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风雨飘摇之际的勇气与担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千百年来有志之士在盛世之时的所行所愿。这些独属于华夏民族的思想文化,根植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共同汇聚成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灵魂。
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思想文化从一个群体的历史、文明及风俗中积累抽象而来,是民族认同感的来源。它帮助人民在国家危亡之际拧成一股绳,指导人民在国家初建之际以何种面貌向世界发声,又如何在国家快速发展之际,立足实际,做出长远有利的正确规划。
救国于危,思想文化民族团结的“船底锚”。“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华夏历史,源远流长,古往今来曾几度陷入危亡,但都最终存活下来,没有泯灭于历史的滚滚车轮之中。南宋只余半壁江山时,岳飞年少出征,激昂写下“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晚清之后列强侵袭、军阀混乱,民不聊生之际,周恩来总理写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无数革命党人用鲜血兑现“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宣言。新中国成立以后,朝鲜战争,新冠疫情,英雄的中国人民从未退缩,雷火神山医院短短叔十天拔地而起,百万千万人口的城市一夜静止,每位中国人都参与其中。正是我们独特的思想文化,把所有中国人汇聚在一起、牢牢拧成一服绳,给我们无限战胜困难的勇气。
扬国之名,思想文化是国家交流的“跨河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对事物保持自身独立见解的同时,与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立足点,也是习总书记提出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发点之一。数千年过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思想至今仍指导、影响着我们的发展,这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无法比拟的优势——民族文化的延续性。以几千年来积累的历史作为对比学习,极大地降低了决策失误的可能性。思想文化春风化雨地影响国家决策,民族形象。
反刍过往谓之思,凝练经验谓之想,中华民族以自身流淌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为文明,指引发展,共克时艰,成为民族团结的船底锚、国家强盛的助推器、国家交流的跨海桥、国家,民族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