  那时大家住的基本上是木结构的老房子,密封性差,阻挡灰尘效果有限,灰尘可谓无缝不入。除了及时关门,我们也想尽办法将灰尘拒之门外。比如把家里洗菜、洗碗后的水往马路上泼,以免灰尘飞扬,但经常因为天气干燥,这一点点水一会儿就被蒸发掉了,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家中灶台、桌面、床铺、柜子等一切裸露的物件,都蒙上一层厚厚的灰。

  妈妈爱清洁,只要有空,就会四处擦拭,没一刻空闲。那年代既没有电视机,也没有手机,连收音机都是稀罕之物。普通百姓获取信息的渠道只有挂在墙上的有线广播。每当听到广播说“有雨”时,大家便会松口气,因为下了雨,就不用关门了,家里也会敞亮许多。

  公路如此,乡间小道、田间小路同样不好。路窄不说,还高低不平。生产队里的社员出工劳作,因缺乏运输工具和畅通的道路,农具、肥料及收获的农作物全靠双肩来回挑,不仅人累,效率也低。那些家住龙泉、黄坦山上的村民,生活更加不便,要想把自产的蔬菜、水果挑到集市上卖,顺便买一些生产、生活用品带回,就要起三更落半夜,非常辛苦。生活在那样的年代,交通不便,物资流通不畅,加上种种限制,老百姓温饱都难,更谈何致富呢?

  改革开放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惠民、富民政策,老百姓迎来了希望的春天。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要想富,先修路”成为全民共识,并付诸行动。我家门前的石子路要拓宽,但要拆掉我家近2米的房子。我父母毫无怨言,说拆就拆,根本没在乎能补偿多少钱。马路拓宽后,我家房子仅6米多长了,一家六口人,房间不够,只好挤着睡,但看到原来七八米宽的石子路,现在变成了平坦洁净的20米宽的水泥马路时,我们个个都特别开心。

  现在农村的发展日新月异。村村通公路,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路好了,人们的出行方便了。农业生产上,不但有了运输工具,还实行了机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大大省了人力、物力。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南闯北做生意、进厂打工,人尽其材。高山蔬菜、水果,源源不断地供应市场,丰富了广大市民的菜篮子。老百姓的收入年年提高,腰包鼓了,开始建新房,进城买商品房。现在,即使房子建在马路边,屋外车水马龙的,屋内也照样窗明几净。越来越多的家庭有了轿车,自驾出游,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也成了平常事,人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社会变化,可谓是沧海桑田,而它带来的红利也让我们这代人过上了幸福生活,让我们由衷地感恩党的好领导,好政策。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