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猝死?
猝死(Sudden death,SD)是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不同的文献关于猝死的定义不尽相同,比较科学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猝死定义:“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从发病到死亡多长时间才能认定为猝死呢?
具体的量化时间目前尚无公认的统一标准,分别有人认为其从发病至死亡的时间在1小时、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之内,有人认为也包括48小时之内的死亡者。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的时间是6小时之内,但这仅是一家之言。目前公认的是发病1小时内死亡者多为心源性猝死。
导致猝死的原因有什么?
临床上主要分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其中心源性猝死约占80%以上。
在心源性猝死中,尤其以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猝死最为常见,约占心源性猝死30%以上。其他能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心脏疾病还包含心肌炎、肺心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器质性心脏病以及心肌离子通道缺陷性疾病(多和家族遗传有关)等非器质性心脏病。
而非心源性猝死,则是因心脏原因以外的疾病如肺栓塞、哮喘、脑出血、主动脉夹层、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等引起。
是不是猝死多见于老年人呢?
一般来说,有猝死家族史,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长期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大量饮酒、过度劳累、肥胖、精神紧张、暴饮暴食、心情抑郁等,都很容易发生猝死。
猝死并不是年纪大的人专利,年轻人也可能发生。超过一半的年轻人猝死与过度劳累、大量吸烟喝酒有关,尤其是过度劳累是诱发心源性猝死的最重要因素。
猝死发生前有什么信号吗?
心源性疾病是猝死主要原因,因此猝死前的信号多提示心脏缺血、心功能下降。比如近期出现胸闷或加重、心慌、心跳过缓、晕厥、不明原因的疲乏、眼前发黑和肢体麻木、胸痛或者肩颈手臂放射痛、反复发生的胃肠道不适、突发性出汗。这些表现虽不太特异,但是如果恰好在这段时间内极度劳累、压力大,又有这些症状的话,一定要及时就诊,看看身体出了什么问题!
猝死真的发生时,有什么急救办法吗?
猝死的发生可以是任何时间和地点,在正常室温下,如果患者心跳停止的时间超过4至6分钟,脑组织则发生永久性损害,超过10分钟会脑死亡,发生猝死后的前4分钟是抢救的黄金时间,抢救越早成功率越高,然而救护车不可能在几分钟内就能到达病因身边,因此掌握猝死的急救知识非常有必要!
①立即拨打120,注意遇事要冷静,表述要准确。千万不要随意搬动病人,运送病人必须使用急救车,不要用出租车或其他车辆。不要惊慌失措,大喊大叫,避免加重病人病情。
②轻拍患者,判断其有无意识和呼吸。心肺复苏是在专业救护人员到达之前,延续患者生命最重要的方法,但是按压胸口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人其实并不规范,因此也达不到期望的效果。
③正确胸外按压方法:两手掌根上下重叠,两手指翘起抬离胸部,用上半身体重加肩臂部肌肉力量,以掌根垂直向下用力按压,肘部不可弯曲。
④按压30次后,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一手置于患者额部使头后仰,另一手抬起下颌,使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开始口对口呼吸,30+2,5组一循环,直到医护人员到场。吹气时捏住患者鼻子,呼气时松开。吹气时要看到胸廓抬起。
如何预防猝死呢?
1.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讲究饮食:尽量养成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的好习惯,同时注意少吃刺激性食物,不要暴饮暴食,吃饭不要过饱。
适度运动:坚持每天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太极、散步、爬山等,能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有助于预防血管病变,提高机体免疫力。
稳定情绪:压力及情绪波动会诱发猝死,因此要学会调节生活,多与人沟通交流,保持乐观、豁达、积极的生活态度。
规律作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疲劳,保证充足的睡眠。
戒烟限酒:吸烟酗酒会刺激神经兴奋,使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容易引起猝死的急症发生率大大增高。
2.积极治疗猝死相关疾病。
心源性猝死的病人中绝大部分都是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定期体检,以便及早发现这些基础病,并且积极治疗。
猝死虽然很可怕,但只要我们学会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健康问题,还有掌握简单易行的急救方法等,这些都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预防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