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学
字号:    [打印]

解码宋代府城“追梅”天团——

没有朋友圈,他们如何制造热搜

作者:林大岳 张芷馨  来源:  时间:2025年02月07日

  在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谱中,梅花始终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它不仅是寒冬中的一抹亮色,更是高洁、坚韧与清雅的象征。而在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台州的士人们将这种对梅花的喜爱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彼时,台州府城名流荟萃,有后来官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的王之望,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贺允中,枢密副都承旨曹勋,殿前都指挥使、抗金名将李显忠,礼部尚书李擢,吏部侍郎李益谦,礼部侍郎、临海人陈公辅,台州知州曾惇,官至右丞相的台州通判洪适,他们赏梅、艺梅、品梅、吟梅,绘制了一幅独特的赏梅文化图鉴。

  在台州府城梅花正盛之际,让我们走进宋代台州的梅园,去探寻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梅事,去感受那份属于士人的风雅与激情。

  山宫梅影:佛寺里的“顶流”花海

  台州府城东北五里处,藏着宋代文青圈公认的“顶流打卡地”——山宫法安院。它始建于晋天福元年(936),俗号“山宫”。这座寺庙并不宏伟,却因其幽静的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士人心中的一方净土。古寺旁一条青苔斑驳的石径蜿蜒曲折,四周松竹掩映,环境清幽,萧爽之气扑面而来。游人们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于与世隔绝的天地。寺外还有两座古经幢,古旧的纹路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为这座古寺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

  然而,真正让法安院“爆红出圈”的,却是院侧的梅园。园中十里梅林,千树梅花,疏影横斜,冷香浮动,白梅如雪,红梅似霞。冬雪时节,梅枝覆雪,宛如仙境;春日花开,暗香袭人,文人墨客常在此吟诗作画,留下千年风雅。当腊月的第一场雪飘落时,梅园里便会传来细碎的脚步声,那是宋代士人踏着苔痕,循着暗香,来赴一场与梅花的千年之约。

  千年后的我们翻开宋人朋友圈,仍能窥见那场盛大花事:梅枝横斜古经幢,暗香萦绕青石径。有人月下提灯照花影,有人雪中折梅寄相思,连明末诗人陈次经都追忆:“穿行三里梅雪路,坐看一溪烟霞生。”这哪是赏花,分明是沉浸式体验宋朝文人的“梅香美学”。

  公元1144年冬,知州曾惇组局邀请在府城居住的名流们“开岁五日梅园游”,并在“朋友圈”写下爆款文案:“等到山宫千树白,咱们骑马踏青苔赏梅去!(待得山宫千树白,与君骑马入青苔)”配图是法安院梅林雪景,瞬间引发刷屏。与他搭档的台州通判洪适火速跟帖,在梅树下豪迈题诗:“这美景该刻碑立传,让后人知道咱们比陶渊明的斜川雅集还风雅!(好向山宫记名氏,他时嘉话踵斜川)”这句豪言,让法安院梅园直接冲上大宋热搜。

  台州府城里的文青们收到消息后,云集响应,十位官员骑马联翩,一同开启沉浸式赏梅体验,他们踏着石径,穿过刻着梵文的古经幢,在梅香与檀香交织的佛寺中寻找灵感。他们在佛堂前的石案上铺开宣纸,将梅影与禅意一同收进诗句。那些墨迹未干的诗笺,有时会被山风卷起,落在诵经的僧人膝前,成就一段佛儒交融的佳话。

  他们“十骑联飞相后先”“共寻春信向东城”,在一起奔赴一场盛大的赏梅活动后,李益谦写下“惜无画手王摩诘,只把君诗写蜀笺”的Vlog脚本,綦崇礼月夜探梅时突发奇想:“不如把梅花影子拓在灯笼上!”这些创意让法安院成了“国风美学实验室”。那些疏影横斜的梅枝,在经幡飘动间忽隐忽现,仿佛将禅房的空寂与文人的诗心都浸染成了淡墨色。

  永庆梅韵:

  太守的“治愈系”后花园与文坛修罗场

  台州城内的永庆寺,则藏着另一处让宋朝公务员“上班走神”的“天花板级”梅园。这里有“梅台观雪”“梅榭听风”“梅峡探幽”三大网红机位,光听名字就知是文青心头好,这里也上演过无数文坛名场面。

