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合上《大宋台州城》,思绪不似读其他史书那般沉重,反倒生出一种清新之感。作者略去细枝末节,将遥远的历史故事、鲜活的历史人物和独特的历史文物,编织成一条条清晰的脉络,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怀着这样的期待,许多人如我一般捧起史书,却常被生涩的文字和艰深的内容劝退。那些一时冲动购置的古籍,最终也像它们记载的历史一样,尘封在书柜的角落。
而《大宋台州城》却不同。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酣畅淋漓的文字,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去。历史爱好者对宋代临海古城辉煌过往的探寻欲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走进“读城记”,感受在城市化进程中奇迹般保存下来的临海城墙——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年轮。读到陆游笔下“临海铜灯喜夜长”时,我不禁心驰神往。商业化浪潮下的临海,坊市如棋盘般纵横交错,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连州衙都出租给商户经营。那时的台州人走亲访友,短途可携梅童鱼、望潮等海鲜,或是多汁的杨梅、仙居水晶葡萄;远行则首选章安干姜、黄岩乳柑,天台山、括苍山的地道药材,以及丝织品、玉版纸等馈赠佳品。
当时社会崇尚文化,推崇读书,科举盛行。政府出资兴办公学,就连湖光山色也成了文人雅士交流学术、吟诗作对的场所。若漫步在被俞樾誉为“小西湖”的东湖园林,不仅能赏美景,还能邂逅吕颐浩等风流人物。留学生如今已不稀奇,但千年前的天台山,就有日本留学僧远渡而来求学,连成寻这样德高望重的大云寺主都不惜偷渡来此。这般浓厚的学习氛围令人神往。作为女子,即便不能端坐于上蔡书院的学堂,能旁听王柏等大儒讲学,也是美事一桩。
若有仁爱之心,又通医术,不妨到居养院和安济坊走走,或许能为无家可归者和贫病交加之人尽绵薄之力。
读史之际,一座金鳌山见证了南宋王朝的倾覆。宋高宗被金兵追击时曾驻跸于此;146年后,文天祥也逃至此地,身心俱疲,写下“雨恶风狞夜色浓,潮头如屋打孤蓬。漂零行路丹心苦,梦里一声何处鸿”的悲凉诗句。一块金书铁券,随钱氏家族在台州扎根,700多年间颠沛流离,终得善终。这些时代故事,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
朱熹弹劾唐仲友的往事,在《大宋台州城》清新的笔调下,竟让我生出“看八卦”的心态。有时以轻松视角品读严肃史料,未尝不是新体验。朱熹与唐仲友都是往来临海的名宦大儒,正如书中所言“孰是孰非,本无定论”,恰合我意。
往来临海的风流人物,又何止这两位?欲知详情,还需亲自翻阅《大宋台州城》。
常觉得一本书的灵魂在于作者,《大宋台州城》亦不例外。作者吴世渊身兼文化记者、副刊编辑和作家数职,其文字古韵悠长,在尊重史实的同时,又比学术刊物多了几分市井烟火气。
捧读此书,你会真切地感受到:千年前的宋朝,临海的风流人物与历史典故正从时光深处款款走来,清晰而明朗;从高阁之上的古籍中走出,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
若近期有台州临海之行,不妨带上一本《大宋台州城》,在古今交织的临海城中自在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