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临海专题 >> 党代会 >> 成就回顾
字号:    [打印]

奏响乡村振兴“三重奏”——我市近五年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回眸

作者:金晓欣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1年12月29日

  舵稳当奋楫,风劲好扬帆。

  而今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乡村振兴蹄疾步稳。放眼古城内外,广袤的大地上正发生着新一轮巨变。

  ——柑橘、茶叶、西蓝花等特色农业走上发展快车道,从临海出发,在全国各地落地开花;

  ——机器换人、数字监管、线上线下立体销售等新型农业生产方式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眼里的笑意更深了;

  ——垃圾分类、环境整治、美丽城镇等有力举措接连触发乡村蝶变开关,美好生活就此有了具象轮廓。

  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一步步从梦想照进了现实。回眸过去时光,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临海始终保持着高质量前行的昂扬姿态。将镜头不断推进,我们欣喜地发现“科学管理”“机械生产”“数字监管”正在逐渐成为发展的主角。

  科学把控品质

  把准产业起飞方向

  当下,正是临海蜜橘丰收的时节。在蜜橘主产区涌泉,当地知名品牌“冯桔”的果园内,只见金灿灿的宫川蜜橘挂满了枝头。果园主人冯贻法正在橘树之间来回穿梭,不时查看橘子长势。不远处,冯贻法还有一个果园。不同于这里的硕果累累,那里就像一个小型实验室,培育着10多种柑橘品种。冯贻法每天都要去记录每株果树的生长情况,有时候还会邀请农技专家前来授课。

  “农业想做强做大,就得把品质牢牢抓住。我们现在在试验‘交替结果’。就是科学把控长势,让果树一年结果、一年休息,逐步实现‘产量高’向‘产量高、品质优’的转变。”今年58岁的冯贻法大半生都与橘园为伴,见证涌泉里一颗小小蜜橘走出了一条宽广的致富路。

  他说,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粗放型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是大势所趋,盛产优质果和增加产品种类是做强涌泉蜜橘产业两条重要的途径。去年是“交替结果”的“间隔年”,果园没有收成,但是今年结出的橘子甜度高、品相好,价格水涨船高。看来科学试验这条路子是走对了。接下来,他准备将“交替结果”的技术和试验成果的新品种分享给周边的橘农。大家一起使劲儿,把地里的产业做得更强。

  科学入园,技术迭代,产业发展从1.0向2.0大步迈进。这是我市落笔乡村振兴大文章的题眼所在。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乡村服务,立足特色精品,谋划数字化多跨协同应用场景,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推广动植物生长感知、环境温湿度调控、土壤肥力和病虫害监测等智能设施装备,加快数字农业工厂建设和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与此同时,积极构建农产品销售物流体系数字化体系,推进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双提高,深层次提升产品附加值。

  截至目前,柑橘、西蓝花、杨梅、茶叶等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大好。其中,临海西蓝花产业全产业链、柑橘全产业链被评为浙江省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临海蜜桔”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临海蓝莓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正式开始授权使用;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技术全覆盖。2021年全市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面积达18.5万亩次,减少农药施用量10吨,成功列入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创建名单,落实省级粮食示范方14个、市级示范方2个,示范面积1.12万亩。

  机械深入生产

  走出农民共富路径

  “今年西蓝花每公斤价格突破‘6’字头,比去年翻了一倍。而人工成本又比从前降低了近三分之二。看来,今年是个丰收年。”当记者走进上盘镇惠丰粮食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办公室时,就听到了理事长吴方强开心的算账声。

  今年是吴方强种植西蓝花的第18个年头,西蓝花带来的美好生活他深有体会。2003年,年仅23岁的吴方强跟着父亲开始学种西蓝花。当时,从育秧到采割全部都要依靠人工劳动力,不仅限制了产业成长,在经济上也是一笔大开销。2016年,是西蓝花产业发展的转折点。这一年,机械化运作在西蓝花地里搞试点。移栽机、播种机等设备陆续引进,上盘西蓝花发展的速度凭风直上。

