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2024年1月9日 星期二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历史风情
字号:    [打印]

朱自清先生的临海缘

作者:罗春英 金丽红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4年05月17日

  临海,一座温婉的江南小城,蔓延着千年的烟火,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独具特色的风情。这里曾留下朱自清先生的身影,他曾在这里生活、工作,流淌着文化,抒发着情怀。如今,先生远去,紫藤依旧,回溯岁月,我们还可以领略到先生别样的风骨。

  在临海完成《匆匆》

  1922年初春,24岁的朱自清只身从杭州“省一师”来到江南小城临海,应聘执教于当时的浙江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现台州中学)。淳朴、正直的朱先生到来后,给“六师”带来了生气和活力。他上课极为认真负责,与年轻学子谈诗论文、赏奇析疑,引领学生跋涉在唐诗宋词间含英咀华,穿梭于小说、散文的丛林中沿着文本的溪流做精神漫步,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也收获了同行们的好评。朱先生在临海期间完成了200多行的长诗《毁灭》和晓示人们要珍惜时间的著名散文诗《匆匆》(写于1922年3月28日)。

  朱先生在临海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离开10多年后,他还写下在临海过冬时的情景散文《冬天》:“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家室的温暖,驱散了室外的数九严寒。“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作者通过室外的冷,有力地烘托出对家室温暖如春的真切感受,充溢着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不忘临海山山水水

  朱先生对临海这座钟灵毓秀的江南小城情有独钟,每当忆及,总饱含深情。他爱“和自然一样朴实”的临海人,也爱临海的山山水水。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对于台州,永远不能忘记!我第一日到六师校时,系由埠头坐了轿子去的……那时正是春天。”“我不忘台州的山水,台州的紫藤花,台州的春日。”

  朱先生在闲暇时,漫步古城,北固眺远,登上巾子山的“南山殿望江楼上看浮桥(现在早已没有了),看憧憧的人在长长的桥上往来着;东湖水阁上,九折桥上看柳色和水光,看钓鱼的人;府后山沿路看田野,看天;南门外看梨花——再回到北固山,冬天在医院前看山上的雪;都是我喜欢的。”“我真爱那紫藤花!”“那花真好看:一缕缕垂垂的细丝,将她们悬在那皴裂的臂上,临风婀娜,真像嘻嘻哈哈的小姑娘,真像凝妆的少妇,像两颊又像双臂,像胭脂又像粉……我离开台州以后,永远没见过那样好的紫藤花!”“暖和的晴日,鲜艳的花色,嗡嗡的蜜蜂,酝酿着一庭的春意。”如诗如画的语言,清新脱俗,文采飞扬,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亲种一株紫藤

  朱先生喜爱紫藤花,曾在校园中手植一株。遗憾的是在几次校建校改中,这株紫藤花没有保存下来,但可以告慰朱先生的是,台中学子以朱先生曾在该校执教为荣,把该校文学社及其社刊命名为“紫藤花”,以永远纪念他。《紫藤花》还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校园文学与社团”课题组评为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刊。在灵湖景区东侧,准备建造哲商小学佩弦湖校区,该工程计划总投资2.35亿元,于今年动工兴建,预计2026年交付使用,规模为36个班,配备100名教师。

  朱先生在南方的5年里,物质生活较为窘迫,可教学却无疑是成功的。他在《教育的信仰》一文中指出:“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爱与责任”。如果学校太“重视学业,忽略了做人”,学校就成了“学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远行的”。用今天的话说,学校的使命在于塑造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行,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他的著名论述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天妒英才,朱先生于1948年8月12日在北平病逝,终年50周岁。对这位文学家的英年早逝,人们扼腕叹惜,但是,朱先生的高风亮节在我们的心头已留下了永远的“自清”,永远的“背影”!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