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学
字号:    [打印]

正月十五闹花灯

作者:徐成龙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1年03月11日

  正月十五闹花灯是家乡的传统习俗。据记载,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民间流传着王安石妙联为媒的逸闻趣事:王安石20岁那年赴京赶考,正逢元宵节。他路过一地,边走边赏灯,看见一家大户的门口高悬一盏走马灯,灯下挂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在心。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让王安石应对。王安石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随口以“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应对,最终金榜题名。返乡途中,王安石又以主考官出的上联,回对那副招亲联,结果被招为乘龙快婿。一副巧合的对联,成全了王安石的两大喜事,一时传为佳话。

  闹花灯对于孩子来说最为期待的,严冬渐远,春风拂来,盼星星盼月亮,过了年,元宵节终于如约而至。到了元宵这一天,可以闹花灯了,小伙伴高兴得不得了,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叽叽咕咕、指手画脚,互相透露自家会制作什么灯笼。吃过午饭,大人们开始张罗制作灯笼,先拿出早几天准备好了铁丝和竹篾,扎出一个自己喜欢的花卉或动物的框架,左看右看,觉得没有什么瑕疵了,绑上插蜡烛的底座,然后小心翼翼地糊上白纸,贴上各种颜色的剪纸,灯笼便大功告成,看上去栩栩如生,活龙活现,漂亮极了。此时,我们小孩也不会闲着,围着灯笼乐颠颠地跑来跑去,或站在旁边给父母打下手,时不时地看一看、摸一摸,爱不释手的样子,满眼含着笑。

  到了晚上,急匆匆地吃了羹,我手提父母制作的鲤鱼灯笼,点亮蜡烛,通明透亮,兴高采烈地走出户外。夜幕降下来了,村里黑魆魆的,小伙伴越聚越多,灯笼也越聚越多,有兔子灯、鲤鱼灯、荷花灯、蝴蝶灯、五角灯,五花八门、赏心悦目。大家嘻嘻哈哈,边走边看,相互比着谁家的花灯做得好看,甚至为了比个高低,脸红脖子粗,你一言我一语地据理力争。自然,吵归吵,闹归闹,争执了几下便握手言欢,各自提着灯笼继续在村子里转悠,口里念念有词:提着灯笼闹元宵,东一闹,西一闹,一直闹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村子里星星点点、闪闪烁烁,似繁星降落在人间,映红了孩子们的笑脸。有人来了兴致,调皮地拿自己的花灯直撞别人的花灯,人家看见了,怕自己的花灯被撞坏,左躲右闪,大呼小叫,热闹非凡。突然,“嗖”的一声响,有人放烟花了,一个个烟花腾空而起,在天空中姹紫嫣红地绽放,引得小伙伴拍手叫好,整个村子洋溢着热闹的气氛。直至夜很深了,孩子们在家长的千呼万唤中,才很不情愿地回到家。

  提起元宵节,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许多诗人赋诗咏之。唐代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生动地描绘了正月十五晚上,灯火璀璨、月光皎洁、人潮汹涌的情景。唐代诗人崔液在《上元夜》曰:“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诗人把元宵节人们涌出巷口,融入大街,通宵达旦、兴致勃勃地观看花灯表达得灵活传神,给人以无限想像和回味。辛弃疾在诗作《青玉案元夕》中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良宵美景,无意看到了意中人站立在身边的幽暗之处,浪漫邂逅,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啊!读起来温馨无比。一边观灯赏景,一边沉湎在古诗词中,领略古人欢天喜地闹元宵的盛况,别有一番意趣了。

  一年又一年,绵延不绝的闹花灯,点缀乡村的元宵之夜,像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浓缩在我孩提的记忆中,历历在目。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