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体
字号:    [打印]

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重焕光彩

作者:问 旋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0年07月24日

  岭根草编、黄沙狮子、临海词调、泥塑剪纸、临海根艺、枧桥大鼓……我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文化底蕴深厚,非遗文化项目丰富。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市已形成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共有各级非遗名录194项,其中国遗2项、省遗21项、台州市级41项、临海市级130项。然而在现代经济发展大潮的冲击下,不少非遗项目日渐式微,同时随着非遗传承人老去,代际传承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

  如何进一步发扬光大,保证非遗传承的延续与品质,让非遗文化重焕生机已经成为当下一个全新的命题。

  诚然,近年来我市通过设置非遗展示馆、组织非遗普查和申报工作等方式做好非遗的发掘、记录工作,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和“生活中的古典”,对它的保护与传承应慎之又慎,不能仅止步于保护阶段。束之高阁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让非遗文化在创新中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中,在不断发展中获得崭新内涵,才能让非遗文化“活下去”并“火起来”,远离消亡、失传的危机,从而更好地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创新不离宗,传承不泥古。笔者认为,文化的传承主要是传承其思维精华与创造精神。非遗亦是如此,非遗文化无论保护还是传承,只有创新才是其律动不息的生命源泉。通过创新,不断融合,赋予传统文化遗产以新的时代内涵,扩大其影响力。但这种创新切不可过度,更不能被商业和利益所绑架,偏离非遗文化的本质。

  让新技术碰撞老文化,让传统嫁接时尚,让经典走进人群。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在做好非遗抢救性保护的基础上,尝试以流行文化为载体,让传统非遗与新技术、新创意融合,利用非遗项目的传统文化元素开发创造出当代民众乐于接受的文化艺术衍生产品。比如可以通过征集文创设计、邀非遗传承人加入、发行文创产品、打造“非遗之旅”等形式,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对非遗重新“包装”,更好地传播非遗概念,弘扬非遗技艺,激发文创产业活力,促进传统文化传播。当然非遗项目还需要从顶层设计角度切分好与普通商业项目的界限,要严格区别于其他文化产品的商业模式,遵循自身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内涵,唯有这样,才能走得持久。

  此外,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不仅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同时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可以通过非遗进社区、进学校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引导,让更多人了解非遗项目并参与其中,如此非遗保护传承才会更具有可持续性并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时代光彩。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