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肠粘膜表面突出的息肉状病变,通俗来说,就是在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这种病变在人体整个消化道都可能发生,但以直肠和结肠息肉最为常见,小肠息肉则较为少见。在病理性质未确定之前,都被称为结肠息肉。
从病理学分类,息肉可以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肿瘤性息肉与结肠癌关系密切,大约80%至95%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因此,一旦发现肿瘤性息肉,通常需要切除,以防止进一步恶化。
结肠息肉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国内外研究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年龄、饮食及生活习惯:结肠息肉的发病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长期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的人群,结肠息肉发病率较高。而多吃蔬菜和富含维生素C的人群,发病率较低。
胆汁代谢紊乱:胆汁代谢异常可能与结肠息肉的发生有关。
遗传因素:约10%至27%的结直肠癌患者有癌症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肠道炎性刺激:结肠粘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是炎性息肉的主要原因。
基因异常:某些基因异常可能与结肠息肉的发生有关。
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是结肠息肉发生的原因之一。
缺乏运动: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腺瘤的发生率较高。
其他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
医学专家们常把结直肠癌的发生归结于“三高两少”因素:高蛋白、高热量、高脂肪食物;运动少、膳食纤维少。因此,预防肠息肉首先要从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开始,同时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减轻体重,对有家族史者进行早期筛查,并定期进行肠镜检查。肠镜检查是阻断息肉向结肠癌转化的有效手段。我国指南建议50岁无症状时进行首次肠镜检查,但一线医生建议从40岁开始检查,至少做一次肠镜可以安全5至10年。有家族病史的人应提前进行检查。总之,为预防结肠癌的发生,提倡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