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马甲是他们的标志,“热心肠”是他们的代名词。爱心理发、平安巡查、公益宣传……在临海街头巷尾,常出现他们忙碌的身影。五湖四海的口音,各不相同的面孔,他们心中装着对临海同样的热爱。他们是市新居民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5年多来,这些“新临海人”用自己的行动感动了临海这座秀美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
“因为我知道,
人在异乡有多不容易”
如果要讲述临海市新居民志愿服务队的故事,那就得从先一个人讲起。她就是这支队伍的总队长王双双。
这位35岁的二胎妈妈个子不高、讲话语速很快。因为要协调队内的各项事宜,她的手里总是握着一部手机。2016年,为了孩子入学,原本在江苏经商的王双双回到了老家临海。热衷公益的她,只要一有空就积极参加市内的志愿活动,并且认识了许多“新临海人”朋友。
“大家聚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孩子上学问题。因为我在外地待过,所以知道人在异乡有多不容易。”王双双告诉记者,当时市里正在推行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积分入学政策,许多“新临海人”也是因此接触志愿活动,但是关于志愿活动如何兑换积分等各项具体事宜,大家经常是一知半解,难免陷入“想咨询相关部门,但是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的困境。王双双对此感同身受,因为她曾经就因为入学问题在江苏不知跑了多少趟派出所。看着大家茫然无措的眼神,王双双主动站了出来,跑东跑西对接相关部门,咨询积分入学的具体细则,并充当“讲解员”为队伍里的“新临海人”们答疑解惑。
新居民志愿服务队队员王文华来自江西吉安,他的两个孩子都通过志愿积分在临海顺利入学。每每说起这事,他总是点赞“老大姐”王双双办事“热心、细致”。她为大家办事厘清了方向,大家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更高了,还纷纷带动身边的老乡加入队伍。新居民志愿服务队的名声逐渐打响。
“在我市的‘新临海人’大多以小家庭为主。平时丈夫出门上班,妻子就成了全职妈妈。她们也经常发愁该如何打发空余时间。所以一听说做志愿活动,大家都踊跃参与。”2014年,在“临海在线”同心公益志愿服务队队长王丽华的倡导下,成立了新居民志愿者服务分队。2017年,新居民志愿服务分队从原本的20多人扩充到了百余人,并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这一年,它从挂靠的临海在线志愿者服务队中脱离出来,成为一支独立的队伍。在大家的支持下,王双双成为队伍的总队长,从此开始了“连轴转”的“大管家”生活。
除了及时响应街道社区的服务需求、策划组织公益活动外,王双双办得最多的还是队员们的身边事。王双双把队员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队员们也把王双双当成了家人来对待。劳资纠纷、夫妻矛盾、办理暂住证……如果遇到了难题,新居民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总是第一个想到他们的“老大姐”。在相互信任与帮扶中,新居民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感受到了临海的温暖,也有了长久扎根的底气。
“我们是‘新临海人’”
“这里是市区的公交岗亭,我和队员们在做清扫。那天雨很大,有一个队员还带了孩子一起,特别热闹。”
“这张是我们2019年的时候和古城派出所民警们一起开展夜间大巡查的照片。”
“你看,前不久在括苍镇的一位阿公家里,我们给他免费换纱窗。”
……
翻看着手机里的一张张照片,新居民志愿服务队骨干队员易春香打开了“话匣子”。来自福建宁德的她,在临海生活已经10多年了,是队伍里有着8年志愿活动经历的老队员了。
“临海给了我们别的地方没有的热情,所以我也想为这座城市做点事。”说起这么多年的志愿者生活,易春香脸上一直带着笑意。她说,最初加入这支队伍主要还是为了孩子积分入学。但是到后来,只是纯粹地热爱这座城市,喜欢和大家一起做些有意义的事。来临海之前,她曾经去过好几个城市,始终难以融入其中。临海却从始至终都把他们这些外来人员当成“自己人”。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办理暂住证的事。每当她的暂住证即将到期时,大洋派出所民警就会提前给她打来提醒电话。电话里,民警们总是详细地告诉她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到哪个办公室进行办理,还主动要求添加微信,方便日常联系。易春香说,这份“临海式关怀”让她觉得自己也是这座城市的一分子,更加愿意留下来,去帮助城市里的更多人。这一番话,也道出了新居民志愿服务队里其他队员的心声。
