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当这扇窗户的“镜头”——晶状体变得浑浊时,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模糊。这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就是白内障。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高达80%,已成为致盲的首要原因。那么,这个影响视力的“隐形杀手”究竟是怎么回事?本篇带大家去了解白内障。
什么是晶状体?
如果把眼睛比作一台照相机,晶状体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镜头。它位于瞳孔后方,呈橄榄形,直径约9毫米至10毫米,厚度4毫米至5毫米,通过悬韧带固定在眼球内。这个透明的“镜头”负责将光线精准聚焦在视网膜上,让我们能看清五彩斑斓的世界。
哪些人容易得白内障?
白内障并非老年人的“专利”,但年龄确实是重要因素。50岁以上人群中约半数患有不同程度的白内障,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此外,以下人群也需格外注意。
有眼内疾病:主要为眼内炎症,高度近视。
有全身疾病:主要为糖尿病,低钙。
长期使用药物:主要为激素,缩瞳药。
有害光线照射:包括紫外线、红外线、微波辐射。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也可能患病。先天性白内障多与遗传、孕期感染(如风疹病毒)、早产等因素有关。家长若发现孩子瞳孔发白、畏光或出现斜视,应及时就医。
白内障的治疗方法
全世界还没有确切治好白内障的药物,手术是唯一有效治疗方法。
据了解,目前白内障手术已进入“屈光手术时代”,不仅解决混浊问题,还能同时矫正近视、散光等问题。特别当下主流的“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创伤小(切口仅2毫米至3毫米)、时间短(约10分钟)、恢复快(次日即可用眼)等优势。90%以上的患者术后视力可显著改善。
特殊人群也能安全手术
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只要病情控制稳定,同样可以接受手术。心脏支架术后患者无需停用抗凝药,脑梗患者需病情稳定半年以上。术前医生会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手术安全。
术后保养须知
少数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后发障”,这是由于保留的晶状体后囊膜发生混浊所致。不过无需担心,通过门诊激光治疗5分钟即可解决。专家建议,术后要避免揉眼、剧烈运动,定期复查,一般3个月后即可完全恢复。
白内障虽常见但不可怕,只要及时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能重获清晰视力。如果出现视力持续下降,建议大家尽早就诊,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