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历史风情
字号:    [打印]

鲁迅的“感旧”

作者:陈大新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1年04月02日

  鲁迅的“感旧”发生于1933年10月,他感慨于一些“新青年”并没有受过“八股”文的影响,都是新式学堂出来的,不是国学专家,但却学起篆字来了,填起词来了,劝人读《庄子》和《文选》了,竟然和光绪年间的雅人一样,所缺不过是脑后的辫子。(见鲁迅《重三感旧——一一九三三年忆光绪朝末》)见到鲁迅的文章,劝人读《庄子》和《文选》的青年施蛰存(1905——2003,文学家、翻译家,时年28岁)以为鲁迅是专门针对他的,就写了一篇《〈庄子〉与〈文选〉》,为自己辩解说:因为曾经是国文教员,现在作编辑,觉得现在的青年人文章太拙直,词汇太少,所以推荐了两部古书,使他们去学文法,寻词汇。这一辩解随后被鲁迅批为“胡涂虫”。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前驱之一,鲁迅对社会上渐趋的复古思潮是警惕和敏感的。他曾说:“当时的白话运动是胜利了,有些战士,还因此爬了上去。但也因为爬了上去,就不但不再为白话战斗,并且将它踏在脚下,拿出古字来嘲笑后进的青年了。”鲁迅这一番话是有所指的。一个中学生在国文卷子上写“留学生”为“流学生”,刘半农作打油诗嘲笑他云:“先生犯了弥天罪,罚往西洋把学流;应是九流加一等,面筋熬尽一锅油。”刘半农曾是《新青年》里的一名战士,是鲁迅的战友,而今作为大学教授,写诗去嘲笑一个中学生,这让鲁迅难以接受。对此记忆犹新的鲁迅看到施蛰存推荐古书,其感受是可知的。

  当年提倡白话文的人,大都从旧垒中过来,对古书十分了解,鲁迅所以对青年人消沉于古书里深感忧虑,是害怕他们失掉了朝气和锐气。鲁迅主张青年,在社会大变局之下,多接受活学问和新艺术,这在那时的中国乃是当务之急。这一层意思,早在1928年他应《京报副刊》开列青年必读书目时,就已表达过了。当时鲁迅遭到许多误解,真知道鲁迅深意的人不多。鲁迅这回的“感旧”,自然并非针对某一个人的。然而鲁迅是要弃绝古典吗?他绝无此意,鲁迅不但是重视整理国故的,而且成绩显著。鲁迅在整理古碑、墓志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他还反复校对《嵇康集》,并写出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他这样做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鲁迅反对的只是鼓励和提倡复古之风,因为这种复古之风是于时代精神悖离的。可惜,青年施蛰存当时还不能理解鲁迅。

  施蛰存与鲁迅的笔战逐步升级,鲁迅写了《“感旧”以后(上)》《“感旧”以后(下)》《扑空》《答“兼示”》等文章,施蛰存也写了《推荐者的立场》《突围》等。在与鲁迅争辩时,施蛰存的心态是矛盾的,鲁迅的《重三感旧——一一九三三年忆光绪朝末》用的虽然是笔名“丰之余”,但据施蛰存晚年说,他对鲁迅的文风太熟悉了,从一开始就知道文章是鲁迅所写。1929年施蛰存与冯雪峰一起编《马克思主义文艺论丛》时,即与鲁迅有过交往,他主编《现代》杂志,也经常发表鲁迅的文章,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几家刊物都不敢登发,施蛰存在《现代》上发了。与鲁迅笔战并非他之所愿。但一方面他觉得推荐两本书也不是什么太大的事,就想辩白清楚,没想到越描越黑;另一方面,他又有些后悔为这件事与鲁迅打起笔战来,让旁人看热闹。如此一来,他一面说不再争论,一面又很不甘心地讥刺鲁迅,给人一种“挥了几拳”,“飘然远引”的感觉,致使鲁迅开始称他是“遗少的一肢一节”,后来则直斥他为“洋场恶少”了。施蛰存则自嘲云:“十年一觉文坛梦,赢得洋场恶少名。”又说:“对于丰之余先生,我的确曾‘打了几拳’,这也许会成为我毕生的遗憾。”不幸一语成谶,与鲁迅的笔战,在日后使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1996年出版的陈潄渝《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书,将鲁迅和施蛰存争论的文章集在一起,施蛰存作为反面的教材。2000年出版的曹聚仁《天一阁人物谭》没有提到他,2005年出版的吴中杰《海上学人》,写到了曾和施蛰存一起在上海共过事的朱东润和余上沅,但没有提施蛰存。2007年出版的张昌华《曾经风雅》提到施蛰存原名德普,被鲁迅斥为“洋场恶少”后改名“蛰存”,有“屈蛰存生”之意。写他和鲁迅的笔战较为简略。2007年出版的杨近平《永远的现代——施蛰存论》,详实叙述了施蛰存与鲁迅争论的经过,杨近平结识晚年施蛰存,相交十几年,有过多次深谈,其论述是客观可信的。

  施蛰存,苏汶(杜衡)、成仿吾这一些比鲁迅年轻一辈的文艺青年和知识分子,对鲁迅是尊敬的,但也并非崇拜,他们都各有主张,且十分自信。因此对鲁迅的话,一时难以理解时,也会不以为然。但事实和历史证明,鲁迅比他们看问题更深远,也更透彻,这就是他们与鲁迅过招和笔战终难取胜的原因。

  杨近平认为,在上世纪30年代,论战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实不必看得有多么了不得。实际上话不说不明,灯不挑不亮,争论有利于正本清源,明辨是非。她说:施蛰存斗胆与鲁迅交锋和争论,“使我们看到了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活跃、自由的气氛,正因为如此,20世纪30年代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个阶段。”当时人才辈出,流派纷呈,论争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风景。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