  园里的梅花开得恣意,文人们也少了山寺中的拘谨,在梅榭间举杯邀月,任酒香与梅香在衣袂间纠缠。他们效仿兰亭雅集,将诗笺系于梅枝,任后来者品评唱和。这种独特的“梅间诗会”,堪比宋朝版“诗词大会”,让永庆寺的每株老梅都成了立体的诗碑。冬日的阳光穿过梅枝,在青石板上投下斑斓的影子,仿佛满地都是散落的诗句。

  有一回,知州曾惇首先开场吟了一句:“扶藜点检后园梅,小雨沾滋第一回。”优美地展现了人们在梅园中漫步、赏梅的雅意。他的“晒梅诗”瞬间引爆点赞。李益谦不甘示弱,当即泼墨挥毫:“入牖暗香上,俯栏重花深。”这条动态秒变爆款,陈公辅立刻接梗:“铁石心肠如您都写诗了,我们更要卷起来!(公心亦似铁,惜花情却深)”綦崇礼转头就发九宫格梅景图,配文“腊前颇讶疏疏见,春尽何妨得得来”,轻轻地炫耀了一下自己抢到初绽梅花的首拍。

  最绝的是“梅香盲盒”——某年大雪封山,台州知州胡交修祈雪得梅,当即群发邀请函:“瑞雪配新梅,速来永庆寺拍‘冰雪大片’!”文人们踏雪而来,发现寺中红梅映雪、山峦如画,“便拟催开争赋咏”,当场开启“斗诗模式”,成就南宋台州最燃“雪梅诗会”。綦崇礼写下“梅藏疏蕊馀芬馥”,曹勋立刻接招“不妨花陌依微雨,为洗春风澹薄妆”,围观群众疯狂打Call,硬生生把赏花会变成文学擂台。

  病中的陈公辅,刷到朋友圈的梅园美照后,含泪写下:“病中刷到你们的美照,馋哭了!求带东郊云赏梅!(我闻永庆梅,孤标寄岩阴。衰年苦多病,咫尺未暇寻)”——活脱脱古代版“云赏梅”哭诉,这波“隔空赏花”的骚操作,像极了现代人刷屏求旅游直播的模样。好友们赶紧安排“东郊云直播”,用快马送来带着雪珠的梅枝,附赠诗句,堪称宋代“外卖安慰剂”。更卷的是吕本中,收到曾知州快递的梅花后,非要回赠两首诗:“故人怜我太寂寞,一枝梅送两篇诗。”成为当年文坛佳话。

  东郊寻梅:十里寒梅,联翩寻胜

  出府城东门十里,又是另一个梅花世界。在曹勋笔下的“冷云低”处,千树梅花如雪浪翻涌。宋代士人偏爱在此策马寻梅,马蹄踏碎薄冰的脆响,惊起林间觅食的雀鸟。李益谦记载的“十里寒梅欲斗妍,东郊寻胜喜联翩”,描绘的正是在这原野间绽放的生命狂欢以及诗友们结伴寻梅的闹热。

  一众高朋在茶院秀远堂的雅集,将郊野赏梅推向极致。他们携带古琴与酒具,在梅林深处铺开素席。当暮色染红天际,文人们便折梅簪发,任花瓣落入酒盏。这种放浪形骸的浪漫,让东郊的梅林成了逃离尘嚣的精神乐园。“联裾正喜陪清赏,挥麈何妨共剧谈”。风过檐角铜铃,清音与茶釜松涛合鸣,秀远堂内炉火正红。众人解氅围坐,麈尾轻挥处,谈锋如剑,剖开千年诗心;茶烟袅袅时,笑语似珠,串起半卷风华,尽显文人雅士的洒脱风范。他们希望“它日海邦传盛事,诗仙曾此驻鸾骖”,豪迈地预言此次雅集必将成为流传后世的文坛佳话。寒梅映着雪窗,偷听“诗仙驻鸾骖”的戏语——他年若有人踏访海隅,或见梅魂化鹤,仍衔着这场雅集的月光。

  “徐行东郭嘉惟梅”,东郊的梅花不仅美丽,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梅花不仅为士人们提供了赏梅的好去处,更成为他们吟咏的对象。梅林中那些系着诗笺的梅枝,在春风中摇曳成天然的诗廊,每一片飘落的花瓣都在完成从物象到意象的蝶变。

  梅香雅集:

  宋朝文青留下的“文化DNA”

