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术后是选择“静养”还是“科学锻炼”?许多患者因认知误区错失康复良机。其实,术后早期科学干预能显著降低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风险,缩短30%至50%的康复周期。本文依据《中国骨折术后康复指南》及最新临床研究,系统讲解骨折术后早期康复的核心要点。
早期康复的重要性
预防并发症:研究显示,卧床3周肌力下降超50%,而早期活动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60%以上。
促进骨折愈合:适度活动可加速血液循环,促进血肿吸收和骨痂形成,缩短愈合周期。
恢复功能基础:早期训练能维持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神经控制能力,为后续功能恢复奠定基础。
早期康复的黄金时机
术后1至2周内为早期康复关键期,需根据骨折类型、固定方式(如石膏、内固定)及患者耐受度制定计划。
术后24小时至48小时: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患肢肌肉等长收缩(如绷紧-放松肌肉)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如手指、脚趾屈伸)。
术后3天至7天:逐步增加训练频率,配合物理治疗(如冷敷消肿、低频电刺激预防肌萎缩)。
早期康复的核心措施
1.肌肉功能训练
等长收缩:如股四头肌静力收缩(绷紧大腿前侧肌肉保持5秒),每日3组,每组10次至15次。
等张收缩: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如踝泵运动),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2.关节活动度训练
被动活动:借助CPM机(持续被动运动仪)进行关节缓慢屈伸,从30°开始逐步增加角度,每日1小时至2小时。
主动活动:如肩关节钟摆运动、腕关节旋转,避免暴力牵拉。
3.全身功能维护
呼吸训练:长期卧床者需练习深呼吸、有效咳嗽,预防坠积性肺炎。
健侧肢体锻炼:健肢主动运动(如抬腿、握力训练),维持全身肌力平衡。
4.物理治疗辅助
冷热交替疗法:早期冷敷减轻肿胀,后期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电刺激疗法:如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缓解疼痛并增强肌肉活性。
注意事项与禁忌
1.避免过早负重:下肢骨折患者需严格遵循“部分负重→完全负重”的阶梯式恢复,早期扶拐行走时患肢避免触地。
2.疼痛管理:训练中出现轻度疼痛属正常,但若疼痛持续加剧或肿胀明显,需暂停活动并就医。
3.禁忌动作:骨折邻近关节的剧烈旋转或过度屈伸(如髋关节置换术后避免屈髋>90°)。此外,内固定不稳定者禁止抗阻训练。
“早期康复不是盲目冒进。”市二医院医生建议,患者骨折术后早期康复需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医患配合”原则。应在康复科医生指导下,结合物理治疗与科学锻炼,最大限度恢复功能,重返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