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历史风情
字号:    [打印]

文言文之重现江湖

作者:禾 睦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0年03月06日

  今天一大早,我的一位朋友发来了一连串的微信文字,忧患之情溢于言表。看得出,尽管他身处江湖之远,但赤子之心依然炽热。其文大意如下:

  一个中学的校庆公告,几百字有81个注释,其中还有不少生僻字,这是叫人看注释还是看正文?

  如此生僻难懂的文言文,有人担心校长会不会读错几个字,我却担忧100年前的新文化运动精神正在消失,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被人为逆转。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人类交流思想与情感的工具,古汉语的产生有其时代和社会的缘由。正是口语的发展,主导着文字的变革。尤其到了近代,白话取代文言成了时代洪流。交流思想,开放民智,都要求文字的大众化。那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打破坚冰,推动改革,功不可没。该校前身曾经是某省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很多作家和左翼作家,如鲁迅等在此求学教书。没想到百年后,还有这样的以大众看不懂、官员易读错的文字为美,招摇过市。难道该校的历史文化内涵必须靠这类文字才能体现?这种巧合,有点令人啼笑皆非。

  这位朋友的忧心忡忡以至于义愤填膺,我真的很理解。21世纪的新时代,佶屈聱牙的文言文居然堂而皇之在江湖重现,的确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届时,官员们的诵读是否要加上密密麻麻的汉语拼音?或者,干脆就由起草者代读。因此,这则公告之文体实在让人匪夷所思、难以鼓掌。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民主、反对独裁,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同时,也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当然,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新文化运动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中西文化。尤其错误的是以形式主义对待中国文化遗产,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新文化运动百年祭刚过没几年,社会上文言文的说写似乎就有卷土重来、再次流行之势。君不见,教师用文言文给学生写评语,高考作文用文言文答卷,重点高校、中学的校庆公告通篇用文言文附加十几、近百处注释。这是炫才,还是倡导?是可喜,还是可忧?是与时俱进、弘扬优秀传统,还是旧章犹循、复古倒退?

  语言是有生命周期的。它首先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最重要的是让人能够看懂明白。文体也随着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在改革创新,以适应时代的进步。楚辞、汉赋、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清戏剧,总的发展趋势是格律越来越宽,语言越来越接近草根百姓,那些来自生活的、鲜活生动的白话语言一直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故事,应该值得为文者深思和学习。学习文言文要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脱离当下语言环境的学习,往往事倍功半。当然,了解、研究是必须的,推广、普及,则既不符合现实,也易弄巧成拙、倒行逆施的。今天,毕竟是新时代了,文言文有优点但没有优势,就像八股文,终究要被时代淘汰。而用纯文言写作的文章究竟几人能看,几人去看?让人费九牛二虎之力也很难看懂的文字,难道还有生命力和重要作用吗?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可以在教室里解惑、学术会上研讨、私宅小院内尽兴、朋友聚会时亮相、个人书斋里欣赏,那是一种身份责任、兴趣爱好,亦可以作为一种文字游戏,添些生活小情趣。所以,现代社会的文言文,一般也不登百姓大堂,更不会闯入公堂、广场。作为堂堂的一校公文,那就是广而告之、给大众看的,传播范围不是少数人,而且还要留存以传代。这个目的作用不搞清楚、不做区分的话,岂不是把婴儿和洗澡水又混淆在一起了。即使行文者呕心沥血,也将事与愿违。

  当然,文章中恰如其分地引用典故诗词,偶而几处的添加之乎者也,则是生动形象、有滋有味的锦上添花。反之,连篇累牍的文言,半文半白的叙事,一心一意在故纸堆里打筋斗翻出的文章,却是不值得敬佩和仿效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文言文流行之风不可长。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