  翻开宋人的诗集,你会发现宋代文青的赏梅姿势,比短视频博主还花样百出。他们的梅香主题雅集,必带三件套:自酿梅花酒、手抄梅花笺、即兴创作KPI。

  台州梅事活动的雅集范式也有三种:其一是官员主导的公共雅集,如洪适《开岁五日使君见约,同宫使、尚书诸丈观山宫梅花,因成拙诗》记载的太守邀集观梅盛事,就汇集了一众高官显爵;其二是文人私谊的诗歌酬唱,曾惇与洪适“待得山宫千树白”的邀约,綦崇礼与李擢“共寻春信向东城”的探梅,展现士人交往的审美化特质;其三是跨时空的精神对话,曹勋“东城十里冷云低”的追忆,吕本中“一枝梅送两篇诗”的赠答,将梅花转化为情感联结的媒介。这种“以梅会友”的交往模式,在綦崇礼“清赏未谐君欲去,临邛谁与共衔杯”的怅惘中,折射出宋代文士对知音共赏的精神追求。

  赏梅必有诗酒唱和,连高冷的綦崇礼都变身“夸夸群主”,见梅即赞:“此花配得上玉杯美酒,必须C位出道!(一枝冷落为谁开,欲遣寒香入酒杯)”谁能想到一直比较忧郁的王之望,竟然抱起酒杯对着梅花开启十二时辰赏梅模式:“这神仙颜值配冰酿才对味,续杯到参宿下班都不够看!今夜本尊就住这梅树底下,谁劝都不好使!(一尊尽日看无厌,要待参横月影斜)”因病爽约的陈公辅恨恨地写下“兹游恨莫陪,有酒谁与斟”,还心心念念朋友们那贪杯的模样。

  台州梅花在宋人精神世界里生长得恣意盎然,他们以梅为纸,以心为笔,在天地间书写着生命的注脚。

  某次诗会提出“句句带梅不许重”的严苛命题,文士们于冰雪词章中勾勒出梅魂的多重境界:在物象层面,洪适“薄寒初送雨声来”捕捉梅开时令特征,李益谦“十里寒梅欲斗妍”展现视觉张力;在人格象征层面,綦崇礼“铁石心肠犹解赋”赋予梅花刚毅品格,洪适“独有清姿对雪中”突出其高洁特性;在时空体验层面,曹勋“关河千里独裴回”将梅花置于羁旅语境,曾惇“关心故国赏心处”注入家国情怀。这种意象的多元建构,使台州梅花超越自然物象,成为士人精神世界的诗性载体。

  宋人借梅事深刻反映了士大夫的精神风骨:既有陈公辅“一笑开胸襟”的洒脱风度,又含綦崇礼“腊中独使擅幽情”的孤标独步;既见曾惇“爱酒暮年疏酒杯”的生命感悟,又显曹勋“冷落京尘谁晤语”的孤独体验。梅花作为审美中介,承载着宋代文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维思考,在台州山水间绽放出独特的文化光芒。

  宋时的梅花,终究随着宋室的倾颓而零落成泥。法安院的古梅早已化作春泥,永庆寺的梅榭也许只剩础石,东郊的香雪海可能变成了现代建筑,但宋代士人在梅花中寄托的那份超然与坚守,依然在历史的长廊中绽放如初。今日我们驻足现代的梅园,依然能在宋人的字里行间触摸到当年的温度。它们在提醒着我们:真正的风雅从不在亭台楼阁,而在心灵与自然的共鸣处。

  台州的梅花年复一年赴约,只是踏月而来的长衫客,换成了举着手机的现代人,但当我们用4K镜头捕捉花瓣上的露珠,无人机掠过十里梅林,是否也如当年宋人挥毫泼墨时般悸动?如若细嗅风中残香,仿佛还能听见宋人的嬉笑——有人笑谈“要把花影写进蜀锦”,有人争论“王维在世能否画尽此景”,有人醉吟“不如就此归隐,与梅同老”。

  下次去赏梅,不妨吟首宋诗。当手机拍下雪梅的瞬间,千年前那场穿越时空的雅集,正在你的朋友圈悄然复活——原来中国人骨子里的风雅,从未被岁月冲淡,只是换了种方式绽放。洪适或许早预见了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他在诗中留下的密码,正被新时代的追梅人破译:“莫教零乱点苍苔。”这哪里是写梅,分明是写给千年后依然爱梅的我们。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50 | 浙ICP备06040867号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