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学
字号:    [打印]

青团里春气息

作者:王凤仙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0年04月02日

      去年清明节前两天,金华培训结束,返回路途中,闺蜜娟在微信上留言:“今晚到好友小青家吃青团。”

  一听到青团,我的喉咙里就发出咕咕声,脑海里浮现了小时候母亲掀开锅盖时,那刚烧熟了的青团,油绿油绿的,泛着一层油光,如一块圆润的玉,一股淡淡的青草香袅袅上升的场面,还依稀历历在目。恨不得,插翅飞到朋友家,尝尝聚集着春天气息的美食——青团。

  每当清明时节,我的家乡家家户户都要包青团。青团,少不了一种野菜叫“青”, 有叫艾青,有叫绵青,还有叫花青,家乡人叫粉青,它还有一个让人一听就害怕的学名叫鼠曲草。据说粉青是比较少的,有人也就用另一种叫马头兰的野草来代替青。据母亲说粉青做起来的青团比马头兰做起来的青团好吃,这青团的青是否带有春天气息?青团的团是含有团结、团圆,合起来就成了散发春天气息的“团结,圆满”了。你说这样的寓意是否有点意思?这青团不同的地方,叫法也不同。青团在我们家乡称为“青餣”, “青餣”是一个很诗意的名字,是清明时节特有的小吃美食。苏州叫青团子,温州叫清明饼儿,金华叫清明果儿,在安徽、江西等地又叫“青馃”。 据有人说:青馃的用料与青团相似,只是大都呈三角形,所以又叫三折(角)馃。也有荷包蛋形状的,称为“荷叶馃”。还有月饼状的,是用印模做成的,上面印有漂亮的花纹或吉祥字样。有一次我们出去旅游,在一条古街上就有用木头做的各种做青团的模板。还有的地区曰“粿”,比如潮汕和福州的清明团子分别叫“朴籽粿和菠菠粿”。

  清明为什么要吃青团?传说很多。这种风俗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朝。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还说:“是日,取鼠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拌’,以厌时气。”有人认为,这“龙舌拌”其工序和用料与后来的青团相似,也许是青团的前身。

  明代朗瑛《七修类稿》:“古人寒食,采桐杨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后变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清楚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在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对青团的制作也有记载:“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这些传说只是听来的,没有去考究。

  5点左右,到了杜桥,我就直奔同学小青家。他们已经烧熟了一笼青餣。刚进门,小娟同学就递过来一个绿油油的青餣。我接过来,咬了一口,一阵青草香扑鼻而来,糯米的糯韧绵软和丰富细脆的馅,缓缓滑下肚子,我连连说:“好吃,好吃!”小青同学听到我说好吃,笑眯眯看着我,一种满足感写在她的脸上。她在我们同学圈中算得上美食专家,好客贤惠,能烧一桌丰盛的美食。我们经常去她家蹭饭吃,享受美食。每次我们吃得正欢,而她呢!总是笑眯眯看着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往往每次聚餐一桌菜,都是盘底朝天,她的成就感爆棚,咯咯地笑得三间响。尽管我嘴上说好吃,可心底里还是觉得再也找不回,小时候母亲包的青团那种唇齿间留香余味。

  “吃饱后,还有一个任务哦——包青团。”我正陶醉在儿时美味中。小青拍了一下我的肩。我这才回过神来,嗯了一声。看到她的另一张柜子上放着一脸盆菜馅。嫩白的春笋、碧绿的咸菜、褐黄的豆腐干、褐红的猪肉……这些被切成碎米似的糅合在一起就像小型的蔬菜展览会,很招人的眼球。我们几个人分工明确,一人剪苦槠叶,一人起火烧水,两人揉粉。揉粉需要技术也需要力气,由小青负责。只见她手脚麻利地倒进糯米粉,再取出煮烂的青,搅拌均匀,开始揉,一只手握着盆,另一只手用力揉啊、拍啊,时而手心朝下、时而手握成拳头……揉得额头上冒出晶莹的汗水也不罢手,揉到成团,才抬起头,问我们:“你们都准备好了吗?”其实我们早已分头行动准备就绪。

  开始包青团。包青团时,小青还要亲自把关,一个一个验收过去,如果要是皮包得不够薄,立马就会叫起来:“这个青团,皮这么厚,馅就会少,丑话说在前,我是不吃的哦。放一边,到时蒸熟了,自己打包带回家吃。”她这么一说,我们便开始认真起来,不敢马虎。当她再次检查我包的皮,看到我握着的青团薄薄的,她才点头赞许。我一颗悬着心,才释然。包好青团,外裹苦槠叶,把它们放进不锈钢的蒸笼里,蒸笼里排得密密的,一个紧挨一个,犹如一个个身穿青色铠甲的小孩挤来挤去。大约过20分钟,一蒸笼的青团出笼,经过蒸煮的青团,更加油绿,很是诱人。再放进去,再蒸,反反复复,蒸了十多笼,到10点才蒸完,我们每人带了一大袋回家。

  拎着一袋散发着春天气息的青团,想起成都一带把青团叫 “欢喜团子”, 让人心生欢喜,暂时忘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忧伤。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