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学
字号:    [打印]

踢毽子

作者:徐成龙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0年01月23日

  没想到,我竟然踢了一回毽子。

  那一次,学校工会组织踢毽子比赛,工会小组以抢红包多寡的方式确定参加人员。我的运气不赖,抢到了第二多的红包,自然要参加踢毽子比赛。我一个大老爷们,岁月不饶人,踢毽子简直是赶鸭子上架。但规则摆在那里,要想逃避也逃避不了,无奈之下,只好参加了。

  选手排成一列,哨子一响,比赛开始了。这是我第一次踢毽子,毫无经验,紧张得不得了,硬手硬脚,动作笨拙而滑稽,不是接不住毽子,就是把毽子踢飞了。可想而知,结局惨不忍睹,一分钟下来,踢不了几个毽子,却眼冒金星,腰酸背痛,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出尽了洋相。

  女同事可不一样,腿脚利索,身轻如燕,面色红润,双眼放光,协调性好,双脚左右跳动,毽子上下翻飞,眼睛随着毽子灵活地转动,时而转向东,时而转向西,魅力十足,看上去挺美的,如一首诗,似一幅画。

  说起来,踢毽子既是一种文化,又是我国民间的一项娱乐活动,被人们誉为“生命的蝴蝶”。据历史文献记载,踢毽子形成于我国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宋人所作《事物记源》已有对踢毽子的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抢、耸膝、突肚、佛顶珠等各色。”明代散文家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写道:“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

  踢毽子简便轻巧,老少咸宜。虽然被视为“雕虫小技”,但它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千年不衰,流传至今。

  毽子,作为民间传统玩具,超市、小摊都有出售。普通毽子几块钱一只,很便宜。就是质量上乘的雕翎毛毽,也只有十几元一只。当然也有不少人自己做,就地取材,因陋就简,红红绿绿,也很像样。

  踢毽子场地不需要讲究,可大可小,室内、室外均可,只要平坦就行。在民间,许多人把踢毽子作为一种技艺,庙会、集市、街巷的空地上,多人欢聚一起,互相对踢,或各自施展看家本领,自娱自乐。

  踢毽子有很多种玩法,主要运用下肢来完成各种动作,玩得比较多的就是“传毽”和“对角踢”,方式有“盘、拐、绷、蹬”。用脚内侧踢为“盘踢”,用脚外侧踢为“拐踢”,用脚面踢为“绷踢”,用脚掌踢为“蹬踢”。踢毽时,技术到位,动作准确,毽子才能随心着意,运用踢、顶、弹、拐、蹬、跃等许多技巧来表现姿态美感。

  踢毽子不是天生就会的,需要一番勤学苦练。先练习用一只脚踢,用脚的内侧踢毽子。开始只能踢一两下,毽子就会落到地上。随着练习时间的增加,熟能生巧,连续十几下毽子也不会落地。能耐大的女孩子,变换着各种花样,不光用脚的内侧踢、外侧踢,还用两只脚交替踢,甚至跳起来前后踢,轻盈的身体如同鹞子翻身,两根长辫子上下舞动,手臂有节奏地摆动,简直像跳舞一样,美轮美奂,看得人眼花缭乱!清代《北京竹枝词》云:青泉万迭雉朝飞,闲蹴鸾靴趁短衣。忘却玉弓相笑倦,攒花日夕未曾归。就是踢毽子形象生动的写照。

  早些年,踢毽子是农村女孩常玩的一种游戏,几乎人人都有一只毽子,是自己制作的,多用鸡毛做毽身,橡胶瓶盖做底座,看上去小巧玲珑,踢起来弹性也好。一旦有人家杀鸡,孩子们就眼巴巴地站在旁边,等大人杀完鸡之后去捡鸡毛。捡鸡毛也是有学问的,要挑选公鸡屁股的羽毛,因为这里的羽毛坚硬且漂亮,做出来的毽子又长又挺刮,非常神气。

  那时候,尽管生活很贫困,但是孩子们非常快乐,学习很轻松,下课铃一响,就在校园里踢毽子,花样可多了!孩子们一边踢着毽子,一边唱着轻快的儿歌:“小鸡毛,真美丽,做个毽儿大家踢。左脚拐,右脚踢,踢个花样比一比。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好像小燕子飞呀飞。”小脚一抬,毽子上天,一上一下,手脚灵活,目光流盼,近似一种舞蹈,说有多美妙就有多美妙。

  尤其到了春节,天气冷,女孩子穿上花花绿绿的新衣服,呼朋引伴,高高兴兴地相约一起,随意找个地方,踢着毽子比试着谁的本领高,甚至大人也兴致勃勃地参与进来。大家围在一起,齐心协力,你一脚,我一脚,飞舞的毽子牵动着所有人的目光。其间,有说有笑,有喊有叫,呐喊声一片,气氛融洽、热烈,节日的喜庆就出来了。有时候还没有玩过瘾,家也不回了,照踢不误,激情飞扬,直到天擦黑,母亲的呼叫声传来,才依依不舍地结束。

  踢毽子不仅愉悦心情,还能强身健体。踢毽子要求人的思想高度集中,做到心到、眼到、脚到,全身协调,转身移步,起跳腾挪,里盘外拐,反应敏捷,瞬间完成踢的动作,对于调节高级神经活动、化解心理压力十分有益。现代医学认为,踢毽子可以增强血液循环,有活血御寒、促进新陈代谢的功效。不论男女老幼,经常踢毽子能增强腿、腰、颈、膝、胯、踝等很多肌体和关节的灵活性及柔韧性,还能提高心、肺等内脏器官的功能。

  社会在发展,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虽然踢毽子好处多多,现在却很少见到了,成了人们美好的回忆。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