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新闻 >> 临海新闻
字号:    [打印]

临海,为何让青年人才爱得那么干脆?

作者:金晓欣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5年07月25日

  当前的临海,未来已来,好风正劲。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辐射布局的鹿芯园等5个产业平台,好比“五朵金花”,即将绽放古城大地,制造强市正踩着“攀高向新”的鼓点一路高歌;华海制药科技产业园、临海新能源汽车科创产业园等一批科创强基重大项目落地有声,“创新临海”的标识日趋鲜明;临海跃升至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百强榜单全国第4、浙江第1,以“顶流”之姿成为县域文旅标杆。

  亮眼成绩离不开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在全球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临海又是如何聚焦产业链,加速人才高地建设,丝滑实现引才、留才、用才的“一键三连”?

  “产业+人才”双轮驱动

  这里有“心动的offer”

  5月底,位于古城街道的台州首个芯片主题产业园“鹿芯园”正式开园,首批入驻的至晟微电子、数云创想、迦美信芯等5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聚集各类人才120余名,包括国家级人才1人、省级人才9人、硕博41人。

  这是临海构建“人才链+产业链”协同发展生态、为平台提能升级和产业攀高向新注入新动能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临海深入实施“343”产业集群培育工程,聚焦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剂赛道,深化“基金+投资+招商+产业”四位一体招引机制,组建100亿元产业母基金,高标准打造江南医谷、浙东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十大产业平台,并实施招商招才同步,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以来,临海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6个、总投资120亿元,其中7个人才项目极具发展前瞻性。

  抢滩战新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的举动,也释放出人才招引的强烈信号。临海聚焦产业集群,实施“产业链人才引聚”行动,深入推进海外人才“访学访工访窗口”专项行动,健全“三访三单”机制,让高层次人才走进临海、集聚临海,截至目前,累计引育省级及以上人才44人,其中国家级人才20人。深化产业、文化、乡村融合招才模式,创新开展“人才归乡日”“百校引才”“人才夜市”等招才活动,向广大青年人才递出offer,去年以来,新引进博士人才91人,招引青年大学生1.7万余人,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台州前列。

  如今,“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性循环也在古城大地加速形成。聚焦眼镜产业链人才链,举办中国眼镜产业“大国工匠·互聘共享”促共富、全国首个眼镜产业人才创业创新大赛、专场人才招聘会等活动,吸引集聚产业博士(含柔性)18人,聘任大国工匠2名、行业专家教授4名。积极探索眼镜产业“共享人才”机制,目前已有28名共享人才,帮助企业解决专业技术、质量管理、风险防控等难题60余个,降本900余万元,其中,研发攻克了高山护目镜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临海眼镜登顶“珠峰”,再创行业传奇。

  “科技+人才”双链融合

  这里是“梦想的摇篮”

  翻看临海近期的科创成果:航天环保工程技术研究院正式入驻临海后,深度参与的航天废盐综合处理技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将为临海医化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持;台州湾绿色能源气体岛项目成功落地,为临海打造氢能产业平台构筑起创新驱动的核心引擎。

  可以看到,在“科创内卷”的当下,临海走出了自己的突围之路。临海始终坚定实施“科创首位”战略,通过平台建设、人才驱动、主体培育的三维联动,构建起科技与人才的“双链协同”生态。同步加快集聚灵江科创走廊、佩弦湖科技城创新资源,重点构建氢能研究院、航天环保工程技术研究院、省创新生物药和高端复杂制剂技术创新中心“两院一中心”格局,推动科创平台提能升级,为高层次人才引育、项目引进孵化提供平台支撑。

  为了建强科创平台矩阵,临海正致力于搭建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新材料创新验证中心、台州湾氢能研究院等科创平台,推动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助力人才价值与科创价值实现“双重兑现”。同时,不断强化主体培育,打造创新“生力军”。目前,临海共引进“500精英”人才创业企业35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186家,省级研发机构123家。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打破企业与高校院所的人才资源壁垒,推进教科人一体化发展。为此,临海在人才引育上全面发力,开展校院企人才“互聘共享”135行动,着力构建“10所高校院所+30家企业+50名人才”人才互聘共享网络,探索走出人才资源跨域流动共享的临海路径。截至目前,匹配流动共享人才52名,其中13名纳入省级“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系统管理。如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钟教授担任海宏液压“科技副总”期间,为企业在液压阀响应慢、精度低、数智化程度弱等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对未来科研规划进行指导,目前正协同企业研发省级“领雁”项目。又如华海药业与台州学院签署“产学研用融合”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启用产教融合学院等4大人才平台,深入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化以及人才互聘共享联合培养等合作。

