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临海专题 >> 灵江评论 >> 调研文章
字号:    [打印]

探索新形势下 东塍文旅融合发展的途径

作者:朱秀新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0年03月03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产业是关键。东塍,作为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大镇,凭借着自身交通便捷的地理优势,依靠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和生态环境,依托高强度政策扶持,大力实施产业振兴,统筹抓好设施建设、环境改善、文化传承、社会治理,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纵深推进“美丽村庄”创建,着力打造岭根、白箬特色旅游景点,在全市树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等乡村旅游品牌。然而,近年来,随着投资放缓、乡村旅游日益激烈,东塍的旅游业发展进入了难以突破的瓶颈期,乡村文化旅游对带动富民增收效果还未显现。现就如何深化东塍镇文旅融合发展,提出一些思考和意见。

  一、东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以历史为底蕴,以文化为纽带。东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20世纪50年代考古发现东山陈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生活。境内有云岩寺、白莲寺、能仁寺、广福寺、龙华寺等历代宗教活动场所遗迹,最早距今已有1500多年,为台州的佛宗道源之一。东塍历史上人才辈出,自宋代以来涌现出胡太初等数十位进士,明代理学家金贲亨“一门四进士”享誉台州。岭根村清代141岁长寿老人王世芳乾隆赐匾“黉席耆颐”,96岁官遂昌训导。民国期间,东塍更是人才辈出,先后出现国民党将级军官17人,仅“将军村”岭根就有7位民国将军。近年来,我镇又不断挖掘镇内慈孝文化,为东塍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亮点。

  (二)以山水为基础,以特色农产品为效应。东塍境内山水风光优美,东溪单、白箬、能仁、岭根等村绿色、生态、古朴,呈岐与坦头荣获国家级传统村落,水岙、洪桥、康西村岭头胡荣获省级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开发前景广阔。东塍农业产业发展迅速,这十多年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产业特色鲜明,品牌效应逐步显现。东塍的水果、稻米、番薯粉丝、茶叶等在市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拥有福禄豆面、金坑白枇杷、桐坑绿壳、白岩香茗等农业知名品牌。

  (三)以投资为保障,以适度开发为导向。为加快文化旅游的开发进度,尤其针对岭根村,从2013年开始,便提出将岭根村创建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目标,我镇紧盯创建目标,成立组建“岭根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指挥部”。邀请清华创建团队全程参与指导,并积极发动镇村两级干部响应创建要求,发挥自身优势,依靠村民群众,从政策研究、项目安排、政策处理、工程推进、文化挖掘等方面开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岭根村相继获得了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AA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去年以来,我们又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以全域旅游为目标,持续推进镇区、东鲁文化点位布局,整合抗战文化、长寿文化、慈孝文化等资源,加快创建5个A级和5个AA级旅游景区,沿村串联成链,打造临海新兴养生旅游带。

  二、东塍乡村旅游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用地指标紧张。近年来,旅游用地落地一直是个大问题。我镇乡村旅游项目的用地同样遇到了落地难的问题。按照正常流程,用地要走“招拍挂”,且以每亩几十万元的拆旧复垦费为标准,动辄几千万元。这样成本高、耗时长的用地指标审批程序,严重影响项目的进度。同时,由于许多重大项目同时上马,杭绍台铁路、余温公路等,在优先满足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建设和城镇建设之后,旅游景区项目通常被忽略,建设用地指标非常紧张。

  (二)发展资金不足,运行模式单一。以岭根村为例,旅游开发运营主要依靠“政府主导”运作模式。作为基层政府,投资和开发能力有限。只能在点上进行打造,带动全域旅游发展的能力不足,可持续发展难以维持。而东塍另一个景点——白箬村,则是依靠“村级+乡贤”的运作模式,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资金来自社会民营资本的投入,但目前白箬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来看仅仅停留在“吃”与“行”上,其他均处于空白阶段,整体的消费水平不高,投入与回报未能形成良性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旅游业长远发展,也极易导致村级负债。

  (三)专业人员缺乏、村级战斗力有待提升。文旅融合关键在人,特别是需要旅游、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东塍虽然位于沿海地区,但人员外流现象严重,本地区的相关旅游专业人才和营销管理人才数量和人才结构都不能满足需求,缺乏高学历的市场营销人才、管理型人才及复合型人才。同时,由于村内干部学历不高,知识水平有限,对村级旅游运作也是无从下手,文旅融合发展的内生力不足。

  (四)品牌知名度欠佳。从多年的投入与建设成果来看,东塍旅游发展路径已初具规模,但仍缺少广泛的顾客群体以及相应的旅游品牌认知度。在线上品牌宣传方面,虽然我们多次在微信、电视、广播中加大对东塍的推荐和介绍,但仍然进入不了大型的旅游宣传平台,例如马蜂窝、去哪儿网,难以让更多的受众了解到东塍景点的特色;在线下宣传方面,主要依靠游客带游客的方式来到东塍游玩,但由于各项基础设施未得到完善,往往游客一日游完后,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无法实现口耳相传。

  三、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探索点状供地的可行性。在主体项目周边用地保持原貌的情况下,采取分散化块、串点成线的供地方式,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的精细化、精准化、集约化程度。主要的方式是将项目用地分为永久性建设用地和生态保留用地,其中永久性建设用地建多少供多少,剩余部分可以只征不转,以租赁、划拨、托管等方式供项目业主使用。这样既减少征地开支,又可以保持土地原貌,大大节约了用地指标。

  (二)积极筹集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配套是吸引游客的重要保障。但基础设施的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发展资金筹集方式和途径,引入市场机制,改变由政府大包大揽的行为。确立“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收益”的原则,进一步创新投资体制机制,构建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框架,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小镇的建设中来。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花大力气抓好招商引资,通过引入第三方来我镇开发建设运行,缓解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

  (三)深挖乡村文化资源,增加乡村文旅融合厚度。文化是乡村文旅融合的灵魂,因此要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做好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工作,充分挖掘本镇乡村民国文化、抗战文化、慈孝文化等要素。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形地貌、水域景观、历史遗址、传统饮食、传统服饰、民俗节庆、名人轶事、文化记忆等都可以作为乡村文化挖掘的对象,要将这些元素中的文化成分进行串联,形成富有乡村特色的乡村文化体系。同时充分利用乡村文化礼堂、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集中展示乡村优秀文化成果,通过培养乡村文化讲解员、开展民俗表演和乡村文事体验等形式提升乡村文化可视度。

  (四)注重人才培养,加大对乡贤的回流引进。乡村振兴归根是人的振兴,人聚方能兴村。长期以来,懂乡村、爱乡村的高水平乡村人才缺乏是我们老大难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出台税收、贷款、技术等方面的政策政策,加大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尤其是告老还乡的乡贤、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城市人到乡村从事旅游、养老产业的经营者及海外华侨同胞。他们的回归将带来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的回流,带动当地的就业,打造一只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团队。

  (五)创新文旅营销方式,扩展乡村文旅融合影响力。营销是推广乡村文旅融合成果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结合乡村实际,选择适当的营销组合路径,结合自媒体、短视频等途径,打响乡村文旅融合品牌。借助会议接待、研学接待、综艺录制等方式,提升乡村知名度。同时,借助上级乡村旅游信息,以台州市为单位建立集信息发布、住宿、预订、项目预约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宣传平台,改善乡村信息破碎化、乡村与游客信息不对称的现状。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