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2024年1月9日 星期二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新闻 >> 临海新闻
字号:    [打印]

“老娘舅”巧念“调解经”

——记市调解协会副会长、古城街道调解室负责人陈崇明

作者:本报记者 钱梦华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4年06月21日

  在古城街道调解室,长木桌一圈坐满了人,气氛紧张。

  几分钟前,辖区村民老陆气冲冲走进来讨说法。正当现场众人七嘴八舌时,一位手拎保温杯、脚穿布鞋的男子匆匆赶来,招呼大家走进调解室。他就是市调解协会副会长、古城街道调解室负责人陈崇明。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娘舅”。经过“老娘舅”耐心细致的调解后,老陆由“面红耳赤”转为“和颜悦色”,满意地离开调解室。

  从事调解工作的20余年里,陈崇明带领调解室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合到“警调衔接”工作中,每年调解案件1500多起,成功率高达99%的古城街道调解室获得了浙江省金牌调解室的荣誉称号。凭借着出色的调解能力,陈崇明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政法系统矛盾化解突出先进个人、临海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荣立临海市三等功。

  贴心服务,增添调解温度

  前两天,陈崇明准备出发参加培训。刚准备跨进车门,他又忍不住回身叮嘱年轻调解员:“老百姓来调解,你们不要心急,用心听听他们说什么,理清诉求,有什么情况及时联系我。”

  果然,8点不到,前来寻求调解的老百姓陆续来了。情绪一上来,屋里有拍桌子的、有破口大骂的,甚至有摔东西的。徒弟学着师父的做法,笑着等村民撒完气,扶起被踢歪的椅子,再递上一杯热水,把原委和利弊一点点说清楚,引导他们用正当途径解决问题。

  “老百姓碰上难事,找我们是相信我们。我们了解情况切忌走马观花,调解纠纷的同时更要把他们的心结解开。”陈崇明经常跟徒弟念叨,调解不仅要讲法律政策,也要讲乡情民情,舍得花时间和当事人坐下来聊明白,才能找出合适的“疏通管道”。

  “阿婆,最近身体还好吗?”“老娘舅啊,最近身体好,我女儿昨天还来看我了。”与陈崇明通话的是多年前他调解的一名案件当事人,这也是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家庭纠纷调解案之一。原来,当事人和她女儿因房产纠纷僵持不下,多次报警,甚至对簿公堂,都无法解决。

  在多达十几次的上门调解后,陈崇明发现,母女俩的心结并不在房屋产权,而是因为陈年旧事留下的积怨。于是,他决定打感情牌:联系上母女俩的亲属一起做思想工作。最终,经过近5个小时的沟通劝说,双方各退一步,一家人重回往日融洽。如此,历时近一个月的调解让这场长达5年的家庭纠纷就此画上了句号。

  看到这个家庭逐渐回归正轨,陈崇明感慨道:“如果调解结束就扔着不管,一个家就垮了。我们要把当事人的心结解开,让家庭重回温暖。”

  公平公正,增强调解力度

  在20多年的调解工作中,陈崇明借鉴中医的“望、闻、问、切”,内化为自己的调解“心法”。他解释说:“望是要观察当事人。闻是要听取周边人的看法。问是要问清当事人的诉求。切是要选好切入口。”

  为了做好这份工作,陈崇明下了不少功夫。他倾听问题、理解指责,常年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奋战在化解纠纷的一线,为居民化解矛盾。无论是寒冬酷暑,还是狂风暴雨,古城街道的居民总能看到一个不知疲倦的身影,不停地奔走在大街小巷。

  两三年前,陈崇明曾接手一件因为田间小路引发的纠纷。60多岁的菜农老冯为了方便运输蔬菜,想在田埂上修一条小路,但这引起隔壁村民的不满,两人起了争执,矛盾一步步激化。陈崇明了解详情后,约上村干部,在双方的见证下,逐一丈量土地,敲定田地分界线。

  发现原有的土地还不够修建小路时,陈崇明又帮着和另一位村民沟通借道,并自掏腰包给了1000元的红包,彻底解决了老冯的心头大事。事后,曾有人为陈崇明这样贴钱干活感到不值,但他却说:“1000元能解决一位老伯的大事,值得很。老冯现在还常常问我需不需要田里种的蔬菜,我这帮助人的信心就更加足了。”

  秉持着公平正义,陈崇明获得了一方百姓的信赖。今年春节前夕,一群工人走进调解室,痛诉工程承包商欠薪。“各位工友放心,我一定让大家过个安心年!”陈崇明第一时间联系劳动仲裁部门,一起找到承包方企业负责人,协商先行垫付28万元工资,维护了工人们的合法权益。

  刻苦钻研,增进调解质效

  在陈崇明的办公桌上,一摞笔记本和一张张记事卡记满了案情分析和进度,红色部分还标注着当天的调解感悟。几十万字的材料里,充满了陈崇明对调解事业的热爱。

  不久前,陈崇明又成功调解了一起临海知名食品品牌的纠纷。原来,在台州府城有一家食品店铺,随着府城文旅的出圈,这家店的生意也蒸蒸日上。

  红火的生意引来了家族其他人的关注,他们要求店家拿出巨款买断品牌使用权。由于金额过高,店主并不愿意。知晓事件原委后,陈崇明多次邀请双方协商。经过数次调解,双方终于同意了折中的解决办法:轮流经营店铺。

  “调解工作,难!可是把这难事做好了,当事人的日子就好过了。”抱着这样的想法,陈崇明穿着布鞋走遍了古城街道的大街小巷、家户农舍、田间地头。

  如今,陈崇明自创的调解“心法”,已成为年轻调解员口耳相传的“武功秘籍”。古城街道调解室也形成了以“金牌调解室+平安驿站+警格+网格”的“一中心多基点”调解格局,力争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

  “时代在变,调解的类型和方法千变万化,但是调解的原则不变,那就是: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和发动群众。”陈崇明拍拍徒弟们的肩膀,语气坚定地说。

  两年前,陈崇明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放心不下这一方百姓,于是果断放弃退休后的安逸生活,依然坚守岗位。

  天色渐暗,古城街道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但调解室依然灯火通明。接到一个求助电话后,陈崇明利落地拿起保温杯,又乐此不疲地奔向下一个调解现场。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