2019年,经历“利奇马”台风肆虐的古城满目疮痍。在灾后救援的队伍里,一群带着各地口音的“红马甲”格外醒目。临时搭建的救援帐篷内,他们分工明确,将分配好的救援物资送到了需要的人手中。24小时“有求必应”的背后是300多名新居民志愿者们通宵达旦的坚守。来自江西德兴的马功文就是其中一员,当时他刚做完阑尾炎手术出院,听说队员们正在支援灾后重建工作,当即就直奔现场。队员们担心他的身体,反复劝他回家休息,他却只说了一句话:“临海人平时帮了我这么多,我现在刚好不用上班,也应该来帮帮他们。”在随后的城市清扫中,他更是冲锋在前,用行动诠释着对“第二故乡”的深情。
像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临海的大街小巷里发生着。
——来自四川宜宾的周冬梅,与堂弟一起坚持在抗疫一线一个多月。信息登记、物品采购、垃圾处理,只要能出力,他们就会挺身而出;
——“新临海人”雷德艳在交通执勤过程中,运用急救知识抢救浑身是血的伤员,为后续救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紫阳街内,新居民志愿者们顶着烈日,为来往的游客指路、送服务,为创5A添砖加瓦;
——晚上6时到9时,150多名新居民分散在各个片区,步履不停开展消防宣传,筑牢群众生活的安全防线;
……
事情虽小,温暖常在。每当旁人问起:“你们做这些,是为什么?”他们总是这样说:“因为我们是‘新临海人’”
“这是一支有组织、
有纪律的队伍”
原本“小打小闹”的一支队伍经过5年的坚守,成为了临海这座大爱之城里的温暖源泉之一。如今的新居民志愿服务队注册成员超过1700人,光是2021年这一年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就高达790场。如何让每一场活动都有条不紊推进?怎样做好庞大的数据统计工作?队伍要走得远,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成熟的管理体系就是他们给出的最佳答案。
年过半百的岳剑锋是新居民志愿服务队里的“管理员”。不同于王双双、易春香等人“冲锋在外”,岳剑锋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电脑前。
“我们现在平均每天都有4到5名新居民发来入队申请,活动场次日均3场。资料备份,涉及到志愿者们的入学积分。差1分可能就影响了1个家庭的孩子上学问题。”岳剑锋说,随着队伍不断扩大,目前他们以王双双为核心成立了流动总队,根据队员的属地,在全市19个镇街都成立了分队。每年,队伍都会制定当年的服务主题。同时,根据活动的类型,他们还细分了理发、巡逻、编制等各小组。每个分队或小组可以自己单独组织开展志愿活动。而每一场活动的图文资料、每一个成员的服务信息,最后都将归纳到了他这里。有时,光是核对姓名,他就要花上半个多小时。“这工作虽繁琐,但我很乐意。”
2021年,“聚纱成垒——农村低收入群众换纱窗项目”“高山守望者——独居老人伴行计划”“永不凋谢的志愿之花——编织助力共富”等项目入围临海市志愿服务项目库。为了给志愿者们做好服务,岳剑锋常年在电脑前值守,春节期间他只出过2次门。在采访的短短1小时内,岳剑锋的手机时常响起短信提示音。他习以为常地告诉记者,这是志愿者们在给他发当天的活动资料。说完,他当即将这些资料逐一整理好备份。
“我经常是饭做好了端过来给他吃,他一颗心全扑到了这支队伍上。”妻子关超英说起丈夫做的这些事,话音里又是支持又是心疼。丈夫经常跟她说只要自己做得动,都会一直做下去。
因新居民志愿服务队日趋壮大,志愿服务活动日渐活跃,荣誉也接踵而至。服务队先后荣获第二届浙江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优胜奖”,第二届台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优胜奖”,第二届临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并得到了市级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我们每次把任务交给他们都很放心。因为这是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队伍。”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起新居民志愿服务队连连点赞。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一支有温情的队伍。一些队员虽然后来离开了临海,却始终保持着做志愿活动的习惯,甚至有些人还将服务队的这套管理模式搬回了老家,希望将“临海式温情”嫁接到五湖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