  为了营造最优人才发展生态,临海设立了人才科创基金2亿元,为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高科技孵化项目提供资金护航。开展“企业认定、政府认账”试点工作,放权由企业自主开展人才认定,激发人才创业创新活力,目前,全市首批授权自主认定企业已有20家,完成人才自主认定49人。建立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为人才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为来临创业创新的高层次人才提供购房、安家、生活等待遇保障。今年,湖滨壹号140套人才公寓、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紫荆公寓60套人才公寓将交付使用,届时可极大地改善在临就业创业人才的生活品质。

  “文旅+人才”双向奔赴

  这里有“理想的生活”

  文旅,无疑是临海手中的一张“制胜王牌”,现已构建了“台州府城—溪望谷—熊出没小镇”的“三景联动”文旅版图。去年以来,临海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接待游客超3500万人次,以“中国第五大古城”的姿态,实现“出圈”又“出彩”;江南·溪望谷已成为文旅发展带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范本,累计吸引游客超过120万人次,创造了近亿元经济效益,前不久“夜溪望”启幕,点燃了乡村“夜经济”,也拓宽了青年创业的空间。

  当临海全面打响“千年台州府江南大宋城”文旅品牌,逐步拉开“5A引领、5星闪耀”文旅格局时,“人才留量”显得格外重要。为此,临海着力引育“塔尖+塔基”文旅人才,不仅从法国引进高层次人才舒博士,聘任其为市文旅产业首席运营官,还创新推出“府城优才”认定机制,重新定义“何为人才”。聚焦文旅活动、品牌民宿、非遗技艺、特色餐饮等领域行业带头人,认定首批16名民间乡土文旅人才为“府城优才”,让有真本事的乡土能人、巧匠从幕后走到台前。如“古建大师”黄大树开起“古建技艺学堂”,“草编大姐”郑仙红成立“岭根草编共富工坊”,以“一人”所长带动“百业”兴旺。接下来,还将从乡创青年人才中认定一批“府城优才”。

  产业有发展前景,人才就有创业愿景。面对全域文旅的兴起,青年入乡已成常态,临海开展党建引领青年入乡行动,为青年入乡搭建“引育留用”全链条服务。出台“临海青年入乡政策15条”,成立台州府城青年创业者联盟与全省首个青年文旅创业基金,设立青年人才驿站,助力青年人才创业圆梦,今年已引育青年入乡项目51个。成立台州首个青创学院,邀请9位专家学者为导师,打造“引才、赋能、孵化、共享”全链条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培养体系。实施青年主理人计划,以“考察+对话+共创”形式,先后举办了两场主理人大会,集聚了140余位青年主理人,对接80余个青创项目,达成近30个合作意向,溪岸咖啡、野菜艺术家、嘻戏谷文创商店等新业态迅速落地,这也让乡村与青年人才在理想与生活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

  放眼未来,临海依然值得青年人才期待,计划建设青年入乡实践站点14个,在江南·溪望谷成立“青0社区”,打造吸引青年入乡的业态集聚区。台州府城大视听产业园区将AI技术、内容、生态进行融合,计划招引100家短剧、影视及后期企业入驻,为青年创业就业提供更多可能性。

  城因人而兴,人因城而幸。放眼望去,产业迭代加足了向前的马力,科技创新点燃了新的经济引擎,文旅兴旺夯实了幸福生活的基础。临海为青年人才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青年人才聚光成炬同样照亮了城市的未来。在产城人深度融合的道路上,临海通过政策、空间、服务、生态等多维度放出的“组合buff”,都在表明一个态度:创业有托底、生活有前景、归属有温度。有梦,你就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50 | 浙ICP备06040867号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