  “原先西蓝花每亩地播种的人工成本要220元,现在实行机械化操作每亩地只要80元。而且速度还快,每台机器每天差不多可以种到40亩左右;以前一个工人最多一天就种5亩地。现在上盘人把西蓝花种到了全国各地,因为大家都能从这里赚到钱。”吴方强说,现在除了收割环节外,西蓝花的“一生”都可实现机械化操作。

  高效率孕育高产量,低成本带来好效益。目前,吴方强的合作社每年的产量稳定在400吨,产值在3000万元左右,较种植之初翻了好几番,直接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增收。接下来,市农业农村局还将继续加大对西蓝花产业的科技帮扶,预计在明年将试验使用数字化施肥浇水体系,让种植户通过数据管理平台在手机上精准掌控西蓝花的培育过程,为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农业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什么?毫无疑问,都在于人的富裕。一方水土培育一方产业,带富一方群众。

  ——5年来,我市坚定不移推进数字赋能,激发农业产业发展新动能。组织实施“双强”项目,建成一批高标准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和高水平农艺农机融合示范基地;

  ——5年来,我市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培训,全方位培育、服务“农创客”,通过组织游学、举办创业大赛等活动,提升农创客服务乡村振兴水平;

  ——近年,累计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800余万元,推广各类农机装备6100台(套),补贴受益农户达3700多户;

  ——今年以来,共为农民培训办班15班次,培训学员1056人,新培育农创客190名。全市目前共有植保无人机124台、山地田间运输机1825条,居全省第一,极大解决了山地果园运输难得问题,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21%;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623家、注册家庭农场1383家。

  回顾临海乡村振兴高质量推进的5年,一路成绩喜人。每一次鲜明的笔触都为发展绘就更大的蓝图,关于共同富裕的故事这才刚刚说起。

  数字监管环境

  触发乡村蝶变开关

  天气晴好,汛桥镇蒋山新村里热闹极了。在村口的马路边,一座崭新的智能垃圾分类房正被吊机缓缓地放在了清理好的空地上,吸引了村民驻足围观。不同于以往的垃圾分类亭,眼前的“大家伙”既“会说话”还能“上课”。在分类房的左上角有一个智能监控探头,当村民进入探头范围时,它就会发出普通话和方言结合的双语版电子提示音:“请将垃圾正确分类投放。”房间内还张贴着微信二维码,村民可以通过扫描得知垃圾分类小知识,避免垃圾错投、乱投。

  像这样的“聪明垃圾房”蒋山新村还有4个。它们的到来,让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街面上堆放的垃圾不见了、村民们的分类意识提高了、村庄的颜值和乡风都有了质的转变。

  “接下来,我们还计划对智能垃圾分类房进行升级,增设智能称重系统。”汛桥镇党委委员金海鑫告诉记者,“我们计划通过数据集成,把全镇范围内的61个垃圾房接入垃圾分类主题馆的管理系统内,以数据化管理提升我们的乡村环境治理水平。”

  蒋山新村的蝶变折射出了全镇人居环境提升的缩影。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手段是美丽乡村蓝图变现的有力支撑。

  独木难成林,单丝不成线。纵观古城内外,汛桥镇里的美好生活并非踽踽独行。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投用镇级农村生活垃圾“三化”处理中心10个、生态堆肥房15座,基本完成3个省垃圾分类高标准示范村、8个台州市级垃圾分类示范村创建;累计创建省星级公厕40个,省示范公厕3个,创建美丽庭院1.2万户。

  优美生态必将造就一方土地的潜力和底蕴,让其成为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未来的奋斗道路上,我市将继续在数字化改革上下苦功,以数字监管为发力点,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建设一批省级分类处理项目村、省级高标准示范村、台州市级“三化”处理示范村,计划2022年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达到100%。同时,全力打造示范样板,推进精品村、精品线建设,让全市90%以上的村都能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

  “下好乡村振兴这盘棋,每一次布局落子都牵动着广大群众的心。着眼当下,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任时不我待。”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董立告诉记者,我市农业农村将继续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坚定不移走好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路子;抓牢美丽乡村建设主线,深化综合集成改革,拓宽农村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推动农民共建共享新成果,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走出全新的“临海姿态”。

  潮平岸阔催人进,临城处处春消息。脚下的土地,已然响起了振兴